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長征第一渡第1~15天(7)
他後來和李水香結婚。李水香6歲時就被陳傑的母親用18筐稻穀買回來,幫着料理家務。他們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吃完飯,陳傑安排我們住到他家的頂樓。李水香端來一大盆滾燙的洗腳水,盆的直徑足有1米,夠我們三個人同時伸進六隻腳。陳傑又跟我們坐了一會兒。愛德問他還會不會唱長征時的歌曲。陳傑就給我們唱起來:“戰士們,要記住,先進旗幟配合向前去!為中國工農紅軍,要掀起整個反攻,奪取勝利要努力啊,要努力!”唱完歌,一滴淚從他的右眼角悄然滑落。趁思濤說話時,他轉向一邊偷偷擦拭了一下。陳傑離開后,思濤不讓我們睡覺。“看到他我想起了我爺爺,他去年去世了。活着的時候他總說起過去那些事情,而我始終不感興趣,覺得離生活太遠。我從沒遇到過真正的長征者。我相信他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類話的時候,肯定是真心實意的。”陳傑的一番話使思濤親身感受到了一種力量,可以征服人們的靈魂和思想。第二天,思濤在坑口吃完午飯就離開我們回去了。坑口的村民曾經偷偷給陳毅領導的游擊隊送過吃的。紅軍大部隊踏上長征路時,陳毅留下來鎮守中央蘇區。但當時要完成這個任務簡直太困難了。沒有幾天他和殘餘部隊就被逼到江西南部和廣東北部的山裏,一呆三年。常有人對我們說:“噢,你們在走**的長征路呀!”與其說這是一個問題,不如說這是一個聲明。我們沒有必要對他們逐一解釋:這實際上是千千萬萬個普通紅軍戰士的長征。我們想全面了解長征的歷史,尋找它的根源和真實的故事。**說“長征是宣傳隊”,我們的新長征也算是“宣傳隊”嗎?能向大眾傳遞什麼樣的信息呢?我們想鼓勵人們拋開固有的觀念,用自己的眼睛重新審視過去。如果以新的視角來品讀歷史,就像思濤一樣,他們會發現令人驚奇的、振奮人心的真相。或許我們將成為第一次重新走完長征路的外國人,但我們並不是第一人———擔任記者的中國退伍軍人羅開富早在20年前就做了這件事情。我們啟程前在北京見過他,還參考他出版的日記安排自己的行程。無論我們對身負的使命感到多麼迷茫,至少有一點可以確信,那就是我們的準備比羅開富充分多了。羅開富告訴我們,他出發之前只買了一件裝備———一隻新背包。但這件裝備很快就被偷走了,或者叫“交換”更確切一些吧,因為小偷在原來的地方留下了一隻破舊不堪的背包。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能夠在中國農村通行自如。如果是在80年代中期,農民一看到兩個外國人,他們肯定會立刻叫警察的。現在他們常問的卻是,我們是否能給他們帶來“外國投資”。在中國的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很多以前生活在窮困偏遠地區的人們如今都過上了相對舒適的生活。在我們穿過油山進入大余縣之後,這一點更加明顯地體現出來。池江是我們在大余縣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大的村鎮。不過在羅開富的記憶中,那裏卻是一個幾乎令人絕望的地方。“我在油山鄉樂村看到一所小學,牆壁屋頂破舊,窗框大多沒有了,自然也找不到一塊玻璃。我往裏一看,學生們大都穿着單衣,不少是補丁連補丁。有的冷得鼻涕掛下來,正在用小手擦着,有的被風吹得直拉緊襯衣的領子……拉電線沒有錢,即使點上電燈,也付不起電費。要是用蠟燭,點煤油燈上課,費用更高。”今天,一條通過大余鎮的高速公路穿池江而過,連接贛州和韶關兩個主要城市。大約2公里路段的兩側全是新蓋的建築,比縣城以外的房屋要乾淨,質量也好。這裏多數家庭都開着買賣,大部分是做飯館、旅館、傢具和摩托車生意。新學校的教室配有玻璃窗。一群小女生把我們帶到一個姑且可稱作“廣場”的地方,“廣場”一角有一座四層小樓。花了50塊錢,我們在那裏度過了奢侈的一夜,房間很乾凈,還有熱水淋浴。“廣場”對面就是一個網吧。如果是20年前,你肯定巴不得趕快逃離池江。而今天,我們在那裏居然遇到一家人,是從幾百公裡外的廣西搬到這裏的,開了一家商店賣自製蒸餾酒。賈霽打來電話,告訴了我們一個壞消息。“大余政府給我打了電話,說你們的新長征路線正好穿過一個封閉的軍事訓練區,你們不能從那裏走。”“在中國東南部的地圖上,我們看到有一條高速路穿過這個縣,”愛德說,“這一片不可能是全部封閉的,是吧?試試,能不能讓他們找出折衷的方法。”賈霽又給當地政府打電話,問我們是否可以沿着高速公路穿越大余縣。“可以。”紅軍曾沿着很多不同的路線行軍,但沒有文件對此有詳細記載。因此找路對我們來說完全沒有事實依據,只能憑藉各種消息猜測。我們盡量沿着中央紅軍的路線走,因為這些路線一般都會有文件記載,大部分比較好認。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做好了走錯路或者遇到重大阻礙的思想準備。日記選摘,馬普安,大余縣城,2002年10月我們現在住在“大余縣城第一個兩星級現代化涉外飯店”里。據飯店旅遊信息介紹,大余是“世界鎢都”。誰說它是“封閉的軍事區”來着?我們又學了一個新詞———以前我們只知道說“大雨”,但是飯店的服務員告訴我們那應該叫“暴雨”。過去只在夜間來臨的雷雨已經變成從早到晚的瓢潑大雨。我們把衣服掛在牡丹亭飯店的空調底下,打算休息幾天,正好可以把隨身的物件晾一晾,再看看天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