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清之卒(1)
Tho'byyourkindnessmyfondhopeswereraised,Long,longago,long,longago.Youbymoreeloquentlipshavebeenpraised,Long,longago,long,longago,你的愛情又喚起我的希望,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有多少人曾經把你誇獎,多年以前,多年前。——美國民歌《LongLongAgo》(《多年以前》)30.李鴻章的這十年1881年深秋的一天,分配到天津的一批“留美幼童”來到直隸總督署,叩見總督李鴻章。那是個令人感嘆的場面:十年前,這批孩子還是真正的“幼童”,小的才九歲,大的不過十五歲,如今他們已經成為一個個正當年華的男子漢。李鴻章呢?十年前把第一批幼童送走的時候他四十九歲,現在,他年近花甲了。幼童們下跪叩首的時候,顯得有些緊張。唐紹儀後來回憶,他當時害怕的是,後腦勺上臨時安裝的假辮子會掉下來。但他們很清楚總督大人和他們的不解之緣。回國的九十四人,有七十個被李鴻章接收到北洋。他們在上海受到冷遇,乘船來天津的海上又遇到可怕的風暴,只是到了天津,總督下令把他們安排到招商局大樓居住,他們才得到較好的照顧。他們偷偷打量兩鬢斑白的李鴻章,心中湧起的是親近和敬意。“我們去見總督李鴻章”,幼童梁誠寫信給他的美國朋友,“他是幼童出洋肄業局的創辦人,對我們慰勉有加。李是一個多彩多姿的人,很似美國加斐爾總統,他由貧苦起家,位至人臣之極。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海陸軍及兵工廠均在其管轄之下,每項工商建設,均得到他的支持。對外國思想,他很開明。他為訓練中國青年創立了許多機構,他創辦了一個醫院及窮人救濟院。他身為開明派之領袖,當然也有許多強有力的敵人。”望着已然長大成人的“幼童”們,李鴻章的心情也不會平靜。十年前,他和曾國藩制定的是一個十五年的宏遠的留學計劃,他希望這批孩子能順利讀完中學,進入軍事學院,成為國家的棟樑。幼童們進入美國后,他幾乎時時刻刻挂念着這些遠渡重洋的幼童。我們曾在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讀到《李鴻章未刊函稿》,他的事必躬親,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數幾十封李鴻章對留學事務局的指示信的內容包括,認為幼童由女教師授業不妥,要求更換;某些幼童不堪造就應當撤回、撤回后該如何處置(避免投靠洋人給在學的幼童以惡劣影響);某些幼童天資過人要着力栽培(他提到過的有梁敦彥、鍾文耀、張康仁、黃開甲、蔡紹基等);在不同時期根據國內的需求要求安排幼童學習專門學科,如國際法和礦業;他還為留學事務局經費不足事多次致信容閎、區諤良,特意決定從海防經費中撥款支持。但是“強有力的敵人”讓李鴻章的心血付之東流!在“召回”的問題上,他沒有挺身而出,捍衛他自己的宏圖大略,卻屈從了保守派的意見。他心態矛盾,因為所聽到關於幼童們的評價是相互矛盾的。甚至幼童們到達天津後接受的兩次考試,結果也大相逕庭。第一次,不知什麼原因,幼童們考得一團糟,中文糟,英文也糟。李鴻章憤怒責問何以如此?第二次考試的結果,卻使他轉怒為喜。他讚揚了果真學有所成的幼童們——這恐怕更是他自己需要的安慰。從1872年到1881年,在中國近代改革史上是十分關鍵的10年。這10年裏,幼童們在美國學習,李鴻章何嘗不在苦苦鑽研?他的學堂,是他的外交和政治舞台,是他的軍事和經濟戰線。從一個崇尚實用主義的地方洋務大員,到逐步擔起這個國家變革的重任,他幾乎無時不受到攻訐。把“挺”字作為人生哲學的李鴻章,在硬着頭皮和頑固勢力的一次次較量中,備嘗改革的艱難。在第一批幼童即將出洋的1872年3月5日,在曾國藩去世的七天前,李鴻章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他感慨當時的改革局面是:“前興之而後毀之,此信之而彼疑之”,他說,今天老師你和左宗棠公尚健在,就有那麼多的異議,“再數年,十數年後,更當何如?”6月,洋務派官員的造船計劃遭到大學士宋晉的猛烈攻擊,他以“名為遠謀,實同虛耗”為罪名,要求太后降旨,停止造船。李鴻章和左宗棠、沈葆楨挺身諫諍。李鴻章的奏摺,第一次提出,中國正面臨“三千年一大變局”。他寫道:“法待人而後行,事因時而變通。若徒墨守舊章,拘牽浮議,則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讓洋人專利於中土,後患將何所底耶?”這場爭論后沒有不久,禍患真的降臨。不過這次的敵人不是來自西方,而是長期被中國看做“蕞爾小國”的東方鄰國日本。日本以台灣高山族殺害琉球漁民為借口,出動八艘幕府時代的舊船去“處分”也就是侵略台灣。戰事以中國賠償五十萬兩銀,日本人撤回為結局。中國“有海無防”的真相暴露無遺。說來可笑,直到第一批幼童出洋時,中國水師的水兵還配備弓箭。日本侵略台灣,使清廷痛感:自強運動以來,“人人有自強之心,亦人人有自強之言,而迄今仍並無自強之實。”中國近代關於海防的又一次大爭論——“海防大籌議”,因此緊急展開。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