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找一個最棒的地方成長(2)
為了打造自己的第二個舞台,我很早就開始着手準備了。利用工作之便,過去10多年中我曾接觸過許多企業人士,了解他們對於用人、選人的看法,對於職場中人的心理我也了解得比較深透,所以我把自己的發展方向定位於職場形象專家。我認為,職場成功的關鍵在於擁有鮮明的個人品牌。樹立品牌的前提是你要有一技之長,這一專長形成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再打造出一個專業形象,你就能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了。早年從美國學成回到台灣,一開始有電視台邀請我做綜藝節目主持人,但我拒絕了。直到台灣華視發出早新聞主播的工作邀請,我才欣然應允。“學會拒絕”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大進步。1998年,與華視有競爭關係的另一電視台以3倍年薪、長期合同力邀我加盟,同樣被我拒絕了。因為在對自我品牌的設計中,對工作崗位的忠誠是必不可少的,我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明星化的商品”被人挖來挖去。2000年,我當選台灣“十大優質女性”,公眾給我的頭銜是“最有深度的女人”。這恰恰符合了一個新聞主播應有的公眾形象。我就是這樣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而區別於眾多主持人的。但是,一個品牌出現得太久,也會面臨如何突破瓶頸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在未來的工作環境下,只有核心競爭力還不夠,除了一個本事之外,還要有第二個和第三個才能。身上包圍了很多別人認為你有利用價值的價值,才能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簡單地說,一個舞台沒有了,你能不能找到新的舞台繼續跳舞?很早我便有了發展另外舞台的想法。因為電視業的“遊戲規則”擺在那裏,而我在這個領域已經很成功了,需要在另外的領域培養自己的專業化個人品牌。常常聽人提到“危機感”這3個字,其實我覺得危機感通常是來自負面的壓力,而我們需要的是正面的壓力。正面壓力是誰給的?是自己給自己的。負面的壓力沒有辦法讓一個人成長,而只有正面的壓力才能讓一個人成長。我通常不是有了危機感才去學習和改變的。很慶幸,我選擇了北京作為自己新的成長地。就像一位北京朋友說的:“北京就有一個好處,它的包容度特別大,因為它就是個皇城。”我很快在這裏找到了認可我的朋友,建立了新的生活圈子。自從來到北京后,我也發現經常能夠碰到來自台灣的文化人和商界人士。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更大的舞台在內地。分享—成就新的人生當你發現自己不再容易快樂時,不妨試試掏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與人分享。六七年前,就有不少台灣的出版商邀我針對“我的成長之路”這個主題寫書,當時我沒答應。因為捫心自問,自從進入職場以來,儘管贏得了一些小小的虛名,但靠的都是兩個字—“幸運”!正因為除了幸運之外,沒有別的真知灼見或了不起的本事足以供大家參考,所以也常常以“怕貽笑大方”為由把出版商給擋了回去。而近兩年我卻打破了自己的規定出版了圖書,所撰寫的《如魚得水》一書還在內地獲得了出版。這其中的主因有兩個:一是我的臉皮變厚了,不怕人笑話;二是我體會到與人分享的快樂。近幾年來,我投入有關職場專業形象的研究,深感所知有限,但卻學會放下自己的面子問題,儘管書中或演講中只有短短一句話對某人有些微的啟發,而我卻感到興奮。有些人說:“已經沒有什麼事可以讓我興奮了。”講這句話的人真是悲哀,因為他思考的出發點是他能得到什麼東西,而所擁有的東西又無法令他興奮。遇見這樣的人,我會建議他換個角度重新看世界。一味要求擁有的人未必比願意付出的人來得快樂與充實,就像金錢一般,錢就是要花的,有進有出才叫錢,否則它就只是一張紙而已。人維持每天的吃、喝、拉、撒各項功能,也就是In&Out,人和周遭環境的互動也是秉持這個大自然的道理。當你發現自己不再容易快樂時,不妨試試掏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與人分享。當一名科學家在實驗室里有新發現時,若他不願意拿出來與人分享,那麼充其量他只是在做學術而已。不是嗎?自從轉向職場專業形象的研究后,我常常要面對很多很多問題。比如,許多朋友碰到我總是說:“請你告訴我,我該不該創業?”或者是“請你告訴我,我該不該離開現在的公司,換一個跑道?”或者說:“我該不該把工作辭掉去生孩子?”這3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樣的。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我是‘人力’還是‘人才’?”如果是“人力”,很容易會被替代掉;但如果是人才,別擔心,即使到了35歲去生孩子,大部分老闆還是會幫你保留位置,未來還是有很大的創業空間,甚至可以跳槽,跳到更好的位置。對於許多人感到困惑的“年齡危機”,我也總是奉勸他們要坦然面對。過去我們常說“中年恐慌”,而現在早已不只是中年才會恐慌了,30歲的人看見身後20歲的人會恐慌,20歲的人看見十幾歲的小孩也會覺得恐慌。其實,恐慌的根本原因不是年齡,而是能力。當你的能力不如人家了,或者不具備核心競爭力了,自然就很容易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