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南北聯姻 精心佈局圓舊夢(10)
3月25日,廣州白雲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聲明否認此事。5月24日,雙方正式簽署合作條約。5月24日和25日,廣州白雲山製藥股份公司股票在大盤跌勢明顯的情況下,連續兩天小幅上漲。對於李嘉誠的投資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師認為其特點在於前瞻性、戰略性的投資方式,因為李嘉誠從事的產業無論是房地產業還是運輸業,都因其快人一步搶到頭啖湯而獲得長遠發展。在中國內地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和記黃埔對市場的周密佈局可見一斑。另外,除了直接投資中藥產業,李氏集團還把目光放到保健品、藥店、研發中心等一系列相配套內容中。“很少有如此迅速的合作談判。”一位消息靈通人士如此評價和黃與白雲山的“戀愛經歷”。2003年12月,李嘉誠寫信給廣州市主要領導,希望與國有控股企業白雲山中藥廠合作。這一要求得到市領導的重視,當即批轉給該市國資部門,雙方立即進入“熱戀期”。在此期間,雙方也有細節上的摩擦:比如在股權上,兩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財務總監的設置上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鑒於雙方強烈的合作意向,最終在不到5個月的談判時間內,完成了這項涉及10億元、被外界稱為“閃電戰”的合作意向。2004年6月,《環球時報》刊載署名趙山河的文章“李嘉誠要圓中藥國際化之夢”,是這樣分析的:李嘉誠的中藥業情結要追溯到幾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在成功抵禦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之後,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重點推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的發展,以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局。而把香港建設成國際中醫藥中心(“中藥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李嘉誠就是在此時與香港新世界集團公司主席鄭裕彤聯手,投資50億美元打造香港“中藥港”。然而,幾年來“中藥港”一直沒有出現轟轟烈烈的場面,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認為,根子正在於: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藥主體企業支持。中藥產業需要深厚的積累,並非靠資本運作就可以簡單解決;與此同時,可以作為支撐的內地中藥企業的發展,與香港市場的契合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完成。惟一的出路是,推動者直接控制中藥業發展的脈搏。於是,這便有了近幾年和黃親自出馬投資中藥事業的一幕。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李嘉誠的志向顯然不限於香港。建設“中藥港”,只不過是李氏將香港作為中藥國際化的衝鋒基地。說白了,香港是中藥國際化的橋樑。橋樑的彼岸是歐美市場。在中藥走向國際的道路上,歐美是最主要的目標市場,也是最難攻堅的市場。而在這兩個市場中,歐洲又是中藥進入美國的橋樑。就在一個多月前,也就是(2004年)4月30日,歐盟在官方網站公佈了《歐洲傳統植物葯註冊程序指令》,並宣佈自公佈之日起生效。據業內人士分析,該《指令》與兩年前的《指令(草案)》的內容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葯的市場准入條件。白雲山中藥廠廠長李楚源說:“這對於中藥挺進國際市場極為有利。”李嘉誠顯然也看到了這樣的有利條件。但真正讓他將歐洲作為國際化首站的原因,還是香港與歐洲歷史上的聯繫。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少英國人都去過香港,曾接觸過中藥,對中藥文化有一定的認知。這一點從英國的中藥消費人群中也可看出。據剛從英國考察歸來的李楚源介紹,在英國的中藥店,常光顧的除當地華人華僑外,還有很多當地人。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便是中藥登陸歐洲的天然港口。實際上,李氏在英國的中藥銷售終端佈點已經初見規模。早在2001年下半年,和黃就開始在歐洲建立零售藥店“和黃葯業大藥房”,憑藉其雄厚的資本和在零售行業多年的經驗及管理能力,在短短兩年半時間裏,“和黃葯業大藥房”就收購和開設了1000多家連鎖店,其中在英國就有700家,兼營中西藥。與此同時,和黃又於去年(2003年)在倫敦單獨推出中藥店,單看其名就頗有綠色意義“森(SEN)”。據有關人士介紹,藥店中的中藥主要是國內生產的中成藥,比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黃丸、白雲山的板藍根、穿心蓮等等。有趣的是,當地有人將板藍根沖劑比作“中國咖啡”,一遇上感冒發燒就衝上一杯。完善的分銷渠道是中藥走向世界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中藥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除了提升科技含量外,還要改變其在海外作坊式生產的“老印象”。而國內中藥企業與李嘉誠聯手剛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原因很簡單:沒有人相信和黃會是作坊式生產。除此之外,還有資金實力。數年前,中國某種中成藥差一點就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認證,名正言順地進入國際市場,但最後卻因資金不足,退出了臨床試驗。中藥界事後反省,要讓一種中成藥通過美國FDA認證,至少需要1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中藥企業似乎沒有一家能具備這種實力。有業界人士在聽說李嘉誠攜手白雲山中藥廠時,曾感嘆地說,“中藥國際化夢”將因和黃的實力,而變得“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