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巡工場驚天冤案 平民憤君無戲言3
第五節
試驗場上三十丈處豎有數根柱子,上面掛着薄木板,還畫了四個同心圓供瞄準。對着木板的地方用石灰畫了一條白線,線後面還擺着一張桌子,上面放着四把各色弓箭。
宇文虛中指着桌上的弓箭介紹道:“這最大的是撅張弓,弓身長三尺三寸,箭長二尺,一般射程可達數十丈,但每次只能射一支箭;旁邊的是軍中常用的臂弩,弩弓長二尺,箭長一尺,上面的箭盒中可放箭十支、連續射,射程可達百丈,弱點是拉弦時太費力;旁邊再小一點的是騎兵弩,弩弓長一尺,箭長半尺,上面的箭盒中一樣可放箭十支、連續射,弱點是射程只有數丈;這邊上的就是復原的諸葛神弩,弩弓長一尺,箭長半尺,上面的箭盒中一樣可放箭二十支、連續射,弱點嘛,實驗一下就可看出。”
旁邊走上四名士兵,各執一物,瞄準對面的薄木板開始射。
一陣射擊過後,有士兵上前將薄木板抬了過來,很明顯,撅張弓準確度是最好的,長箭離圓心很近;十支臂弩大都射在了木板上,而且穿過了木板,但散的比較開;騎兵弩則是只有一半的箭射在了木板上,射的還不是很結實,散的更開;諸葛神弩有一半射在木板上,箭支比騎弩散的還要開。
“陛下,您看,這樣試驗一下就看的非常明白,弓精準、射程中等;弩的精準度不足,但射程遠,尤其是臂弩,基本可以射出百丈。但臂弩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上弓弦太費力氣,就算是軍中的大力士,射上三盒也射不了了。”宇文虛中指點着幾種弩,仔細講解着它們各自的優劣:“這騎兵弩個頭小射擊度快,也不用費什麼力氣,但射程太近,而且換箭盒十分的麻煩,基本上射出一盒就沒用了。諸葛神弩比起騎兵弩來,射擊度快了一倍、換箭容易,也一樣不用什麼力氣,缺點也是射程近,沒什麼精確度。”
“既然卿家已經知道諸葛神弩的缺點,朕想以卿家的性格,一定是改進了之後才請朕來驗收的,不知朕說的對不對?”趙惇拿過諸葛神弩看了看,抬頭微笑着問宇文虛中。
“陛下還真的很了解宇文大人,的確是如此。”兵部尚書劉暢笑着回答,然後掃視了在場的屬吏和工匠們一圈:“既然陛下已經猜到道,還不快把你們壓箱底的寶貝拿將出來,給大家開開眼!”
宇文虛中一笑,示意旁邊的助手從裏面又取出了一隻弩,這隻弩比騎兵弩還要小了一些,弩弓只有六寸長短,形態與原先弩頗有不同。宇文虛中示意助手進行試射,一陣如疾雨一般的"卟、卟"聲之後,士兵把新掛上的薄木板再次抬到了大家的跟前,所有人皆驚的目瞪口呆。
只見薄木板上只留了二十個小洞,所有的箭支已經穿過木板,飛到很遠的地方去了。以箭支穿過的洞來看,這隻弩的精準度雖然比不上弓,但還是高過了其它各種弩。以它的射度來說,簡直可以說是恐怖!
宇文虛中看大家震驚的表情,當然也很是自得,這可是他的心血結晶,指着這弩介紹道:“此弩是在諸葛神弩的基礎上研製的,射程大概在五十丈左右,一次可射二十支箭,不需要換箭盒,只要將箭裝入上面的箭盒就可以了。我們還配了裝箭用的插槽,將箭往上面一放,只管射便是。”
“如果能有個幾千、甚至上萬把這種弩弓,在戰場上不間斷的射,那騎兵根本不可能逼近到跟前來。”趙惇立刻明白了這種新弩在軍事上、尤其是對大宋的巨大價值,伸手接了過來,仔細的觀察了一下:“咦?這弩似乎與一般的有所不同?箭盒居然是活動的?還多了一個把手。”
“不錯,這個弩用了槓桿原理,箭盒下面安裝了一個交錯的槓桿,後面的把手就是槓桿中的長桿。”宇文虛中指點着箭盒,向大家介紹新弩的設計原理:“箭盒安裝在一個支架上,下壓把手,箭盒下部和長把手相連的勾子就把弓弦向後拉,箭落下來正好卡在弓弦的前方;一鬆開把手,下面的彈簧向上彈起,勾子鬆開了弓弦,箭就射出去,勾子又回到最前方。這樣周而復始,也消耗不了多少人力,箭就可以不停頓的射。”
“這樣的話,這種弩的威力實在是有些嚇人!”旁邊的呂正義也出了驚嘆,幻想一下這種弩群時的壯觀場面,會嚇死人的。
“它的威力是不錯,但製造太過費力、費工。”宇文虛中遺憾的搖搖頭,取回弩,指着弓弦介紹:“這弩的製造條件嚴苛,主要是在弓弦上。這弓弦是用牛的後腿長筋所制,而且要經過數道程序,所使用的材料也十分的苛刻,大量製造幾乎是不可能的。”
“朕立刻下旨,所有材料優先供應你們,盡量多製造一些這種新弩。另外,再從禁軍中調集一部分士兵,加緊訓練,讓他們熟練掌握這種弩的使用方法。”趙惇立刻做了決定,轉頭看到宇文虛中還在感到遺憾,不覺笑了起來:“愛卿不用太過遺憾,若如此可怕的東西沒有任何限制,那豈不是太嚇人了?上天也不會這樣安排的。雖然那些守舊的老儒們大多是在胡說八道,但儒家的一句話說的是有道理的:以德服人。我大宋重興,應該不只是依靠軍隊,更主要的是恢復我漢唐的博大胸懷、容留萬方,這才是真正的威服天下。否則的話,我們和大金那些以力制天下的野蠻人又有何區別?!”
“陛下說的是,臣等受教了。”
如今,國家的一切都已經步入了正軌,大宋加快展的趨勢就連一般人都看的出來,更不用說是各個國家和周圍部族的頭領了。稍有頭腦的都意識到,他們必須在大宋和大金之間選擇一個投靠的對象,就算現在不選,以後也不得不選。
所以,聰明人自然會作出明智的選擇,傾天網送來消息:與大宋利州交界的回鶻部族可汗使節即將於重興元年一月大宋正月假期剛過時來朝,通報回鶻可汗活剌散將親攜使團入貢,又一次激起了大宋上下的感情波瀾。
第六節
從大宋與遼對峙以來,周邊的小國和部族大都既前往遼朝拜、也前來大宋朝拜,兩邊都不得罪。從大宋南遷之後,東、西、北三個方向的各個小國和部族都不再來大宋朝拜,只有南方與大宋交界的大理和幾個小部族方才堅持遣使大宋。
大宋早已不是那個名傳萬邦的中原大國,就算西夏遣使大宋,也只是以平等的地位進行交往,並不承認大宋萬邦之的地位,真正的中原之主早已是大金。
回鶻位於土蕃與大宋之間的五不管地帶河湟地區東部,其北部領土還與西夏與金交接,在西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回鶻與中原素來交好,從大唐時就接受中原朝廷的封號,在土蕃與中原之間的爭鬥中,歷來是站在了中原一邊,雖然唐末回鶻與中原生過不愉快,但宋建立后又恢復了與中原的聯繫。
只是,大宋南遷之後,回鶻由於自己的地理位置處在幾個勢力之間,自身的安全難以保證,大宋也無力保護於它。回鶻便遣使大金輸誠,從此歸附大金,與大宋斷絕了聯繫。
但一直以來,大金的勢力僅止於與西夏和回鶻交界之處,無法制約土蕃。土蕃此時雖然已經分裂成數個部族,但仍然比回鶻要強盛,常常入侵,回鶻苦不堪言。
這些年來,回鶻一直注意着中原的局勢變化,眼見大宋漸漸復興,國力日益強盛,這下便又動了歸附大宋之心。再加上上次金宋雖未交戰,但明顯是大金吃了虧,活剌散在與回鶻的諸多貴族和長老商議之後,終於下了內附的決心。
此行,活剌散只希望大宋能夠接受回鶻的內附、給予封號,其它的暫時還不敢有所奢望。
因為,大宋雖然已經開始重新振興,但現在仍然維持着與大金之間的和平共處。當初的和談協議中明確約定:雙方不得收容對方的反叛和罪人。
回鶻為大金屬臣,現在居然遣使大宋請求內附,也可以說是背叛了大金,如果大宋現在還沒有與金翻臉的準備,絕不敢輕易接受回鶻的內附。靖康之前的前車之鑒,不少人還記憶尤新。
回鶻請求內附的消息,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大宋朝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對於是不是該接受回鶻內附,朝中吵成了一團。大部分臣子反對接受回鶻內附,認為此時接受回鶻內附,就如同當年張覺內附一樣,會招來一場新的戰爭;但不少新銳臣子則是贊成接受,因為大宋如今國勢強盛,已經有的接受外族內附的底氣,如果拒絕,會冷了周邊部族嚮往大宋之心。
對朝中的爭執,趙惇又用了老辦法,讓大家把各自的意見寫成奏章,一起上交,他看完大家的全部意見之後,再做定論。
大宋朝廷在為接不接受回鶻內附爭吵,這個時候的大金卻在折騰。幹什麼呢?遷都!
到大宋隆興二十三年初,大金中都大興府、也就是原幽雲燕京的擴建已經完成,由於迪古乃的強制遷移,大興府人口從三十多萬猛增至百萬,再加上它的水6交通達,已經成為了大金新的經濟中心。
新都終於修建完成,金主迪古乃一道旨意:都城南遷!下令削掉上京之稱,改稱其為會寧府,有再敢稱它為國都者以違制論處。而且,所有的人都必須南遷,無一例外。
這個時候,有人提出新修建的大興府有點不對勁兒,好象新城、主要是皇宮修在了絕地上。提出這個意見的是譚王、同判大宗正事完顏按荅海,為了證明他的說法,還特地提前派人到大興府的新城檢查了陰陽風水,據說是動用了數十名風水先生,花費了數萬兩銀子。
這要是在大宋,負責營建的人就是死路一條,搞不好就得連累家族。
可惜,這位完顏按荅海的功夫白做了,金主迪古乃一句話,不只是他,連大宋天子趙惇聽了之後,都沒話說了:國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紂居之,雖卜善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用卜為?說白一些,就是國家的氣運,和地的好壞沒有關係;桀紂居處好地也沒用,堯舜住的地方,根本就不需要管地的好壞。
不怕風水也不怕鬼神的迪古乃為了把事作絕,又命人把包括金太祖在內的金朝“始祖以下十帝陵”盡數內遷到燕京大房山營,並派人盡毀上京宮室和大族豪宅,乾脆一把火將上京燒得毫毛不剩,還讓人硬把上京犁成了田地。
這樣一來,就把那些宗室貴族回老家的念頭全然斷絕了,不得不哭哭啼啼地跟他到燕京城來。
燒了舊都?還掘了自家的祖墳?這迪古乃臉袋是有病吧?這是消息傳到大宋之後,大宋君臣們出現在頭腦里的第一個念頭。第二個念頭就是:這麼折騰,整個是在抄絕戶墳,難道就沒有人反對嗎?
誰還敢反對他?不想要自己的腦袋,也得為自己的家庭和整個家族,甚至是舊友舊戚們想想吧!漢人皇帝殺人九族就算是多的了,迪古乃可是連十族都不止,完顏活里甲和完顏耶魯在謀反案里算幾族?反正,敢於進諫的臣子們的膽子,都已經被他給殺沒了。
從來都是自覺自己已經是中原之主的金主迪古乃,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統性,特地下了:《遷都燕京改元詔》——改元“正隆”。
之前,大金是沒什麼禮儀規據的,為了表示自己的權威和武功,在身邊近臣的建議下,金主迪古乃特地搞了個最宏大、最富麗堂皇的入城式。
按照要求,所有中都大興府的居民都必須出來,排列在街道的兩邊,跪迎皇帝、皇後到來。
最前面是八節、三千六百多名騎兵排列的儀仗隊,然後是打着旗子的引導隊,其後是諸皇室貴戚、文武官員。在隊伍的中間,是由八百多名近侍牽引的皇帝和皇后御駕,金主迪古乃和皇后徒單氏都穿着金碧輝煌的全套冠冕,端坐於其上。帝后的御駕後面,是近萬名"黃麾杖"儀仗隊。如此隊列,足足排出了十幾公里。
志得意滿的金主迪古乃完成了遷都壯舉之後,還接受了眾臣給他上的尊號:聖文神武皇帝。
可再下一步迪古乃的做法就有點兒不像話了,他設立了"宣徽院",那位最得他信賴的商人何文勝因為在修建新宮和遷都時的籌劃之功,自然成為了宣徽院的第一任院正:職務是伺候皇帝吃喝拉撒睡。
要說歷朝歷代為皇帝服務的機構都不小,但也從沒象大金這樣比朝廷還大,不加上各處的宮女、內侍和工匠,光各級官員和辦事人員就有萬多人,遠遠過了朝廷的設置。
光一個服侍皇帝的機構就搞得這麼大,簡直就是給佞臣和近侍們提供弄權的機會。
當然,現在迪古乃還精明的很,沒人敢在這個時候摸老虎的屁股,可這不代表今後沒人敢這樣做。再說了,有了這位靠拍他馬屁就當了高官的何文勝,這弄權和折騰大金的可能性,想想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