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

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予曾聞,鄉野之間,賢達之才,無用武之處,今廣開考舉,選拔良吏,使野無遺賢,天下盡為大漢所用也!

上面的是伏泉後來上奏朝廷的《考舉選賢令》,後世廣為流傳,畢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建立在公平公正原則下,用考試選拔人才的資料。

很顯然,這封後來由皇帝劉崇,原封不動廣發天下的詔書,立刻讓無數沒有家世背景的寒門士人,沸騰不已。

原本,他們需要靠自己的實力,在郡縣養孝名養望,這才有可能被州郡長官看中,召入為吏。之後,更得憑着一番努力,被州郡長官看中,方才有州郡長官看在舊情的份上,給他們爭取一個孝廉名額,來舉孝廉,出仕為官。

現在,明顯不同,隨着朝廷開考取吏,他們完全不需要花費半生的功夫,去爭取一個世族豪強的嫡系子弟,看都不會看的普通小吏的職務。

在伏泉看來,科舉制度,毫無疑問是古代國政治制度最偉大的發明,且沒有之一。

若是沒有科舉,在明顯比後世還要階級固化的古代,普通人明顯更沒有機會,去和世族豪強這些歷史階級勢力對抗。

即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那個世界,科舉制度也依然興旺發達,並且擴散到了全球,雖然那時的科舉制度,已經變換了形式,換了個馬甲叫公務員考試,可依舊有數不清的人去為了一副鐵飯碗的名額,而努力一生。

想想拉我後世大天朝每年的公務員考試,應考者如過江之鯽,為了一個名額,無數人寒窗苦讀,白首窮經。

當然,不止是天朝。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安逸、穩定、舒適、體面,就是公務員的代名詞。而不管它叫科舉也罷,叫公務員考試也好,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為國家機器尋找操作工,也正因此,才會讓無數寒門小民崛起,讓他們在越來越階級固化的社會裏,尋得一絲安身之所。

說實話,伏泉也吃不準這個所謂的考舉究竟能不能選拔出人才來,以考試,而不是符合當今天下用名望或德行來舉薦選拔人才的方式,來選出人才為吏,這多少是有一點風險的。

無疑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概因自光武劉秀復國開始,漢室因世族豪強重建,再自然在國策上,制衡世族豪強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縱容世族豪強的發展。

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世族豪強隨便怎麼玩,大漢朝廷官府都不會管,於是,工商業由此迅猛發展。

當然,這迅猛發展的背後,是世族豪強的勢力不斷壯大湧現,而真正白手起家,一步步登頂人生巔峰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在這段時期里,這些世族豪強,憑藉著手裏的財富,靈活的頭腦和他們腐蝕的官府縱容下,幾乎搶佔了所有法律允許的賺錢的行業,其中鹽鐵貿易就是其中最大的根本。

現在,伏泉要撬動這世族豪強的根本,哪怕只是在貿易上,收取原本大漢朝廷該收取的稅收,其實都無疑是要了他們的命,他們必然要極力抗爭。

因此,伏泉在將各地貪腐監者官吏替換后,就迫不及待的選了麾下歷年來忠心傷殘退伍兵卒,去往各地擔任監官,同時又上奏這《考舉求賢令》,號召天下有膽識謀略的智慧之士,尋求那可以晉陞為官,從而出仕的道路,

此舉,自然是伏泉為了防止那些有兵卒繼任,文化素質不高的監官,在監督鹽鐵貿易時,自身能力不足,從而必須要加派的人手。

畢竟,不說旁人舉薦寒門士人,所必須要預防的結黨營私的問題,就說伏泉真的把所有舉薦過來的寒門士人都招納,並且任命他們為監吏,這些寒門士人難道就真的會接受為監吏的任免嗎?

毫無疑問,大多數寒門士人,明顯不會接受這份決議,畢竟,大多數尋求關係,被人舉薦的寒門士人,他們的初衷可都是奔着做官去的,如何會甘願接受自己為吏?

既然如此,伏泉唯有另闢蹊徑,除了舉薦任命一些自己前世聽過的寒門有才學之人,或者他自己親自考察過的人才外,這為天下鹽鐵之地選吏的事情,他完全就用考舉來選擇。

畢竟,能願意通過考舉出仕的,肯定都是已經認可了自己出仕第一步是為吏的現實,毫無疑問,這會讓那些參加考舉的人,不會有任何的抵觸心裏,從而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從吏開始步入仕途並不是說他們沒有機會為官,甚至登上三公九卿的位置,只是相比較那些舉孝廉為官,仕途比他們順暢許多的人而言,這些以吏為出仕起點的人,無疑在起點上會低很多,同時,在晉陞官位上,也會比那些舉孝廉為官的人,花費的時間和代價多得多了。

這是科舉制度,替代舉薦制度的必然趨勢,或許很多辛苦苦讀的寒門士人,不願意在起步上比世族豪強中人低,而不願意參加考舉為吏。

但是,相比較那些能夠堅持下去的人來說,大多數寒門士人,無疑都堅持不下去,他們很多人,都是家裏花費很多代價,才能進入當地私學求學,學到知識的。

想讓他們和世族豪強子弟比,在世族豪強子弟都被舉孝廉為郎,自己才能得到剩餘的孝廉名額為官,明顯大多數人,都不可能耗到那個時候。

想想看,劉備這個破落宗室,不是靠着宗族長輩的資助,哪有去盧植處求學的機會?而他在讀書完畢后,家中無錢無勢,不說回鄉舉孝廉為郎了,就是連個鄉野小吏都做不起,只能藉著盧植、公孫瓚的名頭在家鄉鬼混,甚至最後一個士人知識分子,只能從一個天下讀書知識分子都瞧不起的老革入仕,並且一輩子都摘不掉這名頭,可見落魄寒門士人的生存。

再說大儒鄭經,少年時候家裏父兄供養他讀書,不在乎他不事生產,可是到其成年,卻是根本負擔不起他的讀書費用,只能逼得才名遠揚的他,最終等不到舉孝廉為郎的機會,只能從一個鄉下小吏作為仕途起點,其中艱辛,想想便知。

現在,伏泉想要的,正是如劉備、鄭經這些,有一定才華,卻根本沒有機會出仕為官,甘願為吏的人,作為他撬動大漢孝廉舉薦為官的基石。

他相信,只要這開考取吏的方法能夠實行下去,隨着中央到地方,通過考試成為吏的人越來越多,並且這些小吏也逐步成為高官后。

肯定會在不久的以後,漸漸可以出現開考取官的一幕,到了那時,這大漢傳承已久,對於世族豪強十分有利的孝廉舉薦制度,將會被徹底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即使日後,還會有皇帝喜歡某些大臣學識,由親信舉薦,直接特旨加封高官的例子,但是在大勢上,他們都完全不能撼動考舉公平,選拔出色人才的地位,因為這不管從朝廷角度,還是廣大沒門路的寒門士人的角度出發,這都是有利的。

唯一不利的,就是需要不斷壟斷社會各種資源,保證他們家族一家獨大,擁有特殊權勢地位的世族豪強的利益。不過,很明顯,到了那時,就算世族豪強敢反對,也無法針對日益強大的寒門士人集團,他們能做的,其實也就只有服從和妥協而已。

將這開考取吏的準備事情,全部安排好后,伏泉便暫時將目光移向西域,在那裏,還有他的心病,一直未除去。

至於那些世族豪強,會如何反對開考取吏,還有各地寒門士人會不會響應這開考取吏的新政,伏泉卻是沒辦法去解決。

總之一句話,事在人為,每一件改變時代的大事情,總有那一小部分人能夠看清局勢,合理做出選擇,若是連這局勢都看不清,就算他們知識才華再好,伏泉也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畢竟,對於伏泉而言,推出這開考取吏的辦法,說是為大漢廣納人才,其實又何嘗不是希望多找一些有膽識、有見識的人,從基礎慢慢滲透,並且在最終將整個大漢的官僚權利機構,做出一番改頭換面的變革呢?

只有將大漢如今能夠培養門閥世家的基礎土壤,從民間到中央,全部改變,這才能讓大漢有真正的浴火重生,才是大漢長治久安的保證。

現在,伏泉想要的,正是如劉備、鄭經這些,有一定才華,卻根本沒有機會出仕為官,甘願為吏的人,作為他撬動大漢孝廉舉薦為官的基石。

他相信,只要這開考取吏的方法能夠實行下去,隨着中央到地方,通過考試成為吏的人越來越多,並且這些小吏也逐步成為高官后。

肯定會在不久的以後,漸漸可以出現開考取官的一幕,到了那時,這大漢傳承已久,對於世族豪強十分有利的孝廉舉薦制度,將會被徹底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即使日後,還會有皇帝喜歡某些大臣學識,由親信舉薦,直接特旨加封高官的例子,但是在大勢上,他們都完全不能撼動考舉公平,選拔出色人才的地位,因為這不管從朝廷角度,還是廣大沒門路的寒門士人的角度出發,這都是有利的。

唯一不利的,就是需要不斷壟斷社會各種資源,保證他們家族一家獨大,擁有特殊權勢地位的世族豪強的利益。不過,很明顯,到了那時,就算世族豪強敢反對,也無法針對日益強大的寒門士人集團,他們能做的,其實也就只有服從和

瀏覽閱讀地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末皇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漢末皇戚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