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吃飯多半“別有用心”

請客吃飯多半“別有用心”

當下的請客吃飯都不僅僅是為了吃,而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飯局逐漸成為信息溝通的載體。更有人將飯局宴請的社交功能運用得出神入化,使其成為走向成功的必經之桌。

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共識:在請客吃飯的飯桌上,絕大多時候你是吃不好飯的,因為,這時候的吃飯本不是為了吃飯,甚至不在於吃菜。

中國人最愛請客吃飯。中國人請客吃飯的理由、借口、題目和機會很多。公司開張啦,會議閉幕啦,外賓參觀啦,記者採訪啦,諸如此類的事情,固然都少不了要請吃一頓;即便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長了工資,搬進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姑八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吃。人來了要“接風”,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嘬一嘬”,沒事也要“聚一聚”。趙家請了王家請,吃了張家吃李家。中國人大約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了。

在中國,總有一些事,在辦公室、會議廳、談判桌上是講不成、談不通的,但是在餐桌上卻一談就通,一辦就成。再難辦的事,只要到了酒桌上,就能夠好說好商量。正所謂“筷兒尖尖,碟兒圓圓,酒杯一端,萬事俱備”。所以,好些個事情,就非得靠請客吃飯去解決不可。這辦法不但百姓小民要用,有時候皇帝也要用。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的宋太祖趙匡胤就用過。

趙匡胤這個皇帝,當得有點來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將領,趁着七歲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兒寡母地坐不穩江山,一夜工夫擁立起來的。具體做法,則是在他駐兵陳橋時,突然闖進驛館,把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他身上,然後倒身在地,山呼萬歲。趙匡胤的皇位既然是這樣來的,當然很怕別人故伎重演,便請手下握有兵權的幾位大將來吃飯。酒過三巡,趙匡胤端起酒杯,趁着酒色蓋臉,對幾員大將說:哥幾個都是朕信得過的人,就怕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這幾員大將一聽,連忙趴在地上磕頭如搗蒜,紛紛請求交出兵權。這在歷史上,就叫“杯酒釋兵權”。一頓飯一杯酒,就解除了權臣的兵權,鞏固了自己的政權,這可真是太值了。

可見,請客吃飯這事,並不就是吃吃飯,送送禮,套套近乎,而是“別有用心”。今日的商務宴請聚餐,高管與客戶之下館子種種,被認作是再普遍不過的溝通方法和企業文化。

一般來說,公司高管邀客戶吃飯是俯拾皆是的,但請職員吃飯可就是鳳毛麟角,一般不到過節不可為。然而上海銀行總經理陳光甫卻打破窠臼,每周四晚約請麾下職員吃飯小聚,幾成雷打不動的慣例。

陳光甫對本行遴選人才十分慎重。沒有能耐吃銀行飯的人,一般是不得跨進其門檻的,就連能夠“搞掂”其他銀行的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也不敢貿然引薦外人入行,惟恐吃個閉門羹,失了面子。陳光甫的請客吃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藉機挑選人才。每次聚餐,名單由陳光甫任意圈定,通常只是兩桌。素日裏職員和總經理很少接觸,不免感到拘謹,然而在席間,陳光甫不提銀行業務,而是談天說地,旁徵博引,話題廣泛,包羅萬象,有聊國內外新聞報道的,也有談中外歷史典故的。飯桌上氣氛輕鬆愉快,陳光甫則乘此考察員工是否知識淵博,能否觸類旁通,對事物有否獨到的解析,從而選擇其中能擔負重任的員工,日後加以提拔和重用。

就是這種用人為賢的策略,使當時上海銀行職工的素質高人一等,待遇也好,員工們也自視甚高,西裝革履的人亦頗多。平素慣於穿長衫馬褂的舊式銀行職員很看不慣,譏諷“上海銀行的皮鞋多”。頗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之意味。

關於請客吃飯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錢鍾書也有類似的言論:“吃飯有時很想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式飯局宴請細節全知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式飯局宴請細節全知道
上一章下一章

請客吃飯多半“別有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