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明清文化大發展
哲學大佬們
明清時代的官方哲學是理學和心學。
心學創立者是南宋的陸九淵,明朝的王陽明(王守仁)把它發展到了極致。吾心即宇宙,吾心之外別無他物,一切不外求。意思是,我心裏想有就什麼都有了,世間萬物就是在我心裏的一個印象而已。蔣介石是最推崇王陽明的,到台北旅遊,一個必去的景點叫“陽明山森林公園”,陽明山原來叫草山,蔣介石到那兒后把它改名為陽明山,因為他推崇王守仁。日本近代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日俄戰爭中大敗俄國海軍的那位,也是王陽明的超級粉絲,曾經刻過一方“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印章。但理學和心學當時的現狀對中國是不利的,特別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
除了理學和心學,明清時也有了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這裏先提到的是李贄先生。他指責儒家經典,否定孔子。其實孔子是最倒霉的,死了幾千年永遠不得安寧,有點兒什麼事就把他拽出來,要不然就燒香,要不然就上板兒磚。後世的這些思想都跟孔子有關嗎?天人感應,孔子講過這玩意兒嗎?孔子最煩這個,“子不語怪力亂神”。難道是孔子主張婦女裹小腳嗎?不可能,孔子都沒見過這個。沒辦法,誰讓儒家都打他的旗號呢,所以就得否他。這一否惹事了,當時你否孔子還了得?孔子是中國的基督啊,你罵萬世師表,你罵神,還能留你嗎?古人經常這麼講: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要不是天降孔夫子,幾千年來我們黑糊糊地摸去吧。李贄說,原來古代的人都得提着燈籠走路,因為沒有孔子。那現在人不也提着燈籠走路嘛,有了孔子,不還是萬古長如夜嗎?類似這種話,成了李贄被關進監獄的因由,在獄中,他用剃刀自刎而死。
黃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際。他的頭髮用布包起來。為什麼?他不剃髮,那時候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頭師傅擔著擔子,後面裝水盆、剃髮用具,前面是掛人頭的。走街串巷,後面有清兵跟着,扛着鬼頭大刀,給你剃你不剃?按地上一刀,腦袋掛擔子上了。
其實大清入關之後,要求中國人(主要是漢人)學他們,也不是說什麼人都學,有十不從。男從女不從,男人必須是旗裝,女人可以穿漢裝。生從死不從,人死以後可以以漢裝入殮,要不然你對不起祖宗。陽從陰不從,上墳祭祖或者人死入殮,這些習俗都可依照明朝的來。官從吏不從,當官的頂戴花翎補服紗褂,皂吏的打扮跟明朝還是一樣的。老從少不從,小孩子愛幹嗎幹嗎,一旦成年就得按旗人規矩來。另外,還有儒從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
黃宗羲什麼都不從。他琢磨為什麼明朝會滅亡,一下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原來跟明不明朝、清不清朝沒關係,就是因為君主專制,哪一朝搞君主專制都不行。所以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大家按規矩辦事,別按人的意思走,也是反獨裁的意思。他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這個人很了不起,對晚清的民主思潮起了一定的影響。他的著作叫《明夷待訪錄》。梁啟超說,想不到我們國家比盧梭早兩百年就有這麼先進的思想問世。
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是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理學更多的是強調人的思想修養。我只要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就能治國平天下。但你是一個好人,不見得是一個好官。你看中國歷史上凡是做出成績的官沒有清官,包拯、海瑞這些人絕對做不出成績來。一般都是那種介於清官與贓官之間的權臣能做出一番成績,張居正是個典型。純贓官,一天到晚光想往家裏摟錢的也不行。道德的楷模,沒有一個是真正能夠干成事的,中國歷史上的忠臣大都沒什麼大用。岳飛還算能打贏,文天祥、史可法這些人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你死則死了,國家卻不會因為你的死就能改變。我們崇拜他們的氣節,只可惜他們乾的事沒有實際效果。
顧炎武就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大明三百年養士之朝,培養的這些人全沒用?滿清一入關,稀里嘩啦三百年江山社稷就全吹了,看來,咱得做經世致用的學問,做點兒有用的學問。他的著作叫《天下郡國利病書》,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大治,這也是反對君主專制,是最早的主權在民思想。他有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他的《日知錄》:“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李唐變成了趙宋,這對於李唐來講只不過是亡國;如果是中華文化的道統斷絕,這就屬於亡天下。國跟天下還是不一樣的,保天下是每個人都要盡的責任。他認為,滿清入關對中國來講,就屬於亡天下。異族入主中原,中華文化、道統就要斷絕了。實際上後來也沒斷,因為滿清吸取蒙元的教訓,很快就漢化了。
滿清入關,頒佈聖旨就說我國天下得自流寇,我是滅了李自成得的天下,不是從大明手裏得的,我為爾報君父之仇,你們應該感謝我才對,我與流寇爭不是與大明爭。他這麼說,很快就理解了中國政治的奧妙,你快馬彎刀厲害,還是干不過四書五經,最後還得匍匐在四書五經腳下。蒙古人沒這麼干,入主中原98年又回去放羊了,真叫水土不服不行。
船山先生王夫之,是唯物思想家。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氣”。理學認為理是第一的,氣是第二的。他認為氣才是第一的,因為氣是物質,所以叫唯物;還主張靜即含動,動不舍靜。董仲舒提出尊王是中國的道統,道統是不能變的。“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現在王夫之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滄海都能變桑田,要是都不變,哪來這些朝代更替?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用發展的觀點看歷史。這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相吻合的。
煌煌神作風格異
說到文學,明清時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小說。明清世俗文化佔了主流,歸根到底是因為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市民隊伍擴大,為了適應市民文化的需要,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了明清小說。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成本時間元末明初,是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清入關前,八旗將領拿這個當《孫子兵法》看。《孫子兵法》看不懂,看《三國演義》就能打仗,諸葛亮空城計、貂蟬美人計,裏面全是這玩意兒,用這個就可以打仗。《三國演義》是典型的“尊劉抑曹”,曹操被人為地矮化了,劉備被人為地抬高了,諸葛亮也被神化了。看完《三國演義》,仔細一琢磨,諸葛亮打過勝仗嗎?很少吧,除了七擒孟獲。六齣祁山,哪次不是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在蜀漢建立9年後就去世了,而蜀漢一共存在了43年,也就是說,沒他地球照樣轉。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也是元末明初人士,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老了就踏踏實實過幾年吧,別和人動心眼了。為什麼少不讀水滸,目無法制,從小看這個,就是培養少年犯。李逵這樣的,放今天槍斃400回都不多。你動不動就把人殺了,也不管那人該不該死。朝廷自有法度在,你憑什麼動不動拿斧頭剁人腦袋?再者,梁山好漢們好像沒一個農民,也不知道這本小說怎麼算是農民起義題材。
《西遊記》太可愛了,作者吳承恩,明朝人。這本書反映了人民蔑視統治、敢於鬥爭的精神。他歌頌的是孫悟空,生物分四等——神、人、鬼、妖。人可以修鍊成神,呂洞賓就是人修鍊成的嘛。神仙本是凡人造,只是凡人心不牢。人可以修鍊成神,人死可以為鬼,鬼再投胎還可以做人,人又可以修鍊成神,前三個等級是相通的。妖永遠是妖,孫悟空就是妖猴,大鬧天宮造神的反。作者強烈地傳達了這麼一個信息,一隻妖猴可以造天上皇帝的反,那你人間皇帝算個毛啊!當然孫悟空的結局是修成正果了,成了斗戰勝佛。明顯看得出來,吳承恩崇佛抑道,筆下道士沒好人。玉皇大帝是道教的最高神,妖猴造反,沒轍,西天佛祖把妖猴壓到五行山下,高下立判。
《紅樓夢》太偉大了,作者曹雪芹,一共110回,後來高鶚續了40回,高鶚好歹算是狗尾續貂,別人續的簡直是耗子尾巴。《紅樓夢》后30回有人說是丟了,有的說是曹雪芹給燒了,沒傳下來,只留下了幾個回目,所以高鶚給續了后40回。時間是清朝,描寫權貴家族由盛到衰,鞭撻禮教制度,揭示了社會現實,這部包羅萬象的作品非常偉大。《紅樓夢》裏面寫的故事和那種情緒沒法翻譯成外文。有一對西班牙漢學家夫婦用了20年的時間把它翻譯成西班牙文,中國的記者採訪他們,你們翻譯《紅樓夢》困難大不大,這不是廢話嗎?中國凈是這種水平的記者,看見人從廢墟里救出來,問人家你感覺好嗎?多新鮮啊,不好我還回去。花20年時間翻譯,困難能不大嗎?舉個例子,《紅樓夢》裏有一個丫環叫香菱,這個名字就沒法翻譯成西班牙文,不能音譯,漢語拼音音譯洋人不懂什麼意思。如果意譯,西班牙沒有菱角,不知道菱角是什麼東西,最後翻譯成“帶香味的桉樹葉”。西班牙人一看這名字,哎喲,中國人起名真土。“帶香味的桉樹葉”,漢語叫香菱,這名字多好聽。洋人的名字才能音譯不能意譯,史密斯就是鐵匠,美國總統布殊就是灌木叢。
《紅樓夢》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裏面的詩詞都是曹雪芹寫的。但不同的角色寫出來的詩詞是不一樣的,同樣是詠柳絮,林黛玉寫:“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薛寶釵寫:“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他一個人得模仿多少人的心情、口氣,很了不起。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成書時間是清朝,揭露科舉。這有點兒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堂吉訶德》,諷刺這個社會的基礎。歐洲的社會基礎是騎士,中國的社會基礎是科舉制度。他就諷刺這個,范進50多歲中舉,不容易啊,最後還瘋了。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一輩子參加科舉,70多歲了還提着考籃進考場,他就沒吳敬梓看得開。蒲松齡借寫妖狐鬼怪批判社會,他筆下的妖狐鬼怪很多,這就有強烈的諷刺意義了,所謂的正人君子還不如妖狐鬼怪呢。他最大的成就是便宜了今天說相聲和評書的人,單口相聲裏面好多段子都是從聊齋里來的。
明成祖時,解縉主編的類書《永樂大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兩萬多卷,11000多冊,現在存世的是300多卷,中國有200多卷。這部書是抄寫的,不是印刷的,原本與正本皆毀,副本不斷散失。據說原本有可能在十三陵的長陵裏面,跟永樂皇帝一塊兒埋了,這是他個人的功績。所以長陵不敢開發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怕有《永樂大典》,一挖化成灰了。當年定陵一挖開,龍袍就成面了,今天看到的都是後來修補、仿製的。20世紀50年代非要挖皇陵,現在皇陵絕對不能挖,什麼時候高科技了再想辦法。而且挖也沒用,也不能把東西賣了,還得建博物館弄武警看着,累不累?還不如在土裏埋着呢。
清朝的《古今圖書集成》也是類書。什麼叫類書啊?像今天的網站就是電子類書,我想查康熙帝,Google一敲出來一大堆,《清史稿》上怎麼說,《我們愛科學》上怎麼說,《上下五千年》裏怎麼說,所有跟康熙有關的事全有。他腳板底哪個大一圈、身高三圍多少,沒準兒都能給搜出來。
乾隆帝時紀昀主編的《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包含經史子集。經是儒家的著作;史是歷史著作;子就是諸子百家,包括僧道;集是文學作品,比如李太白集或者蘇東坡集。書成之後,也沒有印,在全國找了幾千個毛筆字寫得好的人,花了十年抄了七部。其中四部分別放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東北瀋陽故宮的文溯閣。南方還有三部,分別存放在杭州、鎮江和揚州。七部《四庫全書》,今天現存四部半,鎮江的鴉片戰爭給毀了,圓明園的二次鴉片戰爭給毀了,杭州的剩了半部。現存的四部半,三部半在大陸,一部在台灣。紫禁城文淵閣那部在台灣,那部是最好的,皇上要看當然看最好的。現在國家圖書館放的那部是從避暑山莊運來的。《四庫全書》號稱中國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兩億四千萬字,一個人一輩子看完是不可能的。花了這麼多人力、物力,就抄了七部,使用價值很小。
洋人的小聰明
16世紀後期,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①來華。當時正趕上歐洲文藝復興,新教興起,天主教勢力衰微,耶穌會想到歐洲以外的地方弘揚正教,歐洲人不信教了,我找別的地方的人信教。開闢新航路,也有傳教的目的在內。所以,他們來到中國。
利瑪竇先到了澳門,明朝實行海禁,想進入中國,中國不讓進。這個洋哥們兒聰明,學漢語,穿漢服,讀四書五經。一給人遞名片都是西儒利瑪竇如何如何,用儒家的經義解釋天主教的教義。中國人一看原來儒教聲名遠播,歐洲人都信我們,好,那跟你玩吧。但他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傳教。皇帝怎麼見?明神宗萬曆皇帝整天在床上數錢,所以得給皇上找點兒新鮮玩意兒。
利瑪竇來華,向萬曆皇帝敬獻了《坤輿萬國全圖》,當時的一幅世界地圖,繪製得相當精美,還有八音盒、自鳴鐘、懷錶。皇上沒見過這玩意兒,連眼鏡都沒見過。獻上這幅地圖的時候,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原來我們沒在大地的正中央,周圍也不是蠻夷戎狄,而是很多文明程度不在我們之下的國家。當然,利瑪竇為了拍中國皇帝馬屁,以東經160度經線作為地圖的中心,這麼一畫,中國還是在中央,歐洲在左邊,美洲在右邊。這種繪製地圖的方法,我們沿用到今天,全世界只有中國這麼畫世界地圖。外國的世界地圖以零度經線為中心,美國在左邊,中國在右邊。
利瑪竇討得皇上歡心,就開始在中國傳播學問,以徐光啟為代表的開明士大夫開始引進西學。那時候中國的法律很“強盜”,規定洋人不準來,來了就不準走,所以這些洋教士最後全都死在中國,埋在北京市委黨校院裏。
中國西學東漸之前,上一次大規模引進的外來文化是佛教,佛教現在已經變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天主教,明清時候的中國人就不像漢唐時候的中國人對佛教那麼瘋狂。我們已經發展幾千年了,佛教進入中國的時候,是中國最欠缺終極關懷的時候。天主教就不行了,特別是後來羅馬教皇發表詔諭,不允許中國的教徒拜天拜祖宗拜孔子。在中國要不拜天拜祖宗拜孔子,那還是人嗎?清明節給祖宗磕頭你不磕?幾千年下來都這麼乾的,你說不能這麼干,那你在中國就沒法混了。
1723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教,不允許天主教再在中國傳播,直到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才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