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辦起新學校
1920年夏季的一天,惲代英隨林育南來到黃州。他們先到朋友盧斌處,然後由盧斌陪同來到回龍山鎮新廟小學。他們找到林育黎、**,說有要事找林育英商量,叫他們兩人去將林育英請來。那時,林育黎、**都只有13歲,很聽林育南的話。他們倆飛快地跑回家,並很順利地找到了林育英。**上氣不接下氣地對林育英說:“八哥,學校來了客人,叫你馬上去一趟。”“是哪裏來的?”“武昌。”“姓什麼?”“他們說姓惲,另一個是我們本地人,姓盧。”林育英一聽,便知道是惲代英。他的心裏非常激動,跟着林育黎、**到新廟小學去見惲代英。惲代英個子較高,又很瘦,剃着一個和尚頭。他的裝扮也很簡單:戴着一副近視眼鏡,穿着一件半舊藍布長褂,袖子又細又長,頗似一個遊學先生。站在一旁的林育南見林育英來了,連忙向他介紹惲代英說:“這就是你想會見的那個姓惲的先生。他的名字叫代英。”隨後,他又向惲代英介紹林育英說:“這是我的八哥,學名叫林育英。我八哥堅強、機靈,是個很可靠的人。”林育英緊緊握着惲代英的手說:“早就聽說你的名字,今天見到你非常高興。我讀書不多,也未見過大世面,希望惲先生對我多多指教、幫助。”惲代英親切地對林育英說:“你的情況,育南弟已對我講過多次了,我們是一家人,不必說那些客氣話。”惲代英的這一句話,就消除了雙方的陌生感。他們交談了一陣后,一起來到林育英的家。惲代英、林育南告訴林育英,他們這次到鄉下來,不是探親訪友,也不是遊山玩水,目的是在回龍山建立一所小學。這所小學既是從事革命活動的場所,又為革命培養人才,希望林育英幫助他們把這件事辦成功。林育英愉快地答應了。第二天,他們到林家大山後右側的八斗查看校址。八斗有一座廟,裏面住了兩個和尚。他們認為,可以將這個廟改為學校。林育英、林樂浦熱情甚高,建議馬上將學校辦起來。惲代英、林育南考慮還有些事情未辦妥,如教師未請到,桌、椅也沒有,房子還未與廟裏的和尚商量好,勸林育英不要太急。他們看完校址后,又回到林育英家,研究辦學的具體事宜。經過一陣討論,他們決定利用春季的有利時機,將學校辦起來,定校名為浚新小學,並請幾名進步知識青年到校任教。林育英暫時不去武漢,留在家裏參與學校的管理。他們的建校工作,得到林姓戶長,林育南、**的大伯父林文卿的大力支持。他說:“林氏家族從未辦過學校,這回要辦一所,為子孫後代造點福,里的人都要支持,都要出力。”有了戶長的支持,困難就少多了。1920年春,浚新小學在林育南、林育英的努力下創辦起來了。學校招收了二十餘名學生,分國民一年級、三年級及高等一年級3個班,教師系進步青年胡亮寅、景鍾等人,後來李求實、唐際盛、盧斌、沈光耀也來教過一段時間。學校辦了一段時間,經費發生了困難,加上教員胡亮寅離了校,學校難以為繼,被迫停課。林育英、林樂浦無法,只得寫信如實告訴在武昌的惲代英,請他想辦法幫助解決。惲代英接到信后,議了一個在浚新小學周圍發展林牧業,用林牧業的收入維持學校運轉的計劃,並將計劃的大概內容寫信告訴了正在北京求學的林育南,希望林育南支持他的這一設想。1920年10月,林育南給惲代英回信說,恢復浚新小學,試辦林牧業,這是他原來在家鄉就很想辦的事,經過仔細考慮,覺得不容易做,結果未辦成。其原因是:第一,浚新小學的校舍不太大,難圖發展;第二,鄉下人不重教育,難以招到較多的學生;第三,微薄的學費不敷二三教員的生活費;第四,找不到懂林牧技術的人,無法辦這樣的事業;第五,辦林牧業需要資金投入,目前一下子難以搞到錢,他家的山林早已植樹,周圍又沒有曠地;第六,廟產微薄,而且關係複雜,難以取得,即使得到了,也無什麼作用,而且還要惹得社會怨怒。更重要的是,他對鄉下的林牧業也不太熟悉,辦這件事沒有把握。不過,他還是想和盧斌、陳學渭及他的兩位哥哥好好商量一下此事,然後再回復惲代英,如果要做此事,也得靠他的兩位哥哥來辦。恰在這時,黃陂進步青年唐際盛來到了武昌利群書社。惲代英動員他到回龍山林家大浚新小學教書,並以教書的名義從事革命活動。唐際盛二話沒說,馬上起程來到了林家大。這樣,浚新小學又恢復起來。林育英原計劃與堂弟林樂浦一起到武漢去辦一個織布廠,並在那裏從事革命活動。由於浚新小學復了課,他無法到武漢去,但他心裏總想早點去武漢從事革命工作。惲代英、林育南考慮浚新小學離不開林育英的領導,沒有同意。學校恢復起來不久,又遇到不少麻煩,除了經費極度困難外,還有一些問題很不好解決,如學校用於教學的房子,和尚總吵着要退還給他們,並常與師生發生糾紛,社會上對男女生同校也議論紛紛。為解決這些問題,林育英又給惲代英寫了信,請他出出主意。林育英還在信中表示,迫切想學習馬克思主義,並說很想到武漢從事革命活動,希望惲代英給予幫助。1921年4月16日,惲代英給林育英、林樂浦寫了回信,鼓勵他們把學校辦好。惲代英在信中說:這個學校一定要辦成功,並要做好基礎工作,基礎穩固了,一切都好說。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暫時不要急,基礎穩定了,容易行主義,若是基礎差了,主義無從談起。林育英根據惲代英的意見,與林樂浦、唐際盛一起,想辦法將浚新小學的教學、經費等問題一一解決了。後來,浚新小學辦得非常成功,武漢地區的一些進步刊物還多次介紹這所頗有影響的鄉間小學。過了一段時間,這所學校又遇到一些波折。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與廟裏的和尚發生了產權糾紛。本來,浚新小學的校舍是所有林姓人的一座家廟,名為“興隆寺”。這座廟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住和尚,是林姓家族集體活動的一處重要場所,產權為林家大、染鋪的林姓人共有。民國初年,出生在上巴河標雲崗村的徐和尚得知“興隆寺”沒有僧人,幾次到林家大找戶長林文卿求情,要求住八斗的寺廟。起先,林文卿未同意。後來,他考慮人要衣襯,屋要人襯,“興隆寺”只有菩薩沒有僧人,房子垮得快。來到花樹下,總算愛花人,和尚要來住廟是件好事,免得再年年集資修廟。基於上述想法,他同意徐和尚入廟,並囑他把廟宇管好。徐和尚來了不久,回龍山鷂子湖的一個姓吳的假和尚也擠進來了。哪知,這兩個和尚進廟后,各懷鬼胎,都想獨佔廟產,兩人為此常發生爭吵。林文卿發覺了他們的用心后,曾當面對兩個和尚說:“你們在廟裏住可以,但不要有占廟產的想法,這座廟是我們林姓人的,你們不要有非分之想。如果你們想占廟,我們就不要你們在這裏住了。”兩個和尚聽不進,他們認為:廟是僧人的家,他們入了廟,產權就是他們的。吳和尚品質低劣,詭計多端,做過許多壞事,在林家大、染鋪的名聲很不好,曾被趕過一次。這個傢伙出去后,別的廟裏都不收,他又厚着臉皮跑回來,賴在廟裏不走。徐和尚也是個蠻橫、無賴之徒,林家大、染鋪的人都不喜歡他。兩個和尚雖有矛盾,但在對待學校管理人員及老師的問題上,他們的觀點、步驟又很一致。他們怕這所廟產被學校佔去,日夜想辦法對付浚新小學的管理人員林育英等人。吳和尚給徐和尚出歪點子說:“林育英他們辦這個小學的目的,是要趕我們走。為使廟產不被他們奪去,你要趕快把樑上的‘林氏修廟’幾個字刮掉。這樣,你就有理由與他們扯皮了。”徐和尚認為吳和尚的這個點子想得好,馬上搭梯子將“林氏修廟”四個字刮掉了。林姓家族的人對此很惱火。林文卿還帶人到廟裏與和尚論理,要兩個和尚離廟,將房子退出來。和尚堅決不退,聲稱要永遠住在這座廟裏。由於廟產發生了糾紛,浚新小學與和尚的矛盾愈來愈尖銳。林育英幾次找兩個和尚談話,限他們在一個月內離廟。徐和尚沒有辦法,跑到縣城黃州找安國寺的住持訴苦,說林育英在鄉下借辦學為名,強佔寺廟,煽動民眾鬧事,使當地百姓不敢到“興隆寺”燒香、磕頭。安國寺是鄂東的大禪林,寺里的住持也姓徐,在湖北地區名氣甚大。他聽了徐和尚的一面之詞后,信以為真,當即幫徐和尚向縣府寫了狀紙,狀告林育英等人強奪廟產。林氏家族的人聽說徐和尚到縣裏告了狀,非常氣憤,準備與徐和尚打官司。後來,林文卿聽說徐和尚得到縣裏的支持,怕官司打下去連累在外鬧革命的人,自動放棄了這場官司。因此,浚新小學辦了一段時間后,因上述一些原因,未再辦下去。浚新小學後來由於校址的產權糾紛而中途夭折了,但這所學校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它不僅在鄂東傳播了革命火種,而且還為黨培養了一批人才。從這裏走出去的學生,有許多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還成為黨及其軍隊一個時期或一個地區的主要領導人。1921年7月,惲代英、林育南、李求實在回龍山浚新小學發起成立了帶有**性質的組織“共存社”(又叫波社),林育英參加了這次會議,並成為主要成員。不久,惲代英、林育南為培養林育英,動員他去中國工人比較集中的大上海做工,以了解、熟悉工人階級的情況。他愉快地答應了。這一年春末,他到了上海,在上海隆化公司染織廠做工。到了秋季,因長子林肖硤病重,他又從上海回到了老家。林育英這次雖然在上海未直接參加革命,也未參加什麼組織,但收穫還是不小。一是見了大世面,擴大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二是對中國工人階級的狀況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兒子的病一好,他就寫信給堂弟林育南,要求到武漢參加革命。林育南馬上回了信,同意他到武漢。這樣,林育英又離開了家鄉,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並在鬥爭中逐漸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