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安分的心
隨着劉備的戰死,大漢重歸一統的大業已經步入尾聲,孫權的歸降也讓朝廷上下大鬆口氣,整個南方除了零星的一點抵抗外,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太平世道即將重歸華夏神州。
不過別人鬆了口氣,不代表劉協也鬆了口氣,雖然消滅了孫劉這兩支大漢最後的諸侯,但天下動蕩的根源卻並沒有被消除,世家的力量在大漢依舊根深蒂固。別看劉協又是推行科舉又是實行均田,但想要徹底解決世家的隱患,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夠辦到。
身後後來者的劉協心裏很清楚世家是殺之不盡的,殺戮並不能解決世家所會帶來的社會隱患。世家就如同變色龍,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身份稱呼。在古時被稱為世家,而到了現代,那就是一個個財閥,擁有數之不盡的財富,掌控着大量的社會資源,左右着社會民生。
劉協沒想過要殺絕世家,因為他知道,世家也有興衰更替,老牌的世家沒落,新興的世家崛起,誰都有可能成為世家,也誰都有可能從世家重新變得泯然眾人亦。富貴不過三代,一個世家若是三代之內不出人才,那離沒落也就不遠。
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制的目的,就是想要保住世家的傳承,不管世家內部出不出人才,都不會動搖世家的地位。只是很可惜,劉協否定了陳群的這個想法。劉協並不奢望大漢王朝可以與日月同朽,王朝更替在所難免,他想做的,就是盡量延長大漢的壽命,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他希望可以為後輩子孫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這是人之常情。雖然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可又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夠傳承千秋萬代?如今的大漢外無強敵,內無隱憂,劉協也就有工夫開始為將來佈局。首先就是解決那些生活在交州以及更南方密林中的蠻人。
大漢的戰事基本已經結束,江東隨着佔據會稽的賀達正式宣佈接受朝廷的招安而宣告結束,而交州,此時卻依舊是戰火不斷。當然倒霉的是那些之前協助劉備對抗朝廷的蠻人,漢人也就不怎麼在意了。
以王平、兀突骨、張嶷、馬忠四將為首,率領着同樣擅長山林作戰的漢軍精銳對生活在交州境內的蠻人展開了掃蕩。殺敵酋,俘敵眾,就是大漢對待那些蠻人的態度。那些過去作威作福的蠻王一個個成了漢軍的刀下之鬼,至於那些身份普通的蠻人,則被漢軍俘虜,遷徙至大漢各地安置。
劉備活着的時候也曾想過這麼辦,只是他手裏本錢不足,這麼干很容易出現鵲巢鳩佔的結果。可劉協不一樣,身為大漢皇帝,他的手裏有足夠的本錢供他揮霍,俘虜的蠻人連百萬都沒有,而對於地域廣闊的大漢來說,這百萬不到的蠻人扔進去連水聲都不帶響的。
人都有抱團的習慣,即便是到了後世,這種習慣依舊存在。那些人在外地的人常常會以家鄉作為標準劃分自己人和外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嘛。但同樣的,少數服從多數也是人類的一個習慣,人少的人一般都不敢鬧事。被朝廷遷徙各地的蠻人在當地都只是少數派,輕易不敢鬧事,而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後,這些人與當地人融為了一體,也就不會輕易鬧事了。
生死不明的沙摩柯成了漢軍對蠻人部落出兵的最佳借口,而一次又一次“逃脫”漢軍追捕的沙摩柯也逐漸成為了交州一地的傳說。當然這些已經不是劉協需要關心的事情了,留下王平、兀突骨、張嶷、馬忠四人,如何利用沙摩柯那是他們四個的事情,反正劉協已經把最終目標告訴了四人,如何操作就要看他們四人的能力。至於劉協自己,則帶着司馬懿、曹彰等人開始北返長安,準備祭天宣告天下,大漢重歸一統這一天大的好消息。
……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這是必然規律。大漢內部的戰亂已經結束,經受戰亂之苦的百姓終於可以鬆口氣了。其實普通百姓並不在乎誰是天子,缺乏話語權的他們往往最在乎的還是他們眼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只要能夠保證他們的生存所需,誰當皇帝他們都不在意。
江東百姓本屬於孫權治下,但對於大漢天子劉協,他們也並沒有表現出反對的情緒,相反由於朝廷隨後頒佈的撫民政策,大多百姓都是安心接受換了一個“新東家”的現實。當然也有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存在,只不過這些人都沒有好下場,不是人頭落地就是變成了官府驅使的“苦役”,戴罪立功。
對於這些人,劉協半點同情都沒有,一點眼力價都沒有,天下都一統了還蹦出來搞事,活該受苦。或許等吃了一陣苦以後,就能學乖一點也不一定。若是還不接受教訓,那這種害群之馬最好還是別留着為妙。
劉協一行並沒有走襄陽,而是選擇先走一趟江東。交州還在戰亂當中,那些被劉備安頓在交州各地的蠻人正在遭受漢軍的清繳,劉協此時去交州並沒有什麼益處。而江東新降,正是需要劉協出面安撫人心的時候。
首站便是會稽,看到出城迎接的人群中賀達形單影隻,劉協招了招手,輕聲問賀達道:“令尊近來可好?”
“有勞聖上動問,家父身體還算康健,就是行動有所不便不能親自前來恭候聖駕。”賀達趕忙答道。
“無妨,你父對朝廷收復江東出力不少,待朕閑暇時再去府中探望。”劉協大度的笑着說道。
賀齊沒死,這是劉協早就知道的事情。赤壁一把大火,聰明的賀齊在放火之後離開率部從水路離開,雖然在撤退的途中遭遇了不測沒了一條腿,但性命卻是無礙。在次子賀景的護衛下潛回會稽以後便一直在謀劃歸順朝廷一事,孫權並不知道賀齊並未戰死這件事,以至於放鬆了對賀家的警惕,結果就叫躲在暗處謀劃一切的賀齊得逞了。正是賀齊指使兒子在會稽舉事斷了孫權南逃這條路,孫權才不得不困守建鄴,最終不得不歸順朝廷。
如今賀齊少了一條腿,他的仕途算是完了。但賀齊的腦子沒壞,作為一個識時務的聰明人,賀齊很清楚此時的賀家在朝廷中該是什麼樣的一個定位。賀達、賀景都不是能夠坐鎮一方的料,讓他們留在會稽,對賀家的將來並沒有好處。
會稽的確是賀家的根基所在,但在此時對賀家來說卻並不是件好事。天下剛剛完成一統,地方豪強正是朝廷的重點打擊對象。賀家繼續留在會稽,就會授人口實,擁兵自重可是會惹來殺身之禍的。
為了讓賀家的未來有所期待,賀齊果斷放棄了賀家在會稽的利益,藉著劉協來府中探望的機會,求得劉協同意,將他的兩個兒子收入了天子親軍,而賀家一門老小,也會在不久之後動身離開會稽前往長安定居。
而有了賀家作為表率,江東那些正不知道該如何討好當今聖上劉協的世家彷彿一下子就開了竅,雖然不能學賀家那樣舉家離開江東,但將自己族中重要子弟推薦給劉協卻成了每個江東世家都會幹的事情。
等到劉協的隊伍抵達建鄴的時候,幾乎所有江東世家中的重要子弟都有那麼一兩個成了劉協麾下天子親軍的一員。而劉協並不在乎自己的天子親軍之中多這麼幾十號人,他很清楚江東世家這樣做的原因,此時要安撫人心,自然要配合一下。至於重不重用這些人,那是另一回事。
劉協來建鄴,安撫人心只是次要,世家不安心又能如何,如今朝廷大軍在側,敢有異動直接就滅了,誰敢輕舉妄動。劉協此番來建鄴,是為朝廷日後的水軍做佈置。南舟北馬,江東本就以水軍見長,此時朝廷收復了江東,自然不會放着江東的長處不用。
此時亂世已經可以宣告結束,為了予民休養生息,大漢的兵事會暫緩,朝堂上也會將主要精力更多的投放到恢復民生這方面。但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別看大漢此時周邊已無強敵,只是這外患就如草原上的野草,春風吹又生,是絕難徹底根除,劉協不希望等將來後輩兒孫吃了大虧以後才奮發圖強,想要此時便開始防患於未燃。即便不能馬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佈置,劉協也想先把架子搭起來,之後再一點點補充完善。
如今的大漢剛剛結束亂世,百廢待興,人口也由於戰亂損失嚴重,諾大的神州大地上漢人的數量不足兩千萬。但劉協知道這只是暫時的,隨着和平的降臨,大漢的人口會在數年內出現井噴的情況。古時娛樂活動少,而且還奉行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的作息習慣。不像後世夜生活豐富多彩,許多衣食無憂的人半夜十一二點正是他們精神頭最足的時候。
匱乏的娛樂方式讓許多人就剩下生孩子這項活動了,不用再擔心會受到戰禍的波及,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不生孩子幹嘛?
劉協對於人口增長當年是沒有意見的,多一個人就意味着朝廷多一份的賦稅,多一個青壯,多一個可用之人。可同樣神州大地就這麼大,能養活的人也是有限的。當不堪重負的時候,也就意味着天下勢力要面臨重新洗牌的可能。
不希望發生這種情況的劉協無法限制人口的增長,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開疆擴土。但陸上的交通手段落後,一旦出現鞭長莫及的情況,那地處偏僻的地方肯定會出現自立的情況。到時朝廷發兵征討,又是一樁耗時費力的虧本買賣。
劉協不指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後世那種朝發夕至的快速反應速度,也沒那個可能。劉協是知道工業革命,可問題是工業革命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積累探索,從而出現由量變發生質變的現象。光知道蒸汽機的工作原理,有個卵用!
不指望還能在陸上有什麼大的建樹,那就只能將目光投放向大海,後世的東南亞小國林立,海島無數,但現在那裏卻是一片蠻荒之地,除了零星有些野人蹲在樹上吃香蕉外,對大漢不會構成任何威脅。
先下手為強!劉協可不想給後世子孫留下什麼隱患,趁着此時話語權在自己的手裏,劉協可以任性的為大漢劃下最大的一塊蛋糕。三韓之地就是第一塊,而且劉協已經將三韓之地作為跳板把目光投向了倭國四島。
一道海峽而已,擋不住劉協想要擴張的雄心。而想要讓自己的願望成真,一支強大的無人可敵的海軍那是必不可少的。此次孫權在最後時刻歸降,劉協並不覺得有什麼好開心的,真正讓劉協覺得賺到了的,是江東那些熟悉水戰的將領也大部分跟隨孫權歸順了朝廷。
對於孫權,劉協是不會重用的,看在孫策的面上,頂多給孫權在朝中安排一個沒什麼職權的閑散官。但像呂蒙、丁奉這類精通水戰的水上悍將,那是肯定不能就此閑置的。劉協並不擔心這些人會有什麼反覆,失去了孫權這棵大樹可以依靠,呂蒙等人若是不想老死於床榻,為朝廷效力就是他們的唯一出路。
在劉協的設想下,大漢東、南兩支艦隊誕生了。東海艦隊以孫策為都督、周瑜為軍師,下轄周泰、蔣欽、凌統、徐盛等將,主要負責大漢東部海面的一切事務。而南海艦隊以太史慈為都督,陸遜為軍師,下轄呂蒙、丁奉、潘璋、陳武等將,主要負責的自然便是大漢南部海面的一切事宜。
劉協目前對兩支艦隊的要求並不高,儘快達成默契形成戰力即可。至於何時為國出征?自然是等到雙方通過了磨合期,可以放心將自己的後背交予同伴以後的事情。對於兩支艦隊日後的表現,劉協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