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立儲
隨着戰事的推進,東吳和西蜀已經開始吃不消了,姜盛已經不用親自指揮作戰了,麾下的眾多謀臣和名將完全知道該怎麼打了,姜盛只需下詔發佈戰略性決策。
這樣一來,姜盛就打道回京了,打仗用不着他了,但更繁重的工作等着他,那就是執政。
姜盛的地盤越來越大,無論是財富還是人口都呈蓬勃發展的勢頭。
特別是姜盛登基以後,發佈了十幾份關係民生政策的詔書,涉及土地國有、教育體制、兵役制度、官員考評、國有公司、資源開發等等,很多政策對於百姓來說都是紅利。
百姓安居樂業、朝廷兵強馬壯、物資充足、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等等,這是光武中興之後,中國的再一次復興,史稱太祖盛世。
由於政策的開明,姜盛改朝換代所引發的不良影響幾乎消失,就算有些清流人士仍然固執的認為姜盛篡位,姜盛卻不予理會,在百姓擁護姜盛的大潮中,這些不和諧的聲音很快就被淹沒。
退了位的獻帝被封為安樂王,准許住在京城,享受世襲待遇,這也算是最好的結果了,姜盛還把張婉瑩為他生的小女兒許配給獻帝的兒子劉懿。
長子姜涵、次子姜睿、長女姜淑文都已長大,姜涵娶了呂布的女兒呂玲綺,姜睿娶了張遼的女兒張馨,姜淑文嫁給了荀攸的兒子荀適。
姜盛登基之後,封劉芊為皇貴妃,張婉蓉、張婉瑩為貴妃,貂蟬為麗妃,蔡琰為德妃,卻空着皇后。
沒有皇后,皇貴妃為尊,雖然有不少大臣勸諫後宮不可無皇后,但姜盛不為所動,因為在他心中,最為尊貴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童琳。
蔡琰的丈夫早年多病,雖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丈夫死後她守節五年,然後就被姜盛安排在軍事學院任教,幾年後就嫁給姜盛為妾,生養了一子一女,姜盛即位為帝,蔡琰也跟着有了封號。
姜盛已經五十歲了,擁有五子三女,姜涵、姜睿、姜博、姜浩、姜祺,三個女兒是姜淑文、姜慧、姜菲,也算是兒女雙全了。
姜涵又有兩子三女,姜睿有一子一女,也算是人丁興旺。
為了鍛煉兒子成才,姜盛讓兒子們都下放郡縣任職,除了最小的姜祺留在京城,其餘四人都不在京城,只有中秋和新年才能回京。
姜盛之晉朝取代大漢已成既定事實,劉備和孫權也不甘落後,劉備以益州為根本,建立蜀國;孫權以東吳為基礎,建立吳國。
歷史大勢走到現在,文臣武將們都勸姜盛立儲,姜盛雖然覺得自己還算身強力壯,沒太大必要立儲,但經不住禮制和臣下頻繁的進諫,於是就下了一份皇子考察詔書。
從三省六部各抽了四人,分別組成四個工作組到四個皇子任職的地方明察暗訪,考察他們的政績和百姓的認可程度,通過得分的形式進行綜合評判。
之前姜盛沒登基,他的妻妾就培養各自生的兒子,奔着繼承姜盛的目標去的,登基后,她們更是培養自己兒子奔着太子之位,沒想到姜盛不考慮文武大臣和妃嬪的意見,而是派人下去考核,能不能成太子,完全不會像之前朝廷一樣,而是看政績和百姓認可度。
不過總是有運作的空間,幾個皇子屬地的大小官員們開始忙碌起來,為了讓自己區域的皇子繼承大統,他們好收穫從龍之功,就在考察組到來的時候巴結逢迎,投送重禮,並在百姓評價方面弄虛作假。
由於是初次搞這些東西,大家都掌握不住這個分寸,所以就比較混亂,姜盛在這之前都明確告知過那些重臣和武將不得插手,他們能做的只是服從朝廷,朝廷服從皇上。
秦綰雖然跟姜盛又多次肌膚之親,但姜盛一直沒有給她名分,也不讓她懷孕,就是為了保證有一個忠於姜盛又保持中立的人。這回考察皇子,秦綰被委以重任,那就是監督考察組。
正如姜盛所料,四個考察組都有問題,證據上來之後,姜盛下詔重處,三十六人均以欺君之罪被斬首,且三代以內不得為官。
如此重處,可見姜盛的底線,自此,再沒有敢亂搞的,皇子們也形成了規矩,憑政績和百姓認可度說話。
經過層層考察,加上姜盛對兒子們的評價,得出了綜合的分值,姜睿名列第一,姜涵次之,姜博和姜浩再后。
姜盛把四位皇子召回京城,在朝會上公佈了考核成績,並宣佈姜睿為太子,其餘三子為親王。
由於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令三位皇子心悅誠服,姜盛要求皇子之間要團結,配合支持太子,太子也要愛護其他皇子,不能有所紛爭,如果皇子相爭,定斬不饒!
姜盛說的嚴肅,皇子們也不敢不聽。姜盛知道,如果第一任太子不立下規矩,以後就難了。
立儲考核的客觀性,避免了皇子相殘的封建帝王悲劇,而各級文武官員也不能選擇性的支持皇子,只能執行朝廷三省發佈的政策文件。
三省負責日常國事,涉及全國的政策文件都要皇上御批之後,以聖旨的形式發佈,這跟後世的政治體制差不多。
親王根據皇上的命令執行監察百官、體察民情、都督軍事、巡迴審判等工作。
定好規矩后,姜盛就開始了他的宏圖大業,按照他的規劃,全國工業體現了地域性特點,每個區域有不同的工業體系,而不同工業區域之間都用鐵路連到了一起。
隨着幾條鐵路線的完工,火車開始投入使用,運載能力超好,礦產資源、生活物資、軍械兵器、軍隊調防等都進入了鐵路運輸時代。
遠洋船隊也被提上了日程,太史慈擔任了遠洋船隊的司令,而本土的海軍交給了甘寧。
甄儼在西域的工作做的不錯,不僅把西域各國綁在晉朝的大車上,還遠通波斯,發展起了對外貿易,絲綢之路又熱了起來。
海上、陸上兩條貿易路線,為晉朝換回了豐富的資源,而且在南洋開闢了殖民地,姜盛派得力幹將到南洋任職,每年輪換。
超強的實力存在,已經具備了全國一統的條件,姜盛發出了統一全中國的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