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for life is wait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只需要你嘗試。
——特蕾莎修女
我在從深圳到北京的飛機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歡的研究生,結果失敗,卻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今年是考還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費時間,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經糾結半年了。
我問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學習?”
她說,她去年每天大概花4個小時,學了3個月,考前一周突擊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問她:“現在你每天煩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時間?”
她說,從過年到現在(6個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煩死了。
我說:“如果用你煩的時間來學習,有沒有可能考研早就過了?反正是花時間,與其花時間鬱悶,還不如花時間學習!頂多就是不過,那也多學習很多東西呢!不學白不學!”
花時間來鬱悶,是等待成本。花時間來嘗試,是穿越成本。這位女生花來鬱悶的時間,如果是每天5小時(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個月,那就是90小時。而去年她差3分就過的考研,每天用4小時,3個月,考前突擊一周(算每天20小時),成本計算如下:穿越成本:(4h×3×30)+(20h×7)=5h等待成本:5h×6×30=9h等待成本幾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看得出來,如果她用糾結的時間來考研,幾乎連兩個多研都考上了!這裏還不算因為鬱悶添加的起痘痘、魚尾紋以及對學習的信心喪失等損失。
在這個故事裏面,這個人陷入一個這樣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沒有時間和信心;越沒有時間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這個人會在今年考研前最終放棄,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慮會繼續消磨這個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終有一天完全放棄為止。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我把這個模式稱為“等死模式”。
我在一個朋友聚會中談到了等死模式。聽完我這個故事,我的一個朋友走出去,十分鐘以後滿臉喜色回來告訴我們,YEAH!成了!
什麼成了?原來這幾天,她一直在糾結自己是不是該給一個大客戶打電話。這個客戶是她的一個重要資源:如果打了,她擔心人家覺得自己公司還在創業階段,比較小,對自己印象減分。如果不打,這個客戶肯定就沒有下文了。比這個更加糾結的是,她已經為這個事情頭痛了一星期,開始失眠,和家人發脾氣,面對客戶越來越沒有信心了。
她聽完故事,迅速計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穿越成本肯定拿不到單有可能拿不到單身心俱疲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影響自己其他業務實在不成功,集中精力應付新的單子與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與體力,還不如去試一試!她走到洗手間,心跳加速,打通電話,驚喜地聽到對面的客戶爽快地答應自己,對方還開玩笑責怪她說:“為什麼現在才說,還以為你找別人了呢。”
她想,早知道這麼容易,我還擔心受怕些什麼?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選擇就是行動起來!穿越過去。因為你等待的成本,遠遠高於你穿越的成本!
西方人說:Waitingforlifeiswaitingtodie。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