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開春
三月,濛濛細雨下個沒完沒了。
在家裏呆了幾天的梅笑寒實在是有些忍受不了這寂寞了,他想一個人去自己的那塊金疙瘩地里看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知為何,梅笑寒的腦子裏突然冒出了這首詞,其實梅笑寒並不喜歡這種人生得意須盡歡,失意便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起伏人生態度。
詩人大多都是性情中人,且有那麼一點恃才傲物。但是東坡的這首詞,非常的貼切現在的環境和梅笑寒心境。
眼下,這些個風雅之事已經顧不得,照顧金疙瘩才是緊要事。
梅笑寒租下的這塊地,足足有二十畝,為此雇傭了好幾個勞動力,這些勞力大多都是啞巴,雇傭他們的目的也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所謂人多口雜,人言可畏,就算是看到這些金疙瘩,這些苦巴巴的勞力們也不能說些什麼。
何況,梅笑寒每天給他們三十五文的工錢,就算是話癆也會把嘴巴閉的牢牢的。
在梅笑寒的再三叮囑下,這些勞力們每天輪番的守候在這塊金疙瘩地裏面,幾個人輪班,片刻不敢懈怠。
再過十幾天,這些金疙瘩就會迎來它們最輝煌的時刻。現在梅笑寒可絲毫不敢馬虎。
窮人總是在算計自己眼下的得失,和短期的收益,苦巴巴的農民想要靠着糧食餬口已經很難,若是有了額外的收入,便阿彌陀佛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不得不說,古人的人生態度和三觀比起現在的人要好太多太多。
三個地窖已經挖好了,足夠放下數千斤的金疙瘩。
對於別人來說,今天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天,而對於梅笑寒來說,今天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站在大宋朝的國土上面,梅笑寒沒有任何的一次比現在還要感覺到驕傲,因為他要讓這個時代記住他,記住這個改變時代的人物。
一鋤頭下去,一株下面連着好幾個金疙瘩,小的兩三兩,大的足足有有一斤多。
乖乖...
一個啞巴似乎神奇的會說話了,嘴巴張的大大的。
馬上這個假啞巴就捂上了嘴巴,生怕被人發現。生活的無奈,迫使他要假冒啞巴到梅笑寒這裏做工。
這個假啞巴,被狗子發現了,狗子馬上向梅笑寒告了狀,嚇得這漢子臉色鐵青。
梅笑寒並沒有責怪這漢子,而是把他扶起,道:“家裏是有什麼困難嗎?為何如此呢?”
見漢子吞吞吐吐的,梅笑寒便不再多問。
“真有些餓了啊...”
梅笑寒自己動手拋出了幾個土豆來,命令鏡子點起了火。
“主人這是要幹什麼呢?”
“天氣也不冷啊?”
幹活的啞巴也紛紛回過頭望向梅笑寒。
這時狗子不高興了,揮着胳膊,吼道:“快乾活,別偷懶!”
對於這種難以抵抗的美味,梅笑寒怎麼能放過呢,當烈火噼里啪啦的燃燒起來以後,梅笑寒已經把土豆串在了棍子上面。
現在只需等待着香味飄來...
想要抓住一個人的心,必須吸引住他的胃,填飽了他的胃,許多的事情便好解決了,這種神奇的金疙瘩,單純的在火堆里躺着,所散發出來的香味,就已經足夠的有魅力了,更別提咬上一口。
一個人最悲哀的不是一輩子少有機會,也不是沒有大的成就,更不是不能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而是不滿足於現狀,卻又無力去改變。
古往今來忙詩人也好,文人也好,甚至是普通的勞苦大眾,芸芸眾生。在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上面,勞作和奉獻。
歷史沒能留下曾在絲綢之路歲月里馳騁沙場的逍遙,歷史沒有能留下古道商隊的悠悠駝鈴,歷史沒能留下黯淡了的刀光劍影。
無數段故事,無數個笑人物拼接的歷史卻是永遠鮮活的。
當歷史轉折,回到原來的起點,遠方的路程又變得越來越清晰起來。
烤土豆的味道讓這單調的世界有了些情趣,三月饒州,天氣遠遠的還沒有那麼的溫和,大多數宋人還沒有換下冬裝。
美味總是能觸及人的味蕾,讓原本不是很餓的肚子產生奇怪的反應。
“餓...”
《漢書?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關於這個典故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秦朝末年,有個書生叫名叫酈食其,算還是有點學問。他曾獻計幫助劉邦智取陳留,後來被封為了廣野君。
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
起初項羽的實力遠遠的在劉邦之上。后劉邦聯合各地反項羽力量,據守滎陽、成皋兩地。
在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秦時就已經建立,因為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所以成為敖倉,並且它是當時關東地區最大的一個糧倉。
在項羽猛烈的攻擊下,劉邦於是計劃後撤,把成皋以東讓給了項羽。
劉邦知道酈食其很有才,很想聽聽他的想法,於是便找到他。
酈食其對劉邦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
聽了劉邦酈食其的話,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
古往今來,有太多的帝王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而遭遇到失敗。
金疙瘩的產量最高可數千斤,梅笑寒採用了最原始的種植技術,沒有敢高估算土豆的產量。就算如此,梅笑寒預估每畝土豆的產量達到八百斤應該不是問題。
宋代已進入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業經濟和商品經濟都有新發展,加上新耕具的推廣、優良品種的採用、肥料的增施等,糧食畝產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宋仁宗時,范仲淹在奏議《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說:“臣知蘇州,田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
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狀》中說:淳熙時浙東路紹興府六縣“每畝出米二石”。
畝產4石稻穀相當與381斤;
相比畝產只有數百斤的稻穀,這些金疙瘩的產量將會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