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帝國 第一節 再下西洋

第八章 第二帝國 第一節 再下西洋

水樂十九年(,刃,)正月三十。大典之後。忽魯模斯、阿氣,棋法兒、刺撤小刺哇、木骨都束、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喃渤利、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等十六國使臣歸國,永樂賜鈔幣詔書,又命理藩院禮部設宴慰勞。同時鄭和第六次下西洋開始啟動。這次王景弘沒有去,鄭和領隊,由唐觀保、楊慶、洪保、李愷、楊敏、周滿等人送十六國使臣同行回國。並帶去的還有大量的永樂帝的敕書及賞賜諸國王的錦綺紗羅綾絹等物。

由於人數眾多,鄭和把隊伍分成了兩批,他本人先行,趕今年的季風。而另一批人則在半年後由十月擇日出行,由洪保帶隊等護送回還。但依例行賞之類的事由還是鄭和負責。

王動並沒有跟着鄭和一起走,他想到時和洪保一起西下,畢竟鄭和只是帶走了一半的番國使臣,還有一半人留在了大明朝。讓王動頭大的是。這另一半人在大明朝的有的竟然提出了要四處去走走看看的要求。永樂當然是大筆一揮,同意,於是呼底下的臣工們累的要死,陪吃陪喝陪玩也是很累的,特別是與一幫野蠻人在一起。

王動沒有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知道今年三月北京三大殿會遭雷擊,這是個重大事件,後世種種研究都以為是這是鄭和下西洋事業的一個轉折點。今年萬國來朝朝庭花了不少錢,此次鄭和下西洋和行賞給番國的禮品幾乎把北京的國庫給搬空了。戶部已經與王動交了底。要不是有另一半人半年之後才走,可能國庫里的那些東西真不夠賞賜的。

不行賞沒面子,賞了又是囊中羞澀。永樂開出賞單子之後馬上接到監察御史們的摺子,指斥下西洋所費巨大,大明朝遷都、賑濟、用兵處處都在開口子,應該停了下西洋這個奢侈的行為。永樂還在回味萬國朝貢的喜悅看了這摺子倒也沒生氣,只是按下沒理。

永樂十九年(,屯,)四月初八,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同時生火災。火從半夜燒起,照亮了大半個北京城。大火一直燒了三天三夜。整整建了十三年的北京皇宮,居然在落成啟用后不到四個同時就被燒,付之一炬,成為灰燼屍

王動大吃一驚,原本他一直以為是雷擊而引的火災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四月初八的北京春雷還沒來呢。當然,這場大火給朝庭帶來的震動還在後面。

若讓王動來想,火災嘛那不囂,是防火措施有問題,而且當晚值夜色的人更要追究責任。可除了王動之外的所有人都不這麼想,他們以為這是天怒。為什麼會天怒,那一定是朝庭出了問題,可能是皇上在施政的時候出了問題。

初十,永樂詔文武群臣盡言無隱無誨,直陳其施政缺失。

翰林院侍讀李時勉丟出了重磅的炸蛋,他以為此次天即實為下西洋所致。而具大書特書這些番使在北京城裏的種種醜陋表現。永樂很生氣。但前面已經說過,要直言。李時勉這人本來就是個性子蛟真的人。當初永樂在南京隱隱提出要遷都時。他就上過摺子反對,當時他主要是反對大興土木修建北京城和皇宮。

十三日,又詔令停止一切不便於民及不是當務之急的工程,免除永樂十七年以前拖欠稅糧、課程、鹽課、馬革等項及永樂十八年受災地區的糧草。觀風之後,大量官員開始指責朝政。

十七日本為萬壽節,也因三殿行火災而停止朝賀。這下子,眾人拾柴火焰高了,議政的不只是官員,京城裏的百姓也開始巷議,各行省的摺子雪片似的往北京飛。

王動真是氣的要罵娘,這邊京城裏的使臣們剛剛成群結隊的離了北京四處吃喝去了,李時勉就上佔了這火頭。

“王大人寬心,鄭和大人已經出了海。怕是快到了長樂了。”楚王還在京城,諸位王爺中,就他老賴在京城不走,可永樂還偏偏就吃他那套。“王爺,李大人也知鄭和大人還沒出使小尚在國內,摺子裏已經提了。暫緩出使西洋。番國使再可以商船,代為遣歸。”

“笑話,人家是使臣,再怎麼破爛也是一國之使,來的時候搭了漁船過來。回的時候,再讓人家坐民船回,那怎麼行,也不怕失了人家的心。楚王其實在意的是跟着鄭和一起下西洋的那三十條船的貨物。

“王大人,別的本王不管,去年就定下了單子,那錫蘭的黑龍珠。渤泥國的沉香木,溜山的龍蜒香可都是內府指定要用的。鄭和大人不去弄,你那商會裏可有貨。”

“王爺,我哪個商會?”

“呵呵,王大人,不就是着了把大火嘛。”楚王一點都不以為意。反正那也不是他住的,反正天怒也不是怒他。但李時勉攻擊下西洋。他就不爽了。朝庭里,他楚王可是下西洋的堅定支持走。而諸多臣工中,漆匯請確下西洋事務的也就是王動人刁姚廣孝倒也下過西鋒,引尖年已經死了。別的能說上話的,都是些中官。大太監,永樂用他們辦事可以,但絕對不會問計於中官,所以楚王只能來找王動。

王動可不敢出聲,禮部尚書都不敢出聲。他出什麼頭,他一出頭,所有的手指都會指向他。他好不容易多年營造出來的與大明朝文官們的良好關係就完蛋了。

三月的風波到月底進入**,從攻擊下西洋開始展到攻擊永樂這幾年的施政。特別是違了祖制大行朝貢貿易,接下來又開始批評匠人入仕,批評商賈入學。

王動一直在等着這場風暴,沒想到這麼突然的就來了。本來王動想着,十年前有這麼一些批評,那好對付,可沒想到的是,朝庭里居然有這麼多反對的聲音,而且還都黃伏了十年。再批評下去,肯定要開始批判王動寫下的那些論著了。

不過王動也開始放心了,事以至此,永樂怕是要控制不了局面了。禁下西洋是不可能的,永樂知道下西洋的重要性,現在下西洋的收入和各地海關的收入已經佔到了大明朝歲入的四成。禁下西洋,哪有錢打仗哪有錢薪水。

就在群情激憤的時候。永樂突然下命令禁止再討論與火災相關的所有事宜,沒有對李明勉為的人進行打壓,也沒有對鄭和為的文官進行打壓。

永樂十九年(,屯,)四月二十一日,永樂帝又下敕令吏部尚書兼詹事薦詹事塞義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詢察所苦。興未興之利,革未革之害。諸司官吏中,枉法害民者罷黜。守法愛民者表彰。

名單長長的一串,讓人看了呆:

命塞義、給事中馬俊往直集應天(今南京)等府、州

禮部尚書金純、給事巾葛紹祖往四”

右都御史王彰、給事中王勵往河南

副都御史劉觀、給事中李場往陝西

副都御史虞謙、給事中許能往淅江

工部侍郎郭進、給事中章雲往江西

刑部侍郎楊勉、給事中徐初往福建

禮部侍郎郭敦、給事中陶衍往北京

工部侍郎李桓、給事中劉渙往山東

太常寺少卿周訥、給事中劉琴往糊廣

大理寺承郭衙、給事中艾廣往廣東

大理寺承孫時、給事中蕭奇往山西

通政司參議朱侃、給事中楊春往廣西

細細一想,不大對,有兩全部的官員沒有動到,戶部和兵部,三月的爭論,這兩全部都沒開口,他們是爭論的攻擊對象,同時他們也真是下西洋的的利者和支持者。若沒有下西洋,戶部可能連給諸官薪水的錢都沒有。永樂上台這些年花了多少錢呀。兵部自然不提,連年打仗打的都還是勝仗,這在古代又沒有個戰爭賠款,大明朝仁義之師也不興搶掠之類的,打贏了也是賠錢。

工部那幫臣工們本來就不忿木匠石匠跟自己同殿為官,雖然被攻許。自己也在窩裏鬥,這下倒好。兩個文官出身的侍郎都被放出去考察去了。皇上心裏怎麼想的,大家這下子算是清楚了。又有不少人小聲的開始為下西洋辯護,誰能肯定皇上是不是在故意下個套子呢。

這份名單里,大多是三月跳的最凶的幾位人物,只不過李時勉到是倒是沒什麼事。但大多數官員都知道,李時勉已經失了聖心了。李大人求仁得仁,他自是無所謂。

鄭和到了長樂之後雖然在趕季風,在知道了北京生的事件之後,還是在長樂多停了三天,看着北京沒什麼動靜。他又起鍺,往占城而去。開始了他的第六次下西洋之行,與前面五次不同的是,這次下西洋鄭和的心情很沉重,他沒有想到,朝庭里會有這麼多人反對下西洋,而且扣了這麼大個帽子,居然是觸犯了天怒。

到了占城之後,鄭和在那裏又停了兩天,由周滿領隊送遺羅等國使臣回國。自己在占城又觀望了一下,畢竟,朝庭真要有什麼命令下來,直接下到交趾,再由交趾傳過來也是快的很。數日之後。得到了消息,北京城裏風平浪靜,鄭和再次起航,帶着大隊的船隻與楊敏、李愷直奔龍城,然後再由那裏北航榜葛刺(今孟加拉),然後向南繞過印度半島到古里,直航祖法兒。此行的目標還是阿拉伯半島和東非諸國,鄭和會從祖法兒南航,訪問刺撤後,南訪非州的木骨都束小刺哇,然後轉舵回駛。

鄭和其實在出行的時候已經計劃好了,這次要去天方國,可北京出了這事之後,他又不得不壓縮行程,早去早回,盡量早點趕回北京。他知道憑藉著王動一人之力,根本沒法去扛那北京城裏的官僚,鄭和真的很擔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回永樂時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回永樂時代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第二帝國 第一節 再下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