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謀天下用人不疑 水連天全力抗災4
第七節
大宋重興元年八月十八日,大雨還在下個不停,前段時間的水災已經導致了產糧區大部分被淹,只怕今年的收成是全完蛋了。就算大水退後再補種,農業的損失也不會小。好在,前幾年大宋都是風調雨順,這一年的損失還承擔的起。但一般農戶卻會受不小的影響,今天的朝會就是商討減免皇糧、國稅,以幫助百姓渡過難關的事。
朝會進行了快半個時辰,一名觀察天氣的侍衛來到了大殿門口:"陛下,天色有變。"
從四月底,朝廷意識到不斷的大雨可能會導致天災的時候,宮裏就安排了專門的人員觀察天氣。當然,負責農業的司農寺也派人長期觀察氣候,並想辦法推算何時天氣能好轉。
幾個月下來,天氣根本就沒有好轉的跡象。直到八月初,司農寺才向皇帝報告:按有經驗的老農根據天時估計,大雨有可能在本月結束,可還是沒敢肯定。這樣,天子又加派了觀察天氣的侍衛,要他們一看到天色有變就立刻報告。
"哦?!"
大殿裏頓時有了一些躁動,靠近門口的一些官員甚至不顧禮儀,伸頭向門外的天色看去。
聽到侍衛的報告,司農寺卿羅易匆匆的向天子告了個罪,連忙跑出了大殿,不顧還在飄落的雨點,抬起頭仔細向天空觀察,眼見得本來黑沉沉的天空亂雲翻滾,天邊微微有些亮。
興奮的司農寺卿抹了一把滿臉的雨水,調頭沖回了大殿,興沖沖的來到御階前跪下:"恭喜陛下,天開了,大雨很可能快要停了。"
"真的?"
不只是天子趙惇,就也群臣也是一喜:只要大雨能停,這場規模巨大的天災就有了安然渡過的希望。但被不斷的錯誤預報,已經搞得神經緊張的天子還有些不敢信,脫口問了一句。
"是的,陛下,天邊已經亮,這是大雨將停的徵兆,恭喜您了。"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恭喜陛下!"
……
能夠聽到大雨即將停止,可是現在所能得到的最好消息,鬆了一口氣的臣子們紛紛向天子道賀。
正當大家紛亂成一團的時候,一名內侍氣喘吁吁的從內宮跑到了大殿上,衝著天子跪了下來:"陛下,皇後娘娘臨產了。"
"啊?!"
驟然間又聽到了一個好消息,連素來沉着的天子趙惇都給搞得一呆,回過神兒來就連忙追問:"何時有徵兆的?現在皇后怎麼樣?太醫和產婆到了沒?"
"娘娘剛剛突然肚子疼,岳王少王妃說是快生了,太醫和產婆已經和少王妃一起陪着娘娘進了產房。太上皇陛下讓您不要着急,要生下來還得好一陣子呢。"內侍自然知道,現在天子的心情肯定是急不可耐,乾脆一口氣把事情說完。
"這就好。"趙惇這才鬆了口氣。
下面的臣子們剛剛道賀完畢,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似乎老天爺覺得大宋臣子們的道賀太少,又或是不夠熱烈,大殿裏面道賀停息了沒多長時間,眾臣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一名侍衛再次衝到了大殿前面,隔着老遠就在大喊:"陛下、陛下,雨停了!"
"雨停了?!"
剛剛聽到這個好消息,君臣們一齊呆愣了一下,反應過來之後,天子先快步衝出了大殿;後面的臣子們看天子這樣,也顧不上禮儀了,一窩風的衝出了殿門。
雖然天色仍然很是陰沉,厚厚的雲層仍然在半空中翻卷,含着潮氣的風還在刮,但大雨的確是停了!
"雨停了!"
"雨真的停了!"
"萬歲!"
"萬萬歲!"
……
不要說對着皇帝歡呼個不停的大臣、侍衛、內侍和宮女都沒了形像,連趙惇也激動的身體抖,終於熬到了天災有希望結束的時刻。
"陛下、陛下!"
歡呼聲還沒停止,後宮方向已經傳來急急的叫聲,一名內侍衝到天子跟前,立刻跪了下來:"恭喜陛下,娘娘生了一位公主,母女平安!"
"什麼?這麼快都生了?"還沒能從興奮中恢復平靜的趙惇,又給報信的內侍搞的一呆:"怎麼會這麼快?朕還想回宮去等她出生呢,真是,前面拖着不出來,這回怎麼又急成了這個樣子。"
"哈哈,陛下,小公主是看到大雨停了,才急着出來了,您總不能讓她再回去等您吧。"聽到天子的話,憋不住好笑的御史陳亮再也顧不得君臣禮節,忍不住取笑了天子一句。
"陳同甫,你這話說的不對!應該是老天爺看小公主要出生了,想讓大宋來個雙喜臨門,才把大雨給停了的。"禮部尚書宋太文這時候接過了話頭,不客氣的把陳亮給堵了回去。
"對、對,是這樣,同節說的有道理。"樂的合不攏嘴的左相肖則馬上表示贊同,才把話說完,他猛的一拍雙手,嚇了旁邊人一跳:"哎呀,我們光顧着逗嘴,卻忘記向陛下道喜了!"
然後,喜氣洋洋的肖則向天子躬身一禮:"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聽到老宰相這樣說,眾人這才醒悟過來,趕緊跟着左相一起向天子行禮:"臣等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同喜、同喜。"
現在,趙惇樂的光會回這兩個字了。
"陛下,您還不快回宮去,小心娘娘生您的氣。"看着天子樂不可支的樣子,陳亮又冒了出來,"好心"的提醒了一句。
"哎,朕要回宮看女兒了,散朝、散朝。"
看着天子轉身一溜煙的跑掉,眾臣也都紛紛向宮外走去,今天的朝會倒真算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大家都是高高興興的離開,準備回去慶賀。
皇後生了一位公主的消息立時傳開,雖然不是一位小皇子,但臣民們還是很高興,再加上天氣開始轉好,自然是大大的慶賀。等禮部尚書宋太文的話在民間傳開,不少人還真的認為這話有道理,小公主立刻成了大家眼中的福星。
民間的這個傳說,搞得天子又一次哭笑不得,他現在可是正在頭疼。誰讓前段時間太忙的,結果忘記了給孩子取名。然後,趙惇就沒了給自己女兒取名字的權利,還被父皇給好好教訓了一通,一頭大汗。
最後,小公主用了太上皇早就起好的名字"趙靈",以紀念故去的孝賢皇后虞水靈,也希望小公主能和她的祖母一樣聰明、美麗,大家都很贊成。
第八節
時間進入了八月底,大雨倒是徹底停止了,可是,由於前段時間的水災沖毀了不少地方的大堤,淹沒無數田地,死者不少。再加上又是夏季剛過、大水未退,瘟疫又開始威脅着大宋。
面臨如此局面,天子趙惇和朝廷的還沒放鬆的神經又繃緊了一些。"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已經是共識,之前朝廷並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做了事先的安排,只是誰也不敢保證能夠完全控制住瘟疫。
如果說,之前的水災靠天子的強勢才沒能導致宰相去職,沒有因為臣子的政見不同而影響到朝局的穩定,這瘟疫一旦爆,只怕天子的強勢也壓不住下面的不滿。
無論是大宋、還是之前的王朝,都把破壞力極大的瘟疫當成是對朝廷施政不滿的處罰,是天罰。在這樣的社會認知下,如果瘟疫爆,朝野對天子和中樞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且,西邊的戰爭至今還沒有結束,如果在此時再來一場瘟疫,也會影響到戰事的進行。
以上種種,都會給大宋的振興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天子不可能不重視。
醫藥總院院正許洞,曾為名醫,后應朝廷之詔,擔任院正之職。他到任之後,醫藥院也不負皇帝的厚望,基本完成了對歷代的醫療經驗的總結,並在原大宋校正醫書局整理的醫學基礎上,着重對治療外傷、防疫、防毒等等軍中常用的醫療技術進行了總結。
眼看大雨不止,許洞早已意識到將有一場大規模的水災來臨,已經上書朝廷,請求天子重視防災和災后爆瘟疫的可能。在朝廷進行救災舉措之後,各地醫藥院也都開始調整自己的行動,應對水災和瘟疫。
誰都知道,瘟疫一旦爆,想完全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有把它盡量的防住,讓它影響的範圍降到最低。許洞毅然向朝廷建議,在疫區由軍隊實行隔離,以斷絕疫病的流行。
這個建議一出,朝野一片嘩然,反對之聲不絕於耳。在儒家文化佔優的大宋,以"仁"治天下、寬待百姓是理所當然。可是,許洞的建議卻是將生病之人隔離,不允許親人照顧,在不少人的眼中根本是無情無義的做法。更不用說,因為一地瘟疫流行就要封鎖整個地區,這簡直是沒人性!
許洞卻堅持己見,他多年行醫,早就親眼看到過瘟疫的破壞力。他以三國時張仲景以隔離法切斷瘟疫傳播途徑為例,要求朝廷下令準備實施"隔離"之策。
按大宋的宮規,嬰兒出生三天要過三朝,出生七天要過一臘,出生十四天還要過二臘,二十一天再過一次三臘,最後才是滿月。這些時候都要慶賀,還要請皇室成員、宗室和重臣進宮舉行宴會。趙靈是天子的第一個孩子,這些禮儀當然十分隆重。
只可惜她的父皇太忙,除了滿月,其它的實在是抽不出來時間參加,也只能是留個遺憾。
各個日子裏的慶典照常舉行,但原本應該舉行的宴會因為災難尚未過去而取消,天子趙惇也只是抽出時間,回宮喝女兒的滿月酒、看孩子抓周。
這個小丫頭還真不像個女孩子,一般女孩兒家會喜歡的胭脂花粉就不用說了,連飾、玩具之類的也是一概不要。爬到桌子中間的小公主,伸手把小寶劍和一疊子交子全攬在自己懷裏,然後抬起小腦袋衝著眾人直樂,看的大家目瞪口呆。
這一下,大家便認定了小公主將來只怕會和天子趙惇一樣的難伺候,把趙惇搞的鬱悶透頂,真想打小丫頭的屁股。可惜,現在他才是真的失了寵,不要說打女兒,就是碰的重一下都會被長輩們罵死。
喝完女兒的滿月酒,天子召見了許洞。之後,便下旨各地軍隊,準備奉朝廷命令隔離疫區。好在現在已經進入九月,只要能把瘟疫的規模控制住,進入十月下旬,天氣轉冷之後,瘟疫就會逐漸結束。
許洞隨後向天子辭行,親自帶隊赴前一段時間被淹時間最長、死者最多的長江中游,以準備應對瘟疫。
在朝野一片緊張氣氛之中,九月初瘟疫還是爆了:潭州(今岳陽)先現了瘟疫,不幾天已經有死亡的報告。
全面戒備的大宋立刻開始全力運轉,各地現在都在嚴防死守,緊張的快要喘不過氣來,目的就是要把此次的災難控制在最低限度內。剛到武昌的許洞在得知潭州爆瘟疫的消息之後,立刻趕往疫區。
也就在這個時候,倔強過頭兒的譚世懷再次上書彈劾,這回不僅僅是四相,他把整個中樞都給算上了,指責他們"罔顧天下、媚侍君上",要求中樞官員全部去職;而且還指斥醫藥總院院正許洞不顧仁義,有辱朝廷之名,要求將其罷官、流放。
而且,也許是和天子賭氣,也許是故意表示自己的大公無私,譚世懷居然上諫章的同時,還在民間影響力最大的《臨安日冊》上全文登出了自己的諫章。
上一次的參劾還沒有結束,諫官就又來了一回,而且還是民間的日報搶先登載了彈劾的內容,這又在朝野引起了喧然大波。
從忙亂的朝政中偷了一會兒空閑的天子趙惇,看着剛剛送上來的諫章和《臨安日冊》苦笑不已:這個譚"強項",他怎麼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意思,非要在這種時候跟自己作對。可是,上次是自己親口說的,這種情況由天下臣民評議,總不能反悔吧。
要是譚世懷的彈劾成功,整個中樞去職,這可是所有的宰相、各部尚書和主要的重臣,足足三十多名大臣。沒有了他們,皇帝也就成了孤家寡人,這朝廷也就只好停運,更不要說把變革進行下去了。
"陛下,太上皇來了。"
聽到內侍通報,趙惇連忙起立準備迎出御書房,太上皇趙昚卻已經走了進來:"惇兒,在看什麼呢?"
"父皇如何來了?"趙惇迎上前,陪着太上皇往裏走。
"你這幾天不止是不回宮院休息,連每天請安的時間也沒有了,這還從來沒有過的事。不要說是憶靈兒了,就是你的兩位庶母也不安心,要朕過來看看。"太上皇看着愛子顯得有些疲累的臉,心中又是心疼又是感慨:如此紛亂的局面,幸好是趙惇在位,如果是自己,只怕沒辦法穩定政局,朝局的動蕩勢不可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