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卷仿寫(2)

福建卷仿寫(2)

“惟哀民生之多艱,忍把魁首黑名擔。不驅兵馬屠逆已,幾人稱帝幾人王。”曹操的謀略氣勢上陽剛,操作性很強。曹操很有實幹精神,常得策輒行,行動上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兵敗赤壁后,一路被東吳軍追殺,被劉備軍伏殺,卻能大笑着評價諸葛亮的用計,充分表現了其人逆境中的樂觀精神。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視兵強馬壯的袁紹等如草芥,直抒胸臆,豪氣干雲。曹操的用人謀略非常高明,“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三國志?武帝紀》),放權讓人才充分發揮,這是他功業取得的根本原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屯田,恢復農業生產,足食以資兵;軍事上以法治軍,戰略上篾視敵人,戰術上則重視敵人,知已知彼,因敵變化而致勝,都是同時代的其他人比不上的。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以致文學家,歷史已有定論。曹操的謀略比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高明更大的體現在對教育的重視、對後輩人才的培養上。曹操攻克袁紹后,甚傷“後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令郡國各修文學”,辦學校,舉教育,“整齊風俗”(引文見《三國志?武帝紀》),加之曹操待人、用人以誠,當時曹氏父子周圍聚集了大批謀士、文才出眾人物。相反,蜀國的劉備,本身謀略陰深、虛偽,他喜歡如趙雲這般武藝高強、容易用禮教籠絡的人物,而諸葛亮一生唯謹,小家子氣重,大事小事一把抓,必然疏於提供機會讓人才磨練。蜀國的文武人才似乎最多,其實最缺乏,以致後期“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三國末,蜀、吳後繼無人,日漸衰落,而魏卻人才輩出,文事武略鼎盛。蜀吳之亡、魏晉之勝,合其勢也。還有兩個手指頭——致霍金王清銘他的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雙只手緊緊地並在當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隻腳則是朝內扭曲着。這是一個弱小的身軀,稍向右側傾斜地靠在——或者是被安放在——輪椅車背上。學者葛劍雄在劍橋大學時看見從校園道路上經過的霍金,被他獨特的形象震撼了。“他的目光顯得異乎尋常,可以看成極度冷漠,也可以視為顯示着超常的魅力。”葛先生這樣寫道。霍金的目光冷漠是因為面對冰冷的命運需要更堅強;目光深邃是因為他的目光穿透黑暗,矚望到閃爍的星辰。10年前的照片中還蠻勻稱的嘴,此時已經歪成一個S型。只要略帶微笑,馬上就會變成“齜牙咧嘴”的樣子。現在,這已經成了他的標誌。這就是霍金,當代著名的科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證明了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存在。命運給了他比貝多芬更多的不幸,甚至不給他說話的權利。命運剝奪他行走的能力,但他的思想穿越時空;命運不讓他站立,他還有眼睛,選擇了仰望,他擁有了廣闊的天空;命運對他冷漠,但他最少還可以笑,哪怕笑的模樣不好看,死神也對他無可奈何;不該剝奪的,都被厄運拿走了,十個手指,能夠活動的只有兩個,對霍金來說,有兩個手指頭就足夠了!同厄運決戰,堅強的人只需一個指頭,那是鋒利無比的戟,可以任意洞穿苦難、災禍、痛苦。另外的一個指頭,用以創造,同樣所向披靡。1962年他22歲時,被診斷患有運動功能萎縮的盧伽雷病,最多只能活幾年,他不是神話中的孫悟空,但創造了生命的奇迹,撕毀了“生死簿”。我不懂物理學,霍金證明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我把它看做生命力的噴涌和激情的轟鳴。這就是霍金,如果要給他塑個銅像,就塑造他那凝望蒼穹的頭像和那忍受痛苦咧開的笑容,以及那兩個軟弱的卻又堅強無比的手指頭。霍金說:哪怕置身一個無人的荒島,我也寧可沒有燈光,因為那樣我就可以更好地看到星星。我們可以把荒島看做霍金的困境,星星是幸福,霍金選擇了凝望,浩茫的蒼穹就綿亘在他沉思的頭腦中。命運給他最大的不幸,他不惱怒命運的殘忍,而是感恩上帝讓他還有一個可以思考的睿智頭腦。他的《時間簡史》的銷量可以與《聖經》相媲美,許多人不是衝著書中的知識,而是敬仰他生命的“真經”。在黑暗中,有幾顆幸福的星辰就夠了。霍金只要兩個指頭,就完全可以扼住命運的咽喉!(選自散文集《滄桑的是流水》)天涯何處無芳草王清銘最早知道這句話是在一些勸慰失戀者的文章中,至於芳草怎樣演變成美人和愛情就不甚了了。大概屈原常提到美人香草,芳草吐露芬芳,當然可以借指女子了。後來才知道這句詩出自蘇軾的《蝶戀花》,原詞寫的是暮春的景象:“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饒。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柳絮飄飛,一朵朵飄落的都是春天的美麗和芳馨,但需要嘆息嗎?花朵凋零,說明夏天已經來到了,芳草遍天涯,這是多麼蓬勃的生機!花褪殘紅,青杏的果實已經孕育了;燕子大概要再往北飛了,盎然的春意並沒有消逝,只是往北“遷移”了。何止愛情,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有時看似沉重的失落,其實卻是另一種形式的得到。夕陽消逝了,留下漫空的雲霞;雲霞消逝了,留下滿天的星斗;星辰消逝了,黎明就在遙遠的天邊閃亮。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攻克高考作文的法寶:2004高考滿分作文非常解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攻克高考作文的法寶:2004高考滿分作文非常解讀
上一章下一章

福建卷仿寫(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