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專家有九個都這麼說(1)
我們逼迫子女,因為專家說這的確有效。他們向家長推薦最合適的育前飲食、嬰兒大腦發育促進劑、兒童成長計劃,最重要的一點是教會家長盡量委婉地對孩子說“不”。儘管我們自己從未嘗試過這些東西,但我們依然相信如果不從一開始就抓住每個能促進孩子成長的機會,他一定會被遠遠落在後面。事實上我們信以為真的那些“成長劑”、“補腦劑”的效果經不起科學檢驗。很久以前,我們的父輩養育我們時,他們認為子女的聰明或愚笨是遺傳決定的。C.波特先生和他人合寫的《大腦的工作》一書這樣寫道:“智力是與生俱來的,不可能通過教育或訓練習得。幸運的是,它可以輕鬆測量。”這就是那個時代典型的思想。父輩們根本不讀什麼育兒書籍,他們認為,除非與那些天才的思想家、音樂家或運動者聯姻,否則就只能看着子女在命運的擺佈下生存。這樣養孩子多麼簡單!回顧過去,今天的父母只感到不可思議。我們生活的世界,嬰兒發育成長的方方面面都被視為大事。20多年前,一項“奇妙”的研究發現,子宮裏的胎兒可以辨別母親的聲音。聽到這個消息,准媽媽們開始用充滿慈愛、極富情感的聲調與之“交談”,試圖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培養還是個胚胎的孩子。受此現象啟發,孤星公司推出了“寶寶之音”,一種“聽肚子裏胎兒的聲音,與之交談,放音樂”的設備。該產品的廣告詞寫道:“想有一個更聰明的孩子嗎?快用‘寶寶之音’吧。它能讓你和孩子聯繫緊密,提高智力、促進成長。”言下之意就是說,不這麼做就會生下個笨小孩。這樣說來,即使肚子裏的孩子偷聽到的是“請幫我搬一下東西好嗎?我給你1美元。”或者“你們店裏有女廁嗎?”他也會受益非淺的。知道寶寶能辨別母親的聲音,得出必須與它交談的結論,使諸多媽媽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徒添煩惱。提到嬰兒音樂,你大概聽說過“莫扎特效應”這個說法,一個叫阿爾佛萊德的法國醫生髮明了它。1993年,威斯康星·奧斯克大學的一個研究進一步“證實”,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和空間想像力。該研究是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而且研究結果後來遭到質疑。即便如此,人們還是相信給未出世的寶寶聽莫扎特會使他更聰明。幾年前《金錢》雜誌報道說,一所新澤西州的社區藝術院校為睡在肚裏的寶寶們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讓他們“聆聽”莫扎特、威爾第的音樂。儘管收費高達70美金,那些充滿責任感的媽媽們還是趨之若鶩,相信這樣可以刺激胎兒大腦的發育。據1996年《三藩市時事報》頭版消息報道,阿拉巴馬大學的克拉齊·萊美博士向美國科學協會提交了一份報告,聲稱在6個月時給寶寶各種刺激可以將智商提高15%~30%。如果覺得太累,還可用“刺激器”,據說有了它,你的寶寶會更聰明、更快樂、更敏捷。該產品的宣傳冊“寶寶能看到什麼?”中寫道:“研究表明,在視覺刺激豐富的環境中,嬰兒會更安靜、注意力更集中,在以後的成長中也會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良好素質。”如果胚胎可以欣賞莫扎特,刺激器可以提高嬰兒的智商,那麼為什麼3歲的孩子不能學法語或小提琴呢?有了這麼多的技能,他們的生活難道不會更富有、更充實?難道不會因此進入一流大學,畢業時憑“金燦燦”的履歷找到一份頂級收入的工作?今天的父母恪守這樣一條金科玉律:給孩子頭腦里塞滿各種知識、技能,他一定會比其他孩子更聰明、更成功——至少也會比朋友們的孩子棒。各種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有恆心、有耐心教導他們,孩子一定會學得越來越多。當然,結果要在未來驗證,但孩子就是我們對未來的期許,現在如果連試都不試,將來會覺得愧為家長的。一想到人們對某些早期教育的迷信,下列幾個例子就顯得更加耐人尋味。格林·多曼先生因研究腦部受傷的孩子而為人所知,曾寫過《如何教你的嬰兒閱讀》一書。他創造了一種“模式訓練”法,即通過每日12小時的固定訓練激活“未使用的腦細胞,使之替換那些受損腦細胞的功能”。據多曼先生說,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正常孩子,經過強化訓練的普通小孩一定會“全面發展”。他的“打造天才嬰兒”的計劃包括鼓勵父母給孩子準備卡片,教他們數學、語言和大量的所謂“小智慧”一類的東西。父母要不斷指導嬰兒,直到他們掌握天才兒童的課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