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35章 大道何方?
顧同不知道自己一本小人畫看的怎麼就和丘處機談上了“道”這個玄之又玄,妙之有妙的東西上來了。本來在他看來可以眾說分紛紜的“道”這個時候卻因為兩個人的固執而爭得唾沫亂飛。
“賢侄,雖說你贈我太極拳法,但是你的思想,決然不對。”犟脾氣上來的丘處機指着顧同的鼻尖就是說道:“天道高玄,自然是諸天供奉,人道再是與我們貼近,不過是凡夫俗子之事,哪裏能夠談到信仰的層次上來呢?”
“真人此言差矣,道不分高低,人不分貴賤,莊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見在天地面前,萬物一樣,眾生平等,道就是道,可以是真人你心中所執之道,也可以是粗俗之人心中所持之道,不過都是我們每個人的堅持罷了,哪裏來的區分?天道也好,人道也好,只要是有人信,那就是他的信仰,那就是信仰,真人覺得可算說得在理?”
顧同負手而立,對着丘處機,無所無懼的就將自己心中所想講了出來,並不因為他是世人眼中的真人就有絲毫的畏懼。
在丘處機看來,顧同涉世太少,對所謂的天道和人道理解的也不是很深,在一想顧同也算是和他有緣,於是他就決定,應該好好的幫顧同塑造塑造世界觀。
丘處機便拉着顧同,一邊往高處走,一邊隨意的說道:“賢侄,你且來看,這河山大好,倘若天道,縱橫其中,山怎麼會成為山?江河又怎麼會亘古東流?太陽與月亮東升西落,滿天星辰夜則現,晝則隱,天清地濁,萬事萬物生老病死,這些倘若不是天道掌握,豈不是會天下大亂?你來說,這樣的天道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敬仰嗎?”
見丘處機拿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來做比喻,企圖說服自己,顧同心底里只能一嘆:太唯心咯!
唯心沒有錯,但若是將唯心上升到信仰,而且是一種教誨世人,順從所謂的天道,不爭不求,那麼這就是一種錯誤。
顧同很想告訴丘處機,你所說的天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不管是生老病死,還是日升月落,江水東流,都是自然之道,而不是玄之又玄的天道。
心中微一沉思,顧同組織了一下語言,想了一個比較謹慎的法子說道:“真人說的是,但是我更加欣賞一位前人所說之話,曾記得,荀老夫子說過,制天命而用之,我想,不管天道如何威風,可是如果失去了萬物之靈的人類的尊敬或者說是信仰,那麼天道再是厲害,又有什麼意義呢?”
顧同說完這話,眼睛盯住丘處機,又說道:“敢問一聲真人,您心中所持之道到底是什麼?”
一言誅心,顧同的話就像是晴天霹靂一般,震得丘處機心頭起伏不定。
自己心中所持之道是什麼?
丘處機覺得自己修道三十年來,好像就從未系統而又全面的去想過這個問題。
是自己剛才對顧同所說的天道?丘處機暗暗搖頭,天道太過高遠,豈是他一個還未看破人世間的人所能秉持的。
但是他又不願意在顧同一個晚輩面前露出怯,於是便依自己所修之道對顧同答到:“先師在世時,教誨我師兄弟幾人,要尊崇本心,修全真之道,拋除儒家,佛家,道家的粗鄙,集合眾家所長,做全真之人,修全真之道。”
太斑雜了。
丘處機的話不由得讓顧同想起了元朝建立之後,兩場有名的辯論。
兩場辯論均是圍繞佛道之爭展開,道家本來是元太祖欽定的第一教,可是到了元世祖之時,道家主流全真派已經大不如前。
少林寺主持福裕和尚同全真派掌教在元大都展開辯論,相約,若是辯論道家輸,則送道家弟剃髮當和尚,佛家輸了,便讓和尚留髮,到道觀修道。
兩場辯論,可謂雲集當時佛道兩家所有朔望,並請了儒生做評委。
結果,兩場辯論,道家輸得一塌塗地,遣了小道士落髮為僧不說,還輸了道觀一百多座,至此,道教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了漢唐時候的分采。
前一世,顧同就想過,為什麼世界三大宗教不曾有道家的一份,為什麼中國人就沒有屬於自己的精神信仰,而是去信什麼外來的佛或者基督,現在聽了丘處機的話,他才真正明白過來癥結所在。
道教自從產生,就先天缺乏的厲害。
寄託於道家黃老學說以及陰陽術士之談,不思彌補自己宗教思想上的欠缺,卻總一味的將自身興衰寄託於帝王,脫離勞苦中的貧民百姓,怎麼看怎麼都是冷冰冰的。不像基督和佛,有血有肉,實實在在,所以,即使是在無宗教信仰的人看來,道家始終都是不完美的,不積極的。
當然,對於王重陽能夠從佛,儒,道三教合一的角度來發展道教,顧同很是欣賞,也很是敬佩。
但是,這些不夠,遠遠不夠支撐起道教作為一個世界性宗教的基礎。
一路的沉思,當顧同站在重陽宮最高處憑高而望,看到遠處終南山山中若隱若現的一些宗教建築的時候,他的心頓時一片明朗,瞬時間,他便抓到了那處關鍵所在。
指着那片建築群,顧同向丘處機問道:“敢問真人,可否告知前面是哪裏的宮闕處處?”
丘處機不明所以,順着顧同所指的方向看去,確實有宮殿一片。
丘處機以為是顧同被自己幾句話便說的無處理論,想藉此轉移話題。
他也不願意和顧同在道與信仰這個問題上過度的辯論,於是就順着顧同的指引說道:“乃是景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大秦寺。”
顧同當然知道那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時所建築的大秦寺。
指着大秦寺,顧同語重心長的對丘處機說道:“在我看來,道家在對道的堅持上還不如這群景教徒虔誠。”
“妄言!”一聽顧同居然大放厥詞,說道士不如景教徒,丘處機當場就翻臉道:“小小景教,怎能與我巍巍道教相提並論?”
顧同卻是不怕,擺出一副針尖對麥芒的架勢,回道:“我只見景教徒不遠千里,歷經千辛萬苦來到華夏大地傳教,卻不曾見中原之外,有道家寺觀一所。”
“拋過難入真人法眼的景教且不去談,就是佛教,自從兩漢進入我九州,不過千年時間,就能有與道教在中原相提並論甚至是壓過道教的姿勢,真人難道就沒有想過這其中道理嗎?”
眼見的丘處機雙眼之中,流露出絲絲的惶恐和動搖,顧同繼續攻心的說道:“終南山中,佛教各宗祖庭就有五處,可是道家卻只有重陽宮、樓觀台,真人,這就是你口中所言的巍巍道教嗎?”
“世人信道,乃是想要尋求一處精神寄託,如果全真道真的想要成為神州唯一,想要凌駕於眾家之上,想要讓道教香火遍及世間每一處,那麼,真人您就應該真的想一想,什麼是道,怎樣的道才能讓炎黃子孫永世信仰。”
“聽君一席話,勝修十年道啊!”這一刻,丘處機再來看顧同,絲毫不敢將顧同當做一個一般的後生晚輩來看待。
丘處機可以用一千個,一萬個的理由和借口來反擊顧同的立場,但是他自己知道,顧同所說的話,句句是為了道家的長久思量,而且,這樣的問題,是道教每一個人沒有想過的。
從兩漢時期,道家從來想的都是成為帝王眼中的顯學,卻從來沒有真正的從自身去出發,去發展,去壯大,將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再加上先天的不足,又怎能成為真正的信仰呢?又怎能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呢?一言一蔽之,皆是因為修道者心未正,沒有真正的明白自己所修的道到底是什麼!
心思複雜的看了眼顧同,丘處機失神的問道:“賢侄可有什麼好的思路?”
“不敢說好,只是自己一家之見,小子斗膽說出來,真人莫要見怪。”謙和的一番辭讓,顧同接著說道:“道,在乎民心所在,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我們的道在於解救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給老百姓活的希望和寄託,只有這樣,百姓才會發自真心的擁護你,愛戴你,信仰你,否則,這種信仰就成了臨時抱佛腳,燒香拜佛,卜問吉凶之類的東西。”
臨了,顧同還不忘用偉人的話來說教丘處機:“人民群眾力量大!真人您好好思量思量,是不是發下宏願,為我漢民族,為我炎黃子孫,建一個真正的道出來?要知道當年釋迦摩尼為了立地成佛,可是捨棄了王子之位,苦修苦思數十載,才有了佛教而今的興盛,那景教創始人亦是如此呢。”
說完這話,顧同又看了眼已經升到半天的太陽,向丘處機說了聲:“時間緊急,大軍今日還要回城,就不在叨擾真人了,若是日後有緣,不管是道長來長安城,還是小子來重陽宮,在細細交談。”
語畢,便辭身而去,只剩下丘處機一個人看着終南山想像不已。
大道何方?怎不值得長春真人獨自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