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進軍中亞
嘗到厲害的准格爾汗巴圖爾,迅速向中亞地區收縮。
為了一雪前恥和防備已經推進到玉門的敵人,巴圖爾正在積極擴軍備戰。
此時俄羅斯人遞過來的橄欖枝,真可謂雪中送炭,雙方很快達成了合作協議。
俄羅斯半價向准格爾出售火繩槍五萬支,各型火炮兩千門,戰馬三萬匹,火藥兩百萬斤(俄制單位),鋼鐵五百萬斤,糧食一千萬斤。
俄羅斯人開誠佈公地告訴巴圖爾,明國是雙方共同的敵人,並許諾准格爾在與明國戰爭期間,俄羅斯的軍事物資將向准格爾人敞開大門。
如果准格爾部要從歐洲地區進口軍火,俄羅斯可以代為聯絡。
同時兩國方情報共享,並建立戰略聯盟。
俄羅斯人提出的條件太優厚了,雙方一拍即合。
同光元年,公元一六四六年七月,正在大明國內動蕩之際,滿血復活的准格爾人趁着天策軍主力平叛,再次捲土重來,殺向蒙古高原。
換裝后的蒙古義勇軍迅速迎戰,雙方在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至一六四七年三月,准格爾人再次被打回了西域。
一六四七年五月,天策軍從國內抽調天策軍第一師,治安軍八個甲字旅支援對準格爾的戰鬥。
同月,西北軍區正式成立,第一師師長張繼成出任西北軍區司令員。
六月,西北軍區兵分三路,全面進軍西域。
九月,中路大軍攻破烏魯木齊(准格爾汗國命名,乾隆中期更名迪化)。
准格爾汗巴圖爾向首都伊寧(令伊犁)撤退,並向俄羅斯求援。
十月,西北軍區三路大軍一路追擊巴圖爾,一路掃蕩南疆,一路挺進天山南北路。
一六四七年底,准格爾汗國首都伊寧被攻破,巴圖爾於逃亡途中憂憤而死,其第五子僧格繼承了台吉,准格爾殘部逃往中亞。
天策軍暫停攻勢,消化龐大的西域,自此西域再次納入中華版圖,並改名“新0疆”。
一六四八年三月,為了挽回迅速惡化的局勢,並奪回西伯利亞的主導權,準備了兩年多俄國正式出兵。
十八萬俄軍湧向西伯利亞,意圖聲東擊西,圍魏救趙,同時俄羅斯加大了對準格爾部的援助。
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技術手段,天策軍用了兩年的時間徹底解決了國內問題,武裝鎮壓的過程也是掃蕩舊有勢力的過程。
在血的教訓面前,封建勢力終於低下了頭,大明帝國終於完成了轉型,迎來了嶄新的一頁,從而走向近現代社會。
按照王越制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整個大明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
騰出手來的天策軍開始大舉北上,鋪天蓋地的機械化部隊、空軍戰機和飛艇部隊翱翔藍天,俄軍與准格爾部簡直開始懷疑人生了。
一六四八年四月至一六四九年二月,天策軍在西伯利亞的多個戰場殲滅俄軍超過十萬人,俘虜三萬餘人。
殘餘俄軍向俄羅斯瘋狂潰退,天策軍於一六四九年五月,天策軍八萬大軍跨過歐亞分界線烏拉爾山攻入俄羅斯境內。
俄國發佈了全國動員令,驚慌失措的沙皇阿列克謝親筆寫信,向歐洲的親戚們求援。
中亞,西北軍區擴編為一個天策軍師,二十個治安軍甲字旅和十二個蒙古義勇軍師。
四八年五月,西北軍區十萬大軍進軍中亞。
九月,准格爾汗僧格戰死於屬國哈薩克汗國境內,他的兩個哥哥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倉皇逃往俄國尋求庇護,准格爾汗國徹底滅亡。
同月,天策軍前鋒距離哈薩克汗國首都突厥斯坦已僅一百公里。
西北軍區司令員張繼成,以天策軍司令部的名義去信哈薩克汗國鄂齊爾圖汗,要求將哈薩克汗國整體併入大明帝國,否則將追究他窩藏准格爾汗的罪行。
老奸巨猾的鄂齊爾圖汗竟然打起了太極拳,一面敷衍張繼成,一面向俄國求援。
自身難保的俄國哪裏有能力救援哈薩克汗國。
到了十月,失去耐心的張繼成隨即發佈了進攻的命令,十一月,哈薩克汗國首都突厥斯坦被天策軍攻破,鄂齊爾圖汗逃往哈薩克重要城市塔拉茲。
天策軍銜尾追擊,橫掃哈薩克汗國,最終鄂齊爾圖汗在南部城市塞蘭被天策軍擒獲。
在死亡的威脅下,鄂齊爾圖汗向天策軍投降。
為了不佔用兵力,王越通過電報傳來決定,暫時給於哈薩克汗國一定的自治權,並保留大汗。
自此,鄂齊爾圖汗及其子女親屬被軟禁。二十年後,哈薩克汗國再傳一汗而亡。
一六四九年六月,天策軍東路軍攻入莫斯科,在天策軍空軍空降克里姆林宮的行動中,俄國沙皇阿列克謝和顧命大臣莫羅佐夫等人被生擒活捉,阿列克謝代表俄國投降。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沙皇阿列克謝雖然被俘,但俄國境內的反抗勢力已退至基輔等地積蓄力量,試圖頑抗。
由於天策軍的戰線過長,階段性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王越已打算撤軍,因此做出讓步。
隨即大明帝國攝政王王越與俄國沙皇阿列克謝在莫斯科簽訂《中俄友好條約》,史稱《莫斯科條約》。
條約中,俄國承認大明帝國對西伯利亞地區擁有合法主權,中俄雙方自條約簽訂之日起,將已烏拉爾山中段和俄哈邊境為界勘定新的國界線,俄國向大明帝國賠償白銀五千萬兩,這筆款項可以用黃金或者其他物資抵付,共分五年還清,天策軍在收到第一筆賠償款后開始撤軍。
俄國躲過了滅亡的危機,王越也需要時間鞏固勝利果實,雙方可謂皆大歡喜。
國破山河在,俄國在與天策軍的對抗中,不但永遠失去了西伯利亞,而且還喪失了三分之一的國土,可謂大敗虧輸。
俄國發生的事變很快傳遍了歐洲各國,加上幾年前歐洲聯合艦隊兵敗馬六甲事件,黃禍論再次被人提起,沉重的危機感籠罩着整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