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背離
摘:
我屬於這樣一類人,總是處在所屬群體的邊緣,不僅看到了自己所屬的群體,而且還看到了群體周圍的那片廣闊的空間。——佩索阿《不安之書》
記:
經常聽人們講“格局”兩個字,我覺得這段話應該是對“格局”這兩個字非常好的詮釋了。我們不能脫離我們所屬的群體,但我們也不能僅着眼於我們所屬的群體。
人類是群居的物種,我們不能做到真正的脫離群體。我們脫離了野蠻的生活狀態,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東西都是群體的力量所產生的。我們需要吃肉,我們離不開牧民;我們需要蔬菜,我們離不開農民;我們需要衣服,我們離不開商人;我們的生活最基礎的方式就是群體,從生命本源來說我們不能脫離群體。
從思想層面來看,我們亦不能脫離群體。思想的來源在於傳承和發展,這也同樣適用於科學技術層面。從來沒有生而知之的人,更沒有生而全知的人,不論是歌德、尼采還是牛頓和愛因斯坦,都秉承着傳承與發展的規則。思想和科技伴隨着人類的發展,群體是思想和科技的客觀載體,脫離了群體的思想和科技就是不存在的,畢竟無法證明它的存在。
既然不能脫離群體,一個有思想的人應該在群體裏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每個群體都有其群體特性,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集體性”,大到一個物種,小到一個家庭,都會形成一套適應於大部分成員的“集體性”,生活在群體中,難免會受到這種“集體性”的影響,久之就會取代“個性”,把一個人改造成一個“社會人”。所有人都在不曾察覺的情況下受到了這種改變,有好有壞的被改變了。這取決於所處的群體特性。
為了避免被無意識的改變,一個清晰的頭腦是必須的。再一場風暴中,中心位置是風力最強的地方,同樣群體中心也是“集體性”最強的地方。我們身處中心時,必須把腦子放在風暴的邊緣地區,這樣才做到“清醒”。經常看到有人總結“成功人士的共同特性”,例如合理利用時間、熱愛學習等等,但我想盡量避免身處風暴中心應該非常重要的一點。成功如巴菲特也說:“別人退時候,我前進;別人前進時候,我撤退。”身處中心必然很難做到這一點,把腦子放在風暴邊緣,身體也盡量避免處在風暴中心。
在邊緣地方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看到所屬群體以外的廣闊空間。這也是“格局”兩字的核心,看身邊很容易,看身外卻不容易。
我們的群體就像是一幢房子,我們生活在裏頭;當你站在窗邊的時候你會看到窗外綿延的麥浪;當你從房子裏走出去,身處麥浪當中,你眼裏有房子和麥浪;當你走到麥浪盡頭,你會看到遠處的高山;當你爬上了高山,你會看到無邊的大海;當你飄過大海,你會看到無盡的星空。
這裏永遠沒有盡頭,能看到多少,取決於你能不能把目光移向遠方。
人類的進步離不開那些走向遠方的人,他們帶回來真理、帶回來科學、帶回來思想,指引着整個人類群體前進的方向。
那些獨自走向未知的人,我敬佩他們的智慧與勇氣。
最後附上蘇軾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