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用來講的——口是心非原則
我在一篇小說裏面描寫過一場這樣的同學會:
那簡直就是一場曬工資大會——你在哪裏上班?收入怎麼樣?
小企業,還可以。有人灰溜溜地回答,語氣不太壯。
是嘛,我們也就是金融系統,一萬多。沒辦法,你知道,金融系統嘛。
你們就是好啊,我們土地局的不行,一年到頭就掙點死錢,就是福利還可以,吃什麼都不用花錢。
還是你們好,你們是大權在握啊……
哪裏哪裏,你們才是精英人才……
小明噁心這樣的對話。他看着這群以前曾經那麼好的朋友的臉,才畢業幾年啊,你就能從他們身上看出很多區別。從商的、當兵的、做項目的、進機關的,各有各的作派。但是這群人不約而同地都會玩一個遊戲,就是先把自己損一遍,然後再狂誇一頓別人,然後享受別人更加猛烈的誇獎。
小明的工資在他們中間不至於被羞辱,但是小明毫不掩飾對這種比較的噁心——如果你在這樣的同學聚會看到小明,他會發現他鼻子皺起來,好像進入了一間多年不掃的公廁,踮着腳,屏住呼吸,強忍着做完自己的事情,然後跑出去。
——《西藏職業書》
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缺什麼,就會投射到身邊人的身上,他會覺得身邊的其他人也覺得自己缺。於是他就會不斷地表達說自己其實不缺,一不小心就過了。這個結果就是,他不斷地表達的東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這個法則我把它命名為口是心非法則。此法則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個人覺得自己缺什麼,你就看他不斷強調什麼就好了。
像我見過的一位著名講師,講話不斷地說“你知道吧”。其實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有講明白。如果一個人講話的口頭禪是“我說句實話啊”,這代表這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真話——誰說你講假話了?講話帶散裝英語單詞的人,大抵是害怕你不知道他出過國的,同時這個人的英語水平也好不到哪裏去。我自己做企業幾年,發現越是小公司的名字越是嚇人——都是國際、全球、集團、科技什麼的。我自己先招供,我們公司的名字就很嚇人:北京新精英生涯國際教育科技中心……一堆,每次填寫發票都遭到飯店前台的歧視。沒辦法,當年成立之時,缺乏底氣。
曾經看過韓寒的一個電視節目,當年他的《三重門》剛剛賣到150萬冊,他宣佈“7門功課紅燈,照亮我的前程”退學回家。在節目中,韓寒作為80後作家,也作為成功人士參加了訪談,而與他對話的是一群老作家和中年人。在一段激辯交鋒之後,有兩個中年婦女站起來,(在我看來)以她們最大的惡意對韓寒說:“你這個人一定是要後悔的!你這樣是不行的!!”
我深深為這兩位中年婦女可悲,因為她們對韓寒的痛恨顯然已經跨過了給忠告的強度,直接進入到詛咒狀態。這句話用口是心非原則翻譯出來就是:你這樣也能賺到那麼多錢,沒上大學成為作家,我不服氣!我怎麼沒有這個機會?
如果把偉大的口是心非原則用於生活中,你會發現那種越是強調價格的人,往往內心越缺乏這件事情的價值。
需要不斷強調衣服是名牌的人,他/她的審美能力就很值得懷疑。
需要反覆強調自己有房有車的男人,自信心很有問題。
需要不斷強調自己工資的人,工作成就一定好不到哪裏去。
需要不斷強調自己職務的人,工作能力一定好不到哪裏去。
所以如果你有一份需要你不斷地告訴別人,這是一份好工作的工作,又或者你有一份只有在炫耀職位或者拿工資單時才覺得快樂的工作,請趁早辭掉。
你是一個笨蛋!有人說。
笨人會勃然大怒說,你才是笨蛋!
真正的智者會微笑回答說:是的,所有人都是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