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建立童子軍
見到朱聿鍵看過來,兩人趕快又跪下了。今天南城和北城的孩子們並肩作戰,將孫可旺救出了王府,這讓兩方的小乞丐消除了芥蒂。如今他們已經再無對立情緒,互相都成了新朋友。
小孩子就是如此,要想忘記仇恨交朋友是很容易的,也正因為這樣,南城過來的幾個孩子始終沒有離開。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南城孩子們的地位就尷尬了,因為人家並未說過要收留他們的話。
二毛知道這是自己最後的機會,他連忙磕頭道:“這位恩公,請你也收留我們南城的小乞丐吧。我們都是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根本沒有人管所以才會聚在一起,免得受人欺負。可是當乞丐飢一頓飽一頓,有了病也沒地方去看,只能硬挺着。最近兩年糧食越來越少,我們也只能忍飢挨餓,就今年短短几個月,就有七八個人病死或者餓死了。”
二毛說得凄慘,讓孫玉嬌想起以前饑寒交迫的日子,忍不住哭了出來。朱聿鍵看着兩個半大孩子說得如此凄慘,也不免心中暗嘆。孫玉嬌怕朱聿鍵不答應,在一旁說道:“他們今天在王府冒險救了我哥哥,他們是好人。”
朱聿鍵點了點頭道:“好吧,你們也留下來,不過要聽從孫可旺的指揮。”
“是,謝謝恩公。”聽到對方答應,二毛和溜子興奮的趕快磕頭。
朱聿鍵詢問了他們的名字,不禁啞然失笑,哪兒有人叫這樣的名字,簡直和綽號差不多了。一問之下他才知道,原來兩人的父母死得早,他們根本記不清自己的名字了,二毛還知道自己姓張,而溜子連姓都不知道了。
朱聿鍵不禁心下惻然當即說道:“這樣吧,我給你們兩個起名字如何?”
“好啊,恩公起得必定好聽。”兩人大喜過望,可是朱聿鍵想要起名了,卻發現自己根本起不出什麼好聽的名字。尤其是他國學功底不高,起個名字恐怕會貽笑大方。想了半天也不得要領,他只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讓李倫去把張書堂叫來。
張書堂進來之後,聽說是要給兩個孩子起名,不禁有些好笑。朱聿鍵給他說過這些孩子未來的重要性,他也很是上心,所以這起名字自然也比較認真。思慮片刻,張書堂說道:“有了,你既然姓張,就叫張鼐如何?”
“張鼐?這是什麼意思?”朱聿鍵好奇的問道。
“鼐是大鼎、頭鼎的意思,我是想讓他取個好彩頭,將來成為國家扛鼎之才。”張書堂說道。
“好名字好名字。”朱聿鍵連連叫好,只不過他也在苦思,這個名字怎麼在哪裏聽說過。
“張鼐?”朱聿鍵念叨了幾遍,突然醒悟過來。他曾經看過一些對李自成大順軍的描述,其中有兩個隊伍非常特殊,那就是健婦營和孩兒軍。健婦營自然是女子組成的,專門作為高桂英和紅娘子等闖軍女將的護衛,而孩兒軍卻是闖軍培養新生力量的搖籃,後來許多闖軍將領都來自這個孩兒軍。
孩兒軍最早的統帥就是兩個人,一個是李自成的侄子李雙喜,一個就是他的義子張鼐。難道自己無意間,又收了一員未來的大將?朱聿鍵不敢肯定這是真的,不過他也並不會為此多苦惱。如果真的是更好,如果不是他也不會強求。
這個時候張書堂又對溜子說道:“你叫溜子,又不知道姓?那就取個諧音,以劉為姓好了,就叫劉闖如何?”
“不錯,這個名字不錯。”溜子和二毛都很高興,他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朱聿鍵囑咐他們召集孩子們,準備後半夜撤離,自己則與張書堂一起返回了前院的大廳。這個時候大廳里已經坐了好幾個人,這裏面都是朱聿鍵現在的班底精英,其中不少都是李信的兄弟。
李倫、李俊、李侔都赫然在座,張書堂和田見秀坐在另一邊,最讓朱聿鍵吃驚的,是在李信身邊有一個五短身材頭大如斗,穿着一身髒兮兮袍子的中年男子。朱聿鍵對這個人沒有印象,也不知道是否剛剛提升上來的高層,他不禁用疑惑的眼神看了看李信。
李信知道朱聿鍵的想法,連忙起身道:“大哥,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我的好朋友宋獻策。我今天早上就是去接他,所以才錯過了今天的大事。”
“宋獻策?”朱聿鍵本來也奇怪,為什麼今天如此嚴峻的情況,卻沒有見到李信,此時他才知道,原來李信去接朋友並未在南陽府城內。雖然對李信並未通報他一聲就離開頗有微詞,但畢竟雙方是結義兄弟,又非上下級關係。何況今天多有李氏兄弟出力,也不算誤了事,但其中最讓朱聿鍵關注的還是這個宋獻策。
朱聿鍵不關注歷史,但就算是後世的初中生也知道這個人。歷史課本上明明寫着,李自成手下兩大謀士,就是牛金星和宋獻策。書上對於這個宋獻策的身形相貌也有描述,據說他身材矮小是個算卦的,所以江湖上又稱他為宋孩兒。
這人雖然身材不高,卻是個智謀之士,曾經為李自成出過許多好主意,這一點朱聿鍵是知道的。現在朱聿鍵身邊最缺乏的就是能謀划的人,如果將這個宋獻策收在身邊,絕對是一大臂助。
想到能收服明末自己所知不多的幾位謀士之一,朱聿鍵心中就是一陣興奮,他連忙起身失禮道:“原來是宋先生,我久仰大名,不知道先生在何處高就。”
李信把宋獻策拉來,就是知道這位好朋友的實力,希望將其推薦給朱聿鍵的。如今他還為勸說,就見到朱聿鍵如此恭敬,心中暗贊大哥禮賢下士,連忙代替宋獻策答道:“大哥明鑒,這位宋先生有鬼神莫測之機,實為曠世大才。如今大哥身邊缺少謀士,我這次將他請來,就是想要推薦給大哥。”
“在下才疏學淺,當不得李兄弟如此誇讚。”宋獻策在一旁笑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