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篇
?BC227年,荊軻到達秦都咸陽,先給嬴政的寵臣蒙嘉送了一份厚禮。通過他,得到了在咸陽宮由秦王身着朝服,設九賓接見的大禮。
當天,荊軻捧着裝樊於期首級的匣子、秦舞陽捧着督亢地圖的匣子,一步步走上大殿,接進秦王。突然秦舞陽臉色震恐,荊軻微笑着解釋了一番。嬴政讓荊軻放下樊於期的首級,一個人將地圖獻上來。荊軻上殿獻圖…
嬴政緩緩打開地圖的捲軸,卻沒想到圖窮匕見!荊軻左手去抓嬴政的衣袖、右手抓起徐夫人匕首就刺。嬴政驚慌扯斷衣袖而逃。逃跑過程中想拔出長劍,卻因劍身太長,無法在急速奔跑中拔出,只好繞着殿柱逃跑。底下的秦國群臣全部被這一幕驚呆了!只有一叫夏無且的侍醫用手中的葯囊扔向荊軻,將荊軻阻了一阻。左右齊呼“王負劍”千鈞一髮之際,嬴政終於拔出了近1米的長劍!一劍便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奈使出最後一招:扔出匕首,擲向嬴政!卻未擲中。荊軻仰天長嘆“剛才我是想生擒了你,逼你立下永不侵燕的誓言,以報太子。早知如此,剛才我應該直接殺了你的”大罵聲中,荊軻被衝上來的秦王衛士們分屍。
荊軻刺秦大大激怒了嬴政,從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嬴政當即命王翦率大軍伐燕。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聯軍。10月,王翦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逃往遼東。李信率秦軍緊追不捨。在代王嘉的勸說下,燕王喜將太子丹殺掉,向嬴政謝罪求饒,欲保遼東殘餘勢力。當然,太子丹的頭顱並沒有挽救燕王喜和他的遼東的最後命運…
BC226年,王翦、李信被召回秦國。秦軍改由王翦之子王賁率領去伐楚,王賁一連攻下楚國十餘座城池。這時嬴政問王翦、李信二人“如果派你們去滅楚,你們需要多少兵馬”王翦答“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回答“二十萬人就足夠了”嬴政欣賞李信年少壯勇,就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於是命李信為主將、蒙武為副將,率20萬人伐楚。王賁則準備伐魏。
王翦見自己意見不被採納,便索性以‘年老多病’為由請辭,回老家頻陽去了。
本年,韓國故土發生叛亂。當年秦、楚、韓三國共分的南陽郡叛亂尤其劇烈。這將嚴重影響李信、蒙武伐楚之戰的後勤供應。嬴政將韓國亡國君主韓王安處死、以免新鄭的韓國舊貴族以復興韓王安為口號。同時派自己的相國、楚國人昌平君前往郢地,希望能穩定當地局勢。沒想到:這是一個比派李信20萬人去伐楚更大的一個錯誤!
BC225年,王賁伐魏,決黃河水灌魏都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牆全部浸壞。魏王假只好投降,魏國滅亡。魏國王族、寧陵君魏咎與其弟魏豹被貶為家人。
本年,李信、蒙武分別在楚都壽春西北200多公里的平輿、150公里不到的寢,大敗楚軍。李信又繼續攻破鄢郢。然而此時消息傳來:昌平君在郢地造反!南陽郡及原韓國的潁川郡統統獨立!李信秦軍的後方被完全切斷!不得已,李信回兵向西,與蒙恬合軍城父,欲重新打通後方。然而此時,楚國名將項燕抓住機會,連追三日三夜,與昌平君前後夾擊,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
消息傳來,嬴政驚怒。立即趕往咸陽東北70多公里的頻陽,去請王翦重新領兵出戰。王翦仍以老病推辭,嬴政說“楚軍已向西殺往秦國了。將軍身為秦人,難道能棄寡人不顧嗎”王翦說“大王如定要用臣,臣非60萬人不可”嬴政立即表示:沒問題!於是由王翦率六十萬大軍重新伐楚。嬴政親自在霸上送行。臨行前,王翦請求秦王賞賜大量美宅良田。王翦率大軍一路行至武關,其間又五次派使者向秦王重申他的請求。有人笑王翦這樣一再請賞也太過分了,王翦回答“秦王好疑,如今傾全國之兵交我統帥,我不這樣表明自己沒有二心,秦王豈會放心”
BC224年,王翦攻下楚國舊都郢陳,一路往南殺至平輿。在這裏,楚將項燕擁立被王翦趕出來的昌平君為荊王,與王翦對峙。王翦久不出戰。楚軍銳氣漸漸被消磨殆盡,準備後撤。這時王翦突然發動攻勢!一路追擊楚軍至平輿以東220公里的蘄,在那裏,項燕與王翦決戰!楚軍大敗、項燕被殺(這一年,項燕之孫項羽9歲)同年,與昌平君一起成為秦國相國、平定嫪毐叛亂的昌文君亦去世。
BC223年,王翦、蒙武乘勝攻陷楚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昌平君被殺。楚國滅亡。BC222年,王翦繼續率秦軍平定原越國故地,百越之君投降,在此建立會稽郡。另外幾支越人則散處更南方的東越、閩越,甚至五嶺之南的南越…
本年在北方,王翦之子王賁也立下大功!率兵掃蕩遼東,俘虜燕王喜。又回軍攻打代地,俘虜代王嘉。燕趙兩國的殘餘勢力被徹底清除!
此時,秦軍統一道路上只剩下最後一個國家:曾經的春秋首霸、戰國東帝,如今卻不堪一擊的齊國。
齊王建已在位43年。前期一切聽母親君王后的;後期一切聽寵臣兼國相后勝的。這兩人一女一男、一賢一愚,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不助五國攻秦。后勝則還要另加一條:不修攻戰之備…如此國家,不亡何待?現在後勝雖然採取了與秦絕交、關閉齊國西方邊境的行動,但在此“五國破滅,齊亦不免”之時,這種措施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5月,嬴政下令:天下大酺。秦漢時期有不許群聚飲酒的禁令。凡遇重大喜慶事件才會解除此禁令,讓天下百姓聚飲,以示祝賀。無疑‘五國已滅’是最大的喜慶!
BC221年,中國歷史終於走到了這一年!由王賁為主帥,李信與蒙家軍第三代、蒙武之子蒙恬為副將,發動統一戰爭的最後一戰!他沒有攻打齊國此時已戒備起來的西界,而是繞道已被滅的燕國,從齊國北境突入,出現在齊都臨淄城外!齊國上下立即紛亂瓦解。這時嬴政送來一封勸降信,願以五百里之地交換齊王建不戰而降。在後勝的勸說下,齊王建投降,齊國滅亡!但嬴政卻沒有遵守諾言,他將齊王建遷往咸陽西北170公里不到的共,在共的原始叢林中,田建被活活餓死。
至此,39歲的嬴政終於完成統一中國的偉業!BC221年也就此成為一分水嶺、里程碑!標誌着諸侯分立時代的結束與大一統專制帝國的開始!儘管這個王朝只存在了15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一個朝代。但任何一本有關中國古代史的書籍,都不會缺少有關秦朝的記載。人們早已習慣將這個王朝之前的時期稱為‘先秦’以這個王朝的名稱,將中國歷史截然划斷!這份殊榮,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另外據說中國一詞的英文China便是“秦”字的音譯。而這一切,又都與這個名字分不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
完成統一的嬴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志得意滿發佈第一道命令“議帝號令”在“議帝號令”中,嬴政先回顧了統一六國的過程和理由,隨後明確要求臣下“議帝號”這個帝號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稱成功’即宣揚統一中華的赫赫功績;二是‘傳後世’即表達大秦帝國將千秋萬世傳承下去…
不過,以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為代表的大臣們並沒有完全領會嬴政之意。嬴政明確讓他們“議帝號”即他要稱帝是早已確定了的,要臣下議的只是該稱什麼樣的‘帝’
可臣下們的討論結果是:給秦王嬴政獻上“泰皇”的尊號,並建議了一套專用的詞彙:命為“制”、令為“詔”、自稱為“朕”
“泰皇”尊號中沒有‘帝’字,當然不能為嬴政接受。他決定:保留‘皇’字,把它放在‘帝’字之前,合成為“皇帝”這一個新名詞。對於臣下其他建議,嬴政則全盤接受。並追尊其父嬴子楚為太上皇。並下令:廢除謚法。自稱‘始皇帝’而讓後世子孫以‘二世’‘三世’這樣的名號傳之萬世無窮…
嬴政終於當上了秦始皇,他的下一個考慮便是如何使自己的帝國名正言順?儘管他在上一道詔書中說了那麼多關於六國如何應當被滅的話,但他事實上是在以武力吞併他國。那些理由,說到底都是借口!武力本身不能證明其取得成果的合理性,而需要有超越武力的理論來證明!
秦始皇於是選擇了陰陽家創始人、齊國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宣稱代表周的火德已經衰亡,而自己已獲得了取代它的新德——水德!證據就是500年前在位的秦文公,他有一次外出打獵,在水中獵獲了一條黑龍!如此說來,秦代周而興是500年前就已確定了的?
按照五行學說,秦始皇用水德全面改造了他的新帝國:以陰曆10月為歲首;顏色尚黑;數字以6為紀;將黃河改名“德水”最重要的:因水德,秦朝格外突出‘法治’但秦始皇時代的法已與商鞅時代的法有所不同:商鞅的法雖然嚴厲,但一切有法可依。秦始皇的法,嚴酷更甚,甚至轉變成‘殘酷’‘濫殺’是將嚴刑峻法的濫用!
秦始皇採取與水德相配合的措施,是想通過‘合五德之數’來鞏固大秦帝國,但‘急法’卻走向了反面。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還忽略了‘五德終始說’的另一方面。該理論固然有肯定皇權的作用。因它宣稱:只有得到德運的人才能成為天子,而德運的獲得往往是天意的體現,這就減少了其他人覬覦皇位的可能。但這一理論也明確否定了一家一姓永享皇位的可能。因德運是會轉移的。而它一旦轉移,也不是人力所能挽留的。所以秦始皇在用五德終始說為秦帝國建立的合理性進行論證的同時,也否定了他在“議帝號令”中關於帝位“二世三世,傳之無窮”的希望!
所以說:秦始皇這第一、第二兩項重大舉措之間,是存在着深刻矛盾的。反映在他的施政中,就是他因迷信水德而採取的急法政策,最終導致帝國的迅速敗亡,從而實實在在否定了秦始皇關於他建立的王朝將萬世長存的夢想…
接下來,秦始皇要考慮的是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和與之相應的官僚系統,以貫徹皇帝本人的意志、管理空前龐大的帝國。這套官職包括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縣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統一之前已經設立。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過秦朝很可能沒有太尉。因在嬴政手下,不可能有長期掌握兵權的臣下。秦國的國尉,目前史書記載的也只有兩人:白起、尉繚)九卿是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如再加中尉、將作少府、將行,便為十二卿)
而關於地方職官應採用周朝傳統的分封制還是新興的郡縣制,以丞相王綰、廷尉李斯為代表的群臣發生了爭論。最終秦始皇一言而決:同意李斯!分天下為36郡、1000餘縣。
郡設置郡守、郡尉、郡監。縣設置縣令(萬戶以上)縣長(萬戶以下)縣丞、縣尉。另外,秦朝還有縣以下的基層組織。大致五家為鄰、百家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有亭長、三老、有秩、嗇夫、游徼等鄉官。
之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各重千石的12個銅人。遷天下豪傑12萬戶到都城咸陽,大造咸陽宮室。並下令“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及度量衡,后又統一貨幣。這些統一措施極大的影響甚至規劃了中國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