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設計內容(4)
□先問為後面的問題所必需的信息如首先取得諸如家庭成員姓名之類的信息,這有助於使受訪者動腦筋回憶涉及家庭其他成員的問題。□按邏輯次序排列問題一般人大體是按某種常見的順序,如時間順序,安排其對問題的回答的。因此,研究人員在設計一份問卷時應遵循這一做法。不言而喻,當問卷問受訪者的就職史時,如按時間先後答,即或從第一個職業到目前的職業,或從目前的職業追溯到第一個職業,受訪者便會感到容易回答。問卷不應先問第二個職業,接着問第五個職業,然後又問第四個職業。除時間順序外,大多數問卷有某種構成或“參考框架”,一般根據所研究的題目而定。在一個特定的問卷中,常有幾個參考分框架。比如,一個參考框架可以是職業史,另一個是婚姻史,再一個是孩子們的出生年月日,又一個是避孕法,所有這些都可用在同一個生育調查中。一般而論,最好先處理完一個參考框架,再處理下一個。例如,先問完所有關於受訪者職業的問題,然後再轉而問關於避孕法的問題。如果有人先向受訪者問第一個職業,接着問一個性問題,然後再回頭問第二個職業,那麼,受訪者的注意力和思維序列就可能遭到破壞。□避免建立反應傾向剛才論及的規則主張建立一個諸如時間順序之類的邏輯次序,並主張慎防問題或參考框架之混亂,慎防從一個參考框架陡然跳到另一個。然而這並不是一條不可能變通的硬性規則;任何時候,只要研究人員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邏輯次序或就同一問題問許多連續的問題時,就可能建立一個反應傾向。“反應傾向”就是以特定的方法,不管問題的內容或正確的答案如何就來回答各項問題的傾向。前面已提到過的“社會讚許性”就是一個反應傾向,它贊同社會所願望和由規範所支持的說法。這種反應傾向通過問題措辭比通過問題次序更易得到糾正。另一個主要通過問題措辭加以糾正的反應傾向是“默認”,這是個回答“是”而不是回答“不是”、回答“同意”而不是回答“不同意”的傾向。還有一個通過問題措辭加以糾正的反應傾向是“喜歡強烈的表述而不喜歡溫和的或躊躇的表述”。另一些反應傾向則可能由問題次序引起。例如,有一種傾向是完全可能的,即當問到從第一個到目前為止的每一個職業收入時,受訪者會挨個兒提高後來每一個職業的收入數,而不管實際上收入是否真的提高了。如果在一次試訪中就懷疑或看出問題次序引起了反應傾向,那麼研究人員除改變次序外就別無他途了。他可使問題次序隨機化,或者使問題“和/或”回答的形式題有所不同。這樣做的缺點是:受訪者的思維序列可能被打斷。他可能被弄糊塗了,因為他必須從一種形式轉到另一種形式,而且需要標上多得多的回答選項。不過,如果反應傾向能加以打破,則這樣做是值得的。將問題形式和次序混合起來的另一個優點是形式的多樣化可使問卷不那麼使受訪者厭煩,從而有助於使之把表答完。□將可信度檢驗問題分成對成對的問題——肯定/否定,常用於檢驗可信度。例如,我們可在問卷的一處問“因工作關係收取一定禮物應該絕對禁止(同意/不同意)”,而在後面一點的地方問“因工作關係收取一定禮物應該可以允許(同意/不同意)”。如果問題由於含糊不清或某種其他原因而不可信,受訪者就會對兩個問題都不同意或都同意(上面提到過的默認反應傾向可能導致對兩個問題都同意)。使用這種問題配對法,不會解決默認反應傾向的問題,但會使研究人員發現不可信的問題,並從這個受訪者或整個樣本的資料分析中把這個問題去掉。顯然,人們不會將這樣的兩個問題成對地放在一起,因為如果那樣做,所有的受訪者最終都會明白,他們的回答必須是前後一致的(這樣才可不顯得“愚蠢”),因而使用重複問題的初衷就會化為烏有。而且,如果這種對很多,就不應該先後排列有序,例如,不應總把肯定的形式放在前面,第一個問題的選擇就應該是隨機的。即使問題被分散列在問卷中,它們也常會被發現,尤其如果有許多這樣的對,或者如果受訪者已答過很多問卷,事先已知道會有這種“肯定/否定”的對。被受訪者發覺有對是不好的,因此只要有可能就應予以避免,理由至少有三:(1)受訪者會故意對兩個問題都作前後一致的回答,從而目的不能達到。(2)受訪者為了查看自己是如何回答對中的前一個問題的,從而花過多時間回頭翻看問卷。這可能使他感到為難,以致還沒有答完問卷就不耐煩答了。(3)對於把問題分成對,訪問員可能理解為那是存心抓他作弊的把柄的詭計。□按照回答的需要安排量度項目問卷中有若干問題是量度項目,這是很常見的。研究人員必須決定是將量度項目集中成為一組,還是將它們分開。如果能將它們編成一組,研究人員就可用例如“同意/不同意”作為整個組的題目,而不必重複每個問題的回答選項。如果非量度項目也有相同的回答選項,那也沒有問題。主張將量度項目分散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如果它們全被列在一起,受訪者就會尋求一個回答的形式,或會猜測所測量的是什麼,並據之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