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大學”與“逼良為娼”的異曲同工
《中國青年報》記者從清華大學的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某知名企業的總裁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做了一場題為“做自己想做的人——心態與成功”的報告。這位總裁就是美國檀香山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生。這位總裁從白手起家奮鬥到擁有一億多資產的富翁,擁有非常多的社會頭銜,應該稱得上是成功人士。“野雞大學”開辦的項目中最多的是MBA、EMBA、DBA等商務課程,或許也正說明它迎合了我們這個社會的需求。1991年中國高校試辦MBA班,最初只有幾所高校開設,到2001年7月,開設這種班的中國高校已有62所。但不足兩萬的畢業生相對需求仍是杯水車薪。因此MBA在中國剛一誕生,報考率就居高不下,2002年全國有五萬多人報考,而計劃招生人數是8000人,錄取比例約為7∶1。“野雞大學”就在這個時候適時登場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國優質資源比較匱乏,比如MBA、DBA這些商務課程,我們才剛剛十多年的歷史,而國外都已歷經了一個世紀了。中外合作的方向是對的,但不應該是名義上的,只是掛個名,也不派老師來,沒有實際意義,真正的中外合作應該是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把先進的課程介紹進來,把優秀的老師派過來。他認為“野雞大學”紅火的一個社會原因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推行的是文憑主義,把學歷看得太重,加之這種供需矛盾,所以給“野雞大學”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我們國內有的時候是‘逼良為娼’的做法!”中國人民大學顧教授說話毫不客氣。顧教授說,美國的大學實行的是註冊制度,辦大學和辦公司差不多。但公司辦起來了,不一定有市場,同樣哪怕你叫“國際大學”,招不來學生也沒用。一方面受市場制約,另一方面受中介制約。沒有得到中介認證機構的認證就得不到承認。這些“新辦大學”、“贏利大學”到中國來這麼有市場,一方面是因為不了解別國體制,那是外因,內因還是因為有市場——有人總喜歡上當。另外就是我們的體制逼的,有些人不得已而為之,比如說招聘,一上來非得大學生不可,非得碩士、博士不可,非得洋博士不可。有的人不看能力,同樣是博士——“海龜”和“土鱉”,就非得要“海龜”。最近國外已經開始清理這種招聘廣告,凡是有性別、年齡、學歷歧視的招聘廣告都是違法的。而國內往往設置各種各樣的門檻,還認為是正確的,所以有些人沒辦法,只好想方設法弄這麼一個學歷,弄不到正規大學的,弄一個這樣的(假的)對付一下。“所以我認為要挖挖深層的原因,不能簡單地責備老百姓,我們這個社會什麼都要看出身,我們的老百姓在這樣的體制和環境之下,有時候沒辦法。”顧教授認為,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冷靜地反省自己的體制,“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如果“野雞大學”是“蒼蠅”的話,那也是因為我們有了“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