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詩論“中蘇”

吟詩論“中蘇”

1956年11月30日,**在自己的書房裏,接見了蘇聯大使尤金。**當時是談天說地,海闊天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說到高興之時,**主席隨口吟誦了這樣兩句詩:“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說完之後,**沒有對這詩句進行解釋。翻譯不懂得其中的含義,也不知道是誰寫的。只好就句子而句子地直譯了其中的意思。當然,尤金聽了以後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詩的意思。然而,**在哪個時候----中蘇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吟誦這樣的句詩,寓意是極其深長的。其實,當時許多人都不知道這首詩的來歷。有人甚至認為是**所寫的。也不好問**,只是在那裏點頭。(背景資料《落日餘輝》)原來,這首詩來源於“六尺巷道”的故事。作者是清人張英。張英,1627年---1708年,桐城人,康熙年間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一次,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與方姓的鄰家發生了爭執,幾乎釀成流血事件。方姓家族也是大姓望族,家裏也有做大官的。於是乎,也不甘示弱,並自感有理,一紙訴狀,告到了官府。因雙方的家庭背後都有一定後台,縣衙的縣令不敢貿然斷案。張英的家裏,知道方姓家族告到了官府,害怕自己家裏吃了虧,便立即給張英寫了一封書信,將家中的情況全部地告訴了張英,並說明,這府第的地盤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沒有也不能有半點理由讓給別人。一定要張英想辦法,保住自己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地”。張英在北京,接到家信后,認真地閱讀,得知了其中的情況后,然後認真地進行了一番思索。感到事情就是那麼簡單。決定以詩代信,寫了一首詩。詩云:“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家人接信后,對他寫的詩進行了認真地分析,仔細品位了其中的含義。隨即遵囑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方姓家族看到張家這樣處理這個事情,自感有不妥之處。也隨即仿效張家的做法,亦讓出了三尺土地。於是,就成了六尺的巷道。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津津樂道。到目前為止,老百姓經常說道的“親戚禮道”中的“禮道”,就是互讓三尺土地而成的“巷道”。至目前,我國北方大部分村落的建築,依然還都有“六尺巷道”的印記。針對當時的中蘇關係,**在接見蘇聯大使尤金時,吟誦這段詩句,寓意是非常深刻的。當然,當時的尤大使未必能夠理解**的深刻寓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毛澤東楹聯、名句、趣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毛澤東楹聯、名句、趣事
上一章下一章

吟詩論“中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