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破天驚金宋合謀 幽雲淚家破人亡3

第二回 破天驚金宋合謀 幽雲淚家破人亡3

第三節

此時,昏庸的遼天祚帝不僅不準備重新振作,挽救自己的國家,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嬉遊無度;不納諫言,殺妃殺子;寵信宵小,排斥忠良,弄得眾叛親離。所有章節都是請到

天祚帝不思禦敵,獨創“捉迷藏戰法”:金軍打來,就上馬逃跑;金人不來,依舊享樂。還很是得意的對臣子宣稱,反正遼國國土廣大,有的是地方可以跑,實在不行還可以跑到別國去,有了隨身攜帶的金銀珠寶,也不失富貴。說白了,就是保住自己即可,至於大遼的國土,拱手相讓給金人也就是了。

立國已有兩百餘年的大遼,全毀在了這個全無人心和責任的“阿適”手裏。

現在,大遼北方四京都已經被金軍攻陷,天祚帝逃往雲中夾山後,同外界完全失去了聯繫。

以遼朝南院大臣李處溫、宗室耶律大石、遼將蕭乾等為,眼看着大好河山淪喪在金人的鐵蹄下,為了挽回遼國的最後的希望,已經在燕京擁立南京留守燕王耶律淳為天錫帝,遙尊天祚帝為太上皇。

至此,遼國僅余的力量被一分為二,徹底滅亡的命運已經是無可挽回,燕京小朝廷也不過是在苟延殘喘而已。

燕王耶律淳即位后,立刻遣使赴汴京,通告大宋:免除以往宋給遼的歲幣,願與宋朝結為戰時同盟,共同抗擊金人的入侵。

此時,宋朝已經知道遼國必亡,暗地裏正同金人商議結盟一事,底子硬的很。而且,大宋早就準備好好要算計一下遼國。對遼國使節當然極為冷淡、敷衍了事,對遼的請求一拖再拖,不予答覆。

宣和四年六月,也就在虞允文和鄭業到達燕京后不久,大宋使節也來到了燕京,給了還懷有希望的天錫帝耶律淳君臣重重一擊:大宋皇帝趙佶以“解民於倒懸”自居,派使節前來勸降!

憤怒的遼天錫帝斷然拒絕了大宋所謂的“好意”,大宋隨即便在兩國相交的邊境上出榜,招撫幽雲百姓歸降,並承諾將以子民相待。xち

大宋的榜文給了絕望中的幽雲人以希望,在面臨金和宋兩面夾擊的態勢下,不少靠近邊境的幽雲漢人都舉家逃入宋境,以求得安穩度日。

也有很多幽雲十六州北部的百姓,因為看到金人殘酷的征伐手段,為了保全性命南下逃到南七州的境內,整個幽雲十六州已經全部亂了套。

大宋在邊境上的種種挑釁行為,終於激怒了天錫帝耶律淳。原本想着息事寧人、不再多豎一敵的他,命大將耶律大石、蕭干領軍,開始收攏敗兵、擴充軍隊,在宋遼邊境做好了迎戰宋軍的準備。

大宋朝野此時倒是信心百倍,卻沒有想到遼、宋雙方交手之後,宋軍的表現實在是不爭氣,連戰皆北,一路之上留下的屍骨隨處可見。

這也不是奇怪的事,自從宋朝建立,武人的社會地位已經低到等同於賤民,“好男不當兵”早已成為社會的共識,而朝廷根本就是疏於訓練,軍隊的素質極其低下。

就這樣,軍隊居然還常常成為朝廷收容無生計的貧苦人與無業游民的地方,朝廷一遇上什麼天災**,就會把人拚命的往軍隊裏塞;除此之外,另一類士兵最常見的來源就是充軍的刑徒。大宋的軍費雖多,卻都花在了養人頭上。

再加上大宋的軍事指揮體制是“兵無常兵、將無常將”,尤其是高層的將領幾乎沒有多少帶兵的經驗,指揮者經常是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文人、高官子弟。

於是乎,整個大宋軍備松馳、指揮不力,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本來大宋是指望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說服遼天錫帝投降,以免得自己的軍隊出洋相,可惜最終未能達成目的。

得知此戰遼軍獲勝的消息,馬林等俱都一驚,總不至遼國還有苟延殘喘之機?幽雲十六州又將何去何從?現在,燕京的局勢可以說是撲朔迷離。

似乎是不想大遼再有機會的老天,在關鍵時刻幫了大宋一手:遼天錫帝耶律淳突然莫名其妙的病故。內部出了重大變故的遼軍只得停止追擊,若不是如此,宋軍會敗得更加難看。

天錫帝耶律淳突然病故,他的皇后蕭氏攝政,因天錫帝無子,她刻意隱瞞了天錫帝耶律淳去世的消息,在沒有與大臣商議的情況下,便自行迎立天祚帝之子秦王為帝。

天祚帝可以說是葬送大遼的罪魁禍,立他的兒子為帝,臣民們的心裏根本不服氣。

沒過多久,馬家在朝中之人得知消息,蕭后以交通宋人之罪,處死了與其意見不和大臣李處溫。

李處溫擁有幽雲漢人和奚人的雙重血脈,在朝中很得敬重,其雖立張主投向大宋,但對遼國一直忠心耿耿,提議投降也只是為了保住大遼的最後一絲血脈而已。

如此輕率的舉動,加之蕭后平日就歧視幽雲漢人,使得漢人與奚人更加重了同契丹人之間的隔閡。更主要的是,在遼國臣子從幽雲費了好大力氣才拼湊起來的遼軍中,大部分為漢族與奚族士兵,隨時有可能生嘩變。

躲在夾山深處惶惶不可終日的遼天祚帝,此時卻又不甘“寂寞”,揚言要親自率軍來燕京平叛,討伐蕭后和燕京小朝廷。尐x?x說s?s箼5?雖然天祚帝是昏君,但他畢竟是遼正統的皇帝,在已經漢化的故遼疆域內,影響力仍然很大。

鑒於燕京如此紛亂的政局,聰明一點兒的人都知道,遼朝的最後滅亡的時刻已指日可待。

反正,幽雲十六州並非大遼故地,不想陪着遼國殉葬、送掉自己命的人多的是,大部分人也不會真的非要為大遼盡忠到底。

沒多久,郭藥師獻涿州、高鳳獻易州城相繼降宋。

大宋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連得兩州,並打開了通往燕京的大門。為給其他還沒有投降的各州做個榜樣,大宋皇帝趙佶重賞降將,還將燕京所屬六州,一一重新賜名。

隨即,大宋在涿州、易州兩州佈置重兵,很明顯會再次北上,直取燕京。

這下,呆在燕京城中的馬林、虞允文等人都以為燕京必將為宋攻克,鄭業擔心家人安危,隨即向馬林等人告辭,想回去叫家裏人做好應付亂軍的準備。馬林和虞允文當然同意,他們還當和金兵攻上京一樣,對百姓威脅最大的是被打亂的敗軍。

此時,大宋聽從降將郭藥師的建議,認為遼國小朝廷已經是內憂外困、人心惶惶、兵力空虛,有機可趁。大將劉延慶起兵十萬,郭藥師為嚮導並參贊軍務,再度伐遼。

郭藥師的建議的確沒錯,但他實在是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就算現在遼人已經面臨滅國,宋軍也討不了好!

此戰之中,郭藥師倒是表現神勇,親率精兵六千偷入燕京,包圍了遼皇宮。

遼蕭皇后雖然主政的本事並不是很高,但卻為人剛毅、果絕,親自領兵死守皇宮,並派人完全衝出重圍向耶律大石和蕭干求援。

遼大將蕭干率三千精兵回援,與宋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結果再次出人意料,佔有絕對優勢的十萬宋軍再次敗北,潰不成軍。

遼國此戰雖獲全勝,但戰後仍然具表向大宋請和。

宋軍攻燕京失敗后的第五天,馬林偷偷的把與自己交好的幾位同伴叫到一起,告訴了他們一個消息:馬林的族叔,即十二年前奔宋的原遼朝南院大臣馬植,十分得皇帝趙佶的寵信,現已被宋朝皇帝賜名為趙良嗣,為大宋延慶殿學士,正是負責與金和談的主持之人!

由於此次和談關係重大,宋金在滅遼之後的關係和今後這個天下的格局都與談判結果有關,故趙良嗣十分重視。他考慮到自己離開大遼已有十多年,對遼的了解怕是有些過時,特致書給家族中的幾位有識之人,其中就包括他最信任和喜愛的馬林,為他找尋可以用作借鑒的高士。

馬林希望虞允文他們能答應自己幫助趙良嗣,既是為自己掙個好出身,也是為了幽雲漢人着想,能夠進入大宋朝堂的幽雲漢人越多,幽雲漢人的地位就越會受重視。

沒幾天,大宋一方又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金人已經應大宋之邀,派兵南下進攻按原來和議約定由宋人收復的燕京等地。在燕京被攻克后,宋金即將就戰後事務進行再次和談。

虞允文聽到金兵再次南下的消息,臉色頓時變得鐵青,緊盯着馬林問道:“是誰提出邀請金軍替北宋攻打燕京的?如何做這種不智之事?!”

“不清楚,不外乎是主持軍務的幾位,彬甫此為何意?”馬林不解的問道。

“諸位難道不知道遼國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只要最後一擊就可以把它打倒了嗎?”虞允文着急的說道,看同伴們還是有些不明白,他乾脆把話挑明了:“遼國之所以在獲勝后還向宋朝上表請和,不是因為主政之人還念着兩國的關係,全都是因為遼已經面臨著宋金兩國的夾擊,就算現在它能夠取得再多的勝利,除非是消滅金和宋兩個國家的主要兵力,否則根本難以改變其最終滅亡的命運。大宋雖然兩次伐遼都失敗了,但也極大的消耗了遼軍兵力,現在遼很可能已拿不出像樣的兵力用於防守。在這種情況下把金人拉進來,只會讓事情更加複雜,不會有什麼好處。更主要的是,一個主子總比兩個要好服侍一些,多出一個、還是素來殘酷暴虐的金人,我們幽雲百姓只怕要吃苦頭了。”

“這,邀請已經出,來不及收回了,只不過給金人一些好處罷了。”馬林搖搖頭,並沒有多注意虞允文的話。

虞允文有些急了,大聲說道:“繼嗣,你想過沒有,現在大宋一定沒有把宋軍大敗的情況告知金人。如果金人南下,你以為能隱瞞的了嗎?不要太小看金人了,他們外貌粗俗、內心精細,不是好對付的。大遼立國兩百年,卻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被金人給逼到了亡國的地步!通向金人故地的重要關隘如果被金人控制的話,幽雲就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大宋收回幽雲南部七州又有什麼用?!”

“彬甫,你的擔心的確有道理。但大宋舊規是文武分制,我族叔雖然受寵,但也不能干預軍務,我可以把你的意見告訴族叔,讓他盡量影響大宋朝廷的決定。”馬林雖然聽進了虞允文的話,但他已經無法改變現在的局勢,只能說去試試看。

“晚了,只要金兵進入燕京,大宋就會在和談之時立於一個非常不利的地位。”虞允文低聲說道:“繼嗣,我還是先回鄭家莊去吧,我擔心他們的安全。”

“彬甫,不要這樣,你留在這裏,或許還能幫我族叔一把,對大宋和我幽雲漢人更加有利。現在你回去,也只是陪着家裏人等待結果而已。”馬林再三挽留,虞允文才終於答應留了下來,等等看。

論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血鑄山河之兩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血鑄山河之兩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回 破天驚金宋合謀 幽雲淚家破人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