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Long Long Ago――(1)
一張清同治年間攝於上海的照片,以及一個百年前的傳奇故事是怎樣浮出水面的這是他們的歌——我們可以肯定——這首源自英國、曾流行於美國的LongLongAgo,是這一群身穿緞袍、拖着長辮的中國孩子曾經聽過和唱過的歌。一個多世紀以後,當LongLongAgo已然成為幾乎所有中國“琴童”的練習曲時,我們看到這張奇異的照片。它像是從大海的深處浮出水面,背後的故事雖已模糊殘缺,撲入眼帘的一切卻依然鮮活:那些怯生生的眼睛,那些緊抿的嘴唇,還有被優雅地握在手裏的摺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公元1872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初八。這批年齡在九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發,目的港是三藩市。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留美幼童”的故事奇異而曲折。他們是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們曾受到南北戰爭的英雄——美國總統格蘭特將軍的接見。他們曾親眼目睹了一個神話般的時代:看見貝爾等人發明電話機,看見留聲機在愛迪生的手中出現。他們中的許多五十多人,曾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著名學府。在這些大學的檔案館,至今還保存着他們的入學登記卡、照片和簡歷、甚至他們贈給同學的留念冊。這原本是清政府設立的一個長達十五年的留學計劃,但是進行到第十年,終因遭到強烈反對,半途夭折,功虧一簣。“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經歷了從晚清到民國初年幾乎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他們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戰、1894年中日海戰中陣亡。一些人成為中國鐵路、電報、礦山的開山鼻祖。他們有的是李鴻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凱的顧問。一些人成為清政府的大臣。他們中有宋美齡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帶到美國留學。他們中間出現了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然而,多年以來,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他作為中國鐵路開拓者——的故事為人熟知,其它卻語焉不詳。120名幼童留學美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湮沒無聞。20世紀80年代,人們終於可以讀到重印的《西學東漸記》(MylifeinChinaandAmerica)。從幼童留美計劃的倡議者和實行者容閎的自傳中,“留美幼童”的故事浮現出來。湖南嶽麓書社還出版了諸多晚清文獻,披露了幼童赴美的史實。它使人們對這段歷史發生興趣:清政府是如何作出這個決策的?幼童們在美國經歷了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回國後走過了什麼樣的路?他們有什麼樣的歸宿?也就在這時,從很難覓見的台灣《傳記文學》雜誌中,大陸學者知道了“留美幼童”研究者、台灣旅美學者高宗魯的名字。1972年,在美國紐黑文任教的高宗魯先生投書《紐黑文記事報》(TheNewHavenRegister),感慨中國幼童留美的歷史已過去整整百年。意想不到,他的短文引來一位特殊讀者的來信。來信人華納女士(HelenN.Warner)說,她的祖父在當年曾是中國幼童詹天佑的小學校長,她父親是詹天佑的好友,家中還珍藏着照片。“我的驚喜非筆墨所能形容”,高宗魯先生這樣回憶他在華納女士家看到京張鐵路工程照片冊的心情。在高宗魯先生的努力下,這批珍貴的圖片和二十一封留美幼童的親筆英文信回到中國;而高先生從此也把追尋研究容閎和“留美幼童”的歷史,作為畢生的事業。他積三十年辛勞,穿寒涉暑,四處尋訪,年逾古稀仍筆耕不輟;他的書齋,如同“留美幼童數據庫”。他譯註的《中國幼童留美史》(《China’sFirstHundred》)([美]拉法吉著)和《留美幼童書信集》在1982年、1986年先後在台灣出版。其中“留美幼童書信”曾在《傳記文學》連載。從高宗魯先生的著作中,我們知道了更多熱心“留美幼童”史料的美國人。他們有羅賓遜(ArthurG.Robinson)、拉法吉(ThomasLafargue)、金女士()……羅賓遜是民國初年到過中國的一位美國牧師,他研究中國“留美幼童”的論文至今保存在紐約公共圖書館,他把他搜集的諸多原始資料慷慨提供給另一位研究者、華盛頓州立大學教授拉法吉。1940年,拉法吉來到中國,他曾拜訪數字當時仍健在的“留美幼童”,獲得珍貴的資料,回國后寫成有關中國“留美幼童”的最早的英文著作《中國留美幼童史》。在幼童曾經生活過的美國康涅狄格州,州歷史學會和州圖書館珍藏着留美幼童的史料:照片,書信,有關的剪報。州歷史學會的金女士為此幾乎付出了半生的心血。不識中文的她,在她工作的數十年裏,幾乎查遍當年馬薩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報紙,搜集有關中國幼童的資料。她整理的中國幼童個人資料卡片,用筆一字字寫出,和各種剪報資料一起,裝滿兩大紙盒。2002年秋天,當我們面對從“Kihn’sbox”(金的資料盒)中取出的滿桌卡片時,不禁對這位已在養老院裏的老祖母充滿敬意。是的,我們也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尋找“留美幼童”的足跡。2002年,在康州三一學院教授藍夢林女士(PatriciaM.Thornton)的熱情幫助下,我們應邀到哈特福德訪問,研究課題是“幼童留美教育計劃”。不久,我們的攝製組來到美國,為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拍攝製作紀錄影片《幼童》。我們在幼童曾經就讀的學校看到他們當年的成績冊,看到了幼童曾經參觀過的美國建國百年世博會的遺址,我們甚至找到一百三十年前“留美幼童”住過的老房子,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