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父親母親

2.父親母親

《鄧麗君》(長篇小說)上卷《天才少女》張寶同2017.6.20

妻子趙素桂是位比丈夫小11歲的女人,雖然生過幾個孩子,但人還依然年輕,她的臉盤稍大,微胖,清秀的本色還清晰可見,如果你見過鄧麗君,就能從她那清秀美麗但稍稍微胖的容貌中依稀地看到她的原型。但女人最可貴之處卻是她的賢惠和豁達。她是個能吃苦耐勞的女人,不喜歡男人的悲觀與報怨。所以,每次聽到男人說這句話,心裏就不免感到有些沉重和悲哀。她覺得養家餬口是男人的本分,他不該有這多的怨言,但是,她也能理解男人的心情。從家鄉大陸敗退台灣,不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家鄉,甚至都不知台灣哪天就被攻破,到那時他們的命運將會如何。這種惶恐不安和毫無希望的恐懼和消沉情緒幾乎瀰漫著整個台灣。不管寶島台灣的景色多麼優美,他們的心情總是陰鬱低沉,好像永遠也沒有什麼高興的事情。

可是趙素桂卻不這樣想,儘管眼下的生活非常地貧困和艱難,但是比過去那些年的顛沛流離和無家可歸的生活不知要好到哪裏去了。趙素桂五歲之前是跟着父親趙守業在哈爾濱生活,日本人侵佔了中國東北,逼迫趙守業為日本人工作。可他不想做亡國奴,就拖家帶口地逃離東北,來到河南避難。當時兵荒馬亂,動蕩不安,已是15歲的姑娘就不能再留在父母身邊了,必須要儘快地給女兒找個可以託付終身的男人。於是,當時只有15歲的趙素桂就遇到了26歲的鄧樞。

鄧樞生於1911年,是河北省大名縣人,在他出生后不久母親就離世了,到他4歲時,身為軍人的父親也去世了,他一直是由姑姑養大的。為了讓孩子有個吃飯的地方,姑姑在他14歲時就讓他當了兵。在兩位年輕人認識的第二年,他們就訂了婚。初次見面時,趙素桂害羞地躲在媽媽的身後,可是母親告訴她說這個軍人將來就是她的丈夫。婚前趙素桂是在西安宋美玲育英學校讀書,17歲那年他們在洛陽舉辦婚禮,並住在西安。次年,趙素桂生下了一個男孩,可是因為缺吃少穿,孩子骨瘦如柴,而鄧樞卻身在外地。當時時局很亂,日本的飛機經常飛來空襲。趙素桂常常抱着孩子顛沛流離四處逃難。一次,她抱着孩子要進防空洞躲避空襲,可是,人們見她抱着一個孩子,害怕孩子的哭聲會暴露目標,就不讓她和孩子進到防空洞。她沒辦法就含淚抱着孩子跑到了一棵大樹下進行躲避。敵機飛走後,她才發現防空洞裏的人全部被炸死了,如果不是因為她的兒子,她恐怕也已經沒命了。是她那可憐的孩子救了她一命。所以,她對兒子深懷感激。可是,孩子在十個月大時,卻因飢餓和疾病離她而去了。趙素桂繼續顛沛流離四處逃難,為了不被日本鬼子抓去,她白天儘可能地躲起來,還把臉上抹上鍋灰,打扮成老太婆。當她再次見到丈夫時,已是又黑又瘦頭髮凌亂,儼然就像一位乞討的女人,讓丈夫幾乎都認不出這就是他20歲的年輕妻子。

抗戰結束后,夫婦兩人終於過上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先後又生下了兩個兒子,長子生在西安名叫長安,次子生在河南,為求風調雨順和生活安穩,起名為長順。可是,安穩的日子才過了兩年,國共內戰又打了起來。國民黨敗走台灣,趙素桂又帶着兩個孩子,隨着逃亡的人流一路來到東南沿海,乘坐一艘擠滿逃亡者的救生艇踏上了不歸路。因為逃亡的人太多,而船隻不足,許多人被擠到了海里葬身魚腹。當時,她帶着兩個孩子,擠在船上,而小船上人擠着人,人壓着人,許多人像螞蟻一樣地死去,那種慘景讓她慘不忍睹,而且她又嚴重地暈船,半昏半迷,嘔吐不止,那種痛苦讓她痛不欲生。經歷了一系列的顛簸,她帶着孩子終於來到了台灣,之後,又在宜蘭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因想在物質極度匱乏的生活中希望能早日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們給兒子取名為鄧長富。

凡是吃過苦和受過難的人都有那種堅強和忍耐的特性,所以,對於眼前的艱辛和苦難,對於丈夫這種煩躁和不安她都能忍受。所以,聽到丈夫下班回到家裏說著牢騷話,她還是像平時那樣不聲不響地默默地做着家務事。

九月的傍晚,太陽停在了西山上,將周圍的雲塊染成了殷紅色。太陽將落未落,金光依然燦燦,遠方異常地安寧。而被竹林遮掩着的眷村,屋舍緊挨,飲煙裊裊,像是等待着家人回來。

趙素桂一人在廚房裏一邊拉着風箱一邊做着飯。她做的是稀粥。稀粥是食糧短缺時期最常見的伙食。一小碗米就能做上一大鍋的飯,因為這是他們家五口人的晚飯。等稀飯開了鍋后,她就趕忙走到廚房,來屋后的一小片菜地里拔了一大把空心菜,然後,回到廚房裏摘着洗着。她的肚子已經大了,再有三四個月就要生了,所以,她的行動顯得有些笨拙和緩慢。

這時,丈夫鄧樞從營部那邊下班回來了。他走到廚房門前,把頭朝裏面探了一下,看見妻子正在洗菜,就知道飯還沒有做好呢。於是,就進到大屋裏,從牆上拿起一把胡琴坐在門前,邊拉邊唱起京劇《望江亭》中那段譚記兒的唱腔:

深羨你出家人一塵不染,

誦經卷參神佛何等清閑。

我今日只落得飛鴻失伴,

孤零零凄慘慘夜伴愁眠。

倒不如出家斷絕塵念,

隨師父同修道,

也免得狂徒摧殘,

到來生身列仙班!

他拉着唱着,就漸漸地沉浸在《望江亭》的劇情之中。他喜歡京劇唱腔,也能拉一些京劇的曲調。這和他年幼時常常聽母親唱京戲有直接的關聯。他出生在老家河北省大名縣的鄧台村,母親曾在當地的戲班裏唱過戲,後來跟在部隊裏當兵的父親結婚後,就離開了戲班,但卻喜歡唱京劇。所以,從小就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的鄧樞,耳濡目染,從小就愛唱京劇,還跟着戲班裏的藝人學會了拉胡琴。他之所以喜歡唱這段唱腔,是因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而生活的無望又讓他悲觀厭世,所以,他很想去到一個遙遠偏僻的地方,過着一種遠離煩惱和憂慮的安靜生活。是這樣,如果不是還有這麼一大家人要他養活,他早就離開這裏去出家當和尚了。可是,他不能這樣做,所以,就只能唱一些能抒發感情的曲調來舒緩一下心情的苦悶。

兩個稍大的孩子帶着一個小一些的孩子從外面回來了。6歲的孩子鄧長安跑到廚房門前喊道,“媽呀,我餓了。”

趙素桂當然知道孩子早就餓了,因為他中午只吃了一小碗米飯,可他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她一邊從鍋里炒着菜,一邊對孩子說,“你們回屋裏坐着,飯馬上就好了。”

於是,三個孩子就從父親面前走過,進到了屋裏,坐在了餐桌邊等着吃飯。

(請關注張寶同的簽約作品《詩意的情感》,包括精短散文、生活隨筆和中短篇小說,今天發佈的是生活隨筆《我們的潛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鄧麗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鄧麗君
上一章下一章

2.父親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