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秘密北上
五月,在崇禎的支持和推動下,朝廷開始了“洋務運動”,第一步是開設新式學堂。
新式學堂怎麼搞?有起點城學校可以借鑒,老師也有現成的,如湯若望和他的學生,以及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一批朝廷開明人士。
啟動資金由崇禎的內帑提供,校舍由舊房改造而成,也能節省一大筆資金,湯若望等人對此還是非常積極的,但是新式學堂的招生卻遇到了大問題。
因為新式學堂的教學內容是新學,新式學堂學生畢業后不能入仕,一心科舉的人家哪裏肯來?
真要想學新學,起點城學校的條件更好,也更正宗,又有大把的高薪工作,何必跑到朝廷辦的新式學堂?
不過自然科學得到普及,王越也是樂見其成,為此他還贊助了一批教學書籍。
如果朝廷的新式學堂真的辦出了效果,無疑是在為起點城培養人才。
君不見後世八、九十年代國內人才流失嚴重乎?人才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這是一般性規律。
同樣是五月,天策軍第一師又兩個旅橫掃青海,入侵青海的准格爾部紛紛西逃,到了六月,整個青海已在天策軍的控制之下。
六月底,第一師留下兩個治安軍旅掃蕩青海境內殘餘,之後繼續向西。
蒙古義勇軍第七、第八兩個剛剛換裝的甲字師也從蒙古草原呼嘯而下。
八月初,天策軍第一師與兩支義勇軍師相繼越過嘉峪關,抵達玉門。
由於准格爾部向西收縮,天策軍沿途幾乎沒有發生什麼戰鬥,就拿下了玉門。
玉門原屬大明的關西七衛,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漢人軍隊再次光臨西域。
按照王越的規劃,玉門將作為通往中亞的前哨。
所以修建一條穩固的後勤線,是當前的主要工作。玉門油田、鄂爾多斯油田,大同–歸化(呼和浩特)–五原(包頭)鐵路,五原–鄂爾多斯–玉門簡易公路,都將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這個時候,安南順化政權已經滅亡有一年多了,安南全境被鄭軍佔領也快八個月了。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滅亡后,很難短時間內起死回生,但是安南不同。二百多年前,安南就被明朝滅亡過,但是安南通過不懈的努力再次復國成功,這是有歷史可以借鑒的。
安南自秦漢和五代十國后,脫離中華大家庭已經近千年,只有大明曾把它短暫的納入過版圖。
所以安南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央集權國家,大明當年在安南失敗,也與此有關。
天策軍聯合鄭軍推翻的是安南黎氏王朝和阮氏王朝,但安南根基還在。
同大明一樣,安南的士族、傳統世家和大地主階層才是安南的統治階層,他們佔據着安南的主要生產資料,即土地。
當年成祖吐並安南后,除進行了一系列懷柔和安撫政策外,與舊有勢力妥協合作也是無奈之舉。
歷史上滿清入關后,同樣也是與原先的地主階級合作,才能在關內迅速站穩腳跟。
鄭芝龍作為中南半島的外來戶,也是採取類似的懷柔政策,在占城和真臘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在安南卻有些玩不轉了。
安南作為中南半島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南半島傳統的軍事小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還是挺強的。
尤其是二百多年前曾經成功驅逐明軍,得以復國,現在再次被滅國的安南,從今年三月起,各地即掀起了起義浪潮。
到了八月,安南境內的起義已有愈演愈烈之勢,南北安南四處冒煙,鄭軍就好似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以致剛剛就任安南巡閱使的鄭芝龍手忙腳亂,暈頭轉向。
為了穩定安南局勢,鄭軍陸續向安南增兵,到了八月初,安南境內的鄭軍規模已經超過了十三萬人,占鄭軍總兵力的七成以上。
據鄭氏內部統計,在近半年的鎮壓與掃蕩行動中,鄭軍已傷亡近萬人。不過鄭軍也打死打傷安南起義軍五萬四千多人,俘虜接近十萬。
所有的數據表明,鄭軍在這半年中的損失,遠超征服安南時所付出的代價。
到了這個時候,鄭芝龍終於感覺安南這個買賣可能要虧了,因為他發現要徹底壓服安南,就要持續加大對這個方向的投入,而且曠日持久。
不得以之下,他只得向王越發電求援,並暗示自己已有暫時放棄安南的打算。
“向鄭芝龍發電,通知他見到電報后立刻啟程秘密北上,與我會面。”王越吩咐道:“另外通知海軍派艦艇,接鄭芝龍由天津轉道起點城。”
“是!”
為了接引鄭芝龍北上,海軍很貼切地派出他的兒子鄭成功負責全程陪同。
“森兒,為父這次北上,侯爺他會不會……?”鄭芝龍避開其他人,忐忑地問鄭成功道。
鄭芝龍很擔心王越玩一招兔死狗烹,將他扣押在起點城,就如同歷史上多爾袞的做法一樣。
鄭成功明白父親擔心什麼,現在的鄭氏的確家大業大。
“父親,您多慮了,侯爺一諾千金,目光遠大,絕對不會出爾反爾,您大可放心。”鄭成功在天策軍海軍歷練多年,對王越的秉性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此就好。”鄭芝龍無奈的嘆息道,他不敢不去,也不能不去呀。
心神不寧的鄭芝龍在踏上接他的海警戰艦后,終於稍定。
這是他第一次乘坐現代艦艇,好奇心代替了對前途的擔憂。
踏上天津港后,鄭芝龍的好奇心更加強烈了。由於海貿興盛和起點城在天津的工業佈局,總人口達八十多萬的天津已有了近現代大都市的雛形。
從登上天津開往起點城的列車起,鄭芝龍終於對王越的實力有了更直觀的感受,真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呀!
八月十二日,鄭芝龍乘列車達到京師火車站,天策軍參謀長李子雄偕同起點城警備區司令張英等人,親自到車站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