第六章 塑膠之花 開遍香江滿世界(1)
1957年,李嘉誠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生產,回港后,他率先推出塑膠花,立即成為熱銷產品。其後,他積極開拓世界市場,又因生產規模太小,險些前功盡棄。當塑膠走遍世界之時,他由此贏得“塑膠花大王”的桂冠。20世紀50年代中期,香港工業化形成熱潮,港產工業品源源不斷打入國際市場,越來越引起國際商界的重視。在港九市區邊沿及新界,山寨式工廠如葡萄串佈滿新工業區。長江塑膠廠經歷過瀕臨倒閉的危機后,生機煥發,訂單如雪片飛來,工廠通宵達旦生產,營業額呈幾何級數增長。李嘉誠的信譽有口皆碑,銀行不斷放寬對他的貸款限額;原料商許可他賒購原料;客戶樂意接受他的產品,派送大筆訂單給他。居安思危,上一次危機,正是在春風得意時發生的。李嘉誠的頭腦異常冷靜,思考長江研製的現狀及未來。香港的塑膠及玩具廠已有三百多家,長江廠只是其中經營狀況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長江廠出口的塑膠玩具,跟同業並無多大區別,只是款式有細微變化而已。除了同業,誰還會關注有一個“長江塑膠廠”呢?李嘉誠不滿且憂慮。的確,香港的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賣得很“火”。細究之,香港產品的優勢卻是廉價,這實在是可悲的事情。大陸政權更替,“難民”逃港,香港儲備了大量的勞力資源。20世紀50年代,港府對來港人員,來者不拒,作為後備勞力資源。香港的工資低廉,故而產品廉價。難道港產貨就不能以質優款新而稱雄國際市場嗎?長江廠從創辦起,所生產的兩大門類: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先後變化了幾十款。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經銷商的訂單,設計改型的。廠家為商家所左右,李嘉誠曾想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推出新產品左右商家,因為太忙,風險又大,只能作罷。執業塑膠業已是第7個年頭,李嘉誠自覺仍屬這一行業的平庸之輩,他從來就不是個甘於平庸之人。他渴望有個新突破,使長江廠從同行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尋找突破的視野,不能局限於彈丸之地香港,而是國際市場。李嘉誠不是一個尋常意義的企業主。我們且不探究他的內心世界,單看他的外在表現。在工業區和鬧市區,人們常能見到不少這樣的中小企業老闆,他們聚在酒樓菜館,觥籌交錯,豪飲暴食;他們或去麻雀館(賭坊)小賭,去跑馬場大賭,去澳門豪賭;他們中,更有人是妓寮鳳樓的常客,枕香抱玉,共度**。香港既是投資家的樂土,又是逍遙客的銷金窟。他們中,不乏精明的賺錢高手,就這一點,註定他們不太可能大發達。李嘉誠與這一切無緣,這必須歸結於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李嘉誠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個小時,工作完畢,還要自修功課。臨睡前,舒展疲憊的身肢,斜靠在床頭翻雜誌。他購買和訂閱的雜誌都是經濟類的,他從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一日深夜,李嘉誠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目光被一則簡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即將投入成批生產推向歐美市場。一直苦苦尋找突破口的李嘉誠,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興奮不已。歐美的家庭,室內戶外都要裝飾花卉。這些植物花卉,經常要澆水、施肥、剪修、除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許多家庭主婦變成職業婦女,對這些家庭來說,不再有閒情逸緻花費時間去侍弄花卉。並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換花卉品種,實在麻煩得很。塑膠花正好彌補這些缺陷。現代人以趨趕時髦為榮,塑膠花的面市,將會引發塑膠市場的一次革命,前景極為樂觀。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着希冀和強烈的求知慾,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春天的意大利,正是旅遊的黃金季節。明媚的陽光、旖旎的山色、千姿百態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築,莫不吸引了大批的世界遊客。李嘉誠無心觀光遊覽,他心裏惟有爭奇鬥妍的塑膠花。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急不可待地去尋訪該公司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風塵僕僕地來到廠門口,卻戛然卻步。他素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也許應該名正言順地購買技術專利,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佔領市場,賺得盤滿缽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方肯出手。那麼長江廠只能跟在別人後頭亦步亦趨,談何突破?聰明的香港人善於模仿,對急於打冷門、填空白的李嘉誠來說,等塑膠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將會遇到眾多的競爭對手。市場的競爭,又是時間的競爭;贏得時間,就贏得市場。李嘉誠以香港經銷商的身份,進入這家公司,言稱準備在香港推銷貴公司的塑膠花。公司職員彬彬有禮地帶李嘉誠進產品陳列室,琳琅滿目的塑膠花使李嘉誠恨不得長10雙眼睛。李嘉誠一面拿花束在手中端詳,一面詢問有關塑膠花的知識。這位挑剔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才購買各種款式和顏色的塑膠花,準備先帶回香港試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