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動亂篇
孫休在得知劉禪投降、蜀漢已亡的消息后,就下詔命丁奉等人撤兵。當初司馬昭決定伐蜀,吳國人普遍認為“司馬氏專政以來,屢有內亂,百姓未服。如今勞師遠征,必然失敗”只有張悌有不同看法“曹操雖功高蓋世,但百姓只畏其威而不懷其德。曹丕、曹叡等人更是等而下之。司馬氏父子三人累有大功,民心歸之已久。故淮南三叛,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司馬氏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根本已固。而蜀國則黃皓專權、姜維黷武,若魏伐蜀,則必勝。此亦吳之憂也”眾人始皆笑之,至此乃服。
武陵郡的五溪夷與蜀地接壤。蜀國既亡,孫休擔心此地會發生叛亂,任命了鍾離牧為武陵太守。而曹奐也任命了郭純為武陵太守,郭純將涪陵郡的百姓遷入武陵郡遷陵縣,屯於赤沙,並誘動諸夷進攻酉陽縣。鍾離牧拒絕了部下宣教慰勞的建議,率軍晝夜進道,深入二千里,斬殺千餘人。最終郭純退走,五溪夷復歸平靜。孫休隨後下詔:分武陵為天門郡。
12月19日,司徒鄭沖升任三公之上的太保。
21日,曹奐下詔:分益州為梁州。22日,特赦益州士民,並在五年內免除一半的租稅。
24日,曹奐封鄧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鍾會為司徒,增邑萬戶。
12月,魏明帝曹叡的郭皇後去世。
本年,呂興在交趾郡殺掉原來的太守、造反之後,便遣使請曹魏派太守及士兵到交趾郡來。
本年,東吳丞相濮陽興建取屯田萬人為兵。
因成功滅蜀,鄧艾頗為恃功。不僅對蜀中的士大夫們這樣說“你們幸虧是遇到了我,才有今日。若是遇到當年滅公孫述的吳漢,恐怕早已性命不保”又上書給司馬昭建議乘勝滅吳“可留隴右兵2萬、蜀兵2萬,煮鹽興冶,並作舟船,做好順流而下伐吳的準備。並厚待劉禪,封他為扶風王、封劉禪之子為公侯,錫其資財,供其左右。也好向孫休作出一個榜樣,然後派使者去往吳國告以利害,想來吳國必會畏威懷德,望風而從,如此便可不征而定,統一全國”司馬昭卻讓監軍衛瓘去警告鄧艾“你做事必須事先報我,不可專行”鄧艾又以“大夫出疆,若有可安社稷、利國家之舉,專之可也”的春秋大義作答。司馬昭大怒,覺得鄧艾已心生異心,不可不防。
心生異志的其實並非鄧艾一人,鍾會在姜維的一力攛掇下,更是有了割據自雄之心。鍾會將姜維引為知己,兩人情好歡甚。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在姜維的勸說下,鍾會先與衛瓘聯名表奏鄧艾有反狀。又偽造多封鄧艾的章表,信中儘是悖傲自矜之詞。甚至還偽造了鄧艾詆毀司馬昭的書信,讓司馬昭看到后大怒。
264年1月1日,司馬昭以曹奐的名義下詔:以檻車征鄧艾。並命鍾會進軍CD、賈充兵入斜谷,以防鄧艾造反。3日,司馬昭還帶着曹奐,親率大軍前往長安,封山濤為行軍司馬,鎮守鄴城。因此時的曹氏諸王公在淮南一叛被平定之後,都被司馬懿遷往鄴城看管。為防後院起火,司馬昭委山濤以重任。
對於鍾會此人,司馬昭身邊有不少人也看得很清楚。司馬昭之妻王元姬就說“鍾會此人見利忘義,好為事端,不可大任”在司馬昭派鍾會率主力大軍伐蜀之前,邵悌也曾勸諫過司馬昭“鍾會滅蜀之後必反”司馬昭是這樣回答的“群臣皆言蜀不可伐,只有鍾會說可伐。所以我派他伐蜀,蜀必可滅。而滅蜀之後,就算鍾會要反,蜀軍已是敗軍,何足言勇?而我派去的魏軍都心急着回來領賞受封,也必不會隨鍾會作亂。鍾會一人造反,如何能成”還有賈充在奉命率軍前往斜谷前,也曾偷偷的問過司馬昭“您難道只懷疑過鄧艾,而沒懷疑過鍾會嗎”司馬昭笑道“現在我派你去漢中,難道還要疑你不成”到達長安后,邵悌又來見司馬昭“鍾會統兵十餘萬,鄧艾只有三萬兵。若讓鍾會去擒拿鄧艾,絕對沒有問題。何勞您親自來長安”司馬昭答“我派鍾會滅蜀前,你對我說過的那番話,難道你自己都忘了嗎?我此行非為鄧艾,亦為鍾會。不過這話只能你知我知,絕不能讓第三人知道”
而在蜀地,無論是鄧艾還是鍾會都不知情。鍾會只知道司馬昭授權讓他拿下鄧艾,於是他就派衛瓘先行去CD捉拿鄧艾,然而給衛瓘的兵卻很少。鍾會打得是這樣的如意算盤:讓鄧艾殺了衛瓘,這樣鄧艾的反罪也就坐實了。
衛瓘也很明白鍾會的想法,且早已想好了對策。他夜入CD城,發檄文給鄧艾所有的部將“鄧艾造反,我奉詔來捉拿,其餘人全部無罪。若奉詔者,即加爵賞。若不奉詔,誅滅三族”第二天天剛亮,鄧艾的部將們就全部都來拜見衛瓘。衛瓘很滿意,便帶着人直衝入鄧艾的居所,抓住了還在沉睡中的鄧艾、鄧忠父子,將他們押入檻車。鄧艾仰天長嘆“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然後衛瓘又哄騙鄧艾的部將們說自己知道鄧艾是冤枉的,願意上表為鄧艾申冤,使得諸將最終放棄了營救鄧艾的念頭。
15日,鍾會進入CD城,下令將鄧艾押赴京師洛陽。鄧艾被擒,鍾會自認為已無對手,便決意要謀反了。他與姜維定下了一個計劃:由姜維率5萬人出斜谷為前鋒,鍾會大軍緊隨其後。到長安之後,分為水陸兩路,水軍從渭水順流入黃河,只需五日便可到達孟津渡口。在此處上岸,與騎兵在洛陽城下會合,如此天下可定。想法很好,奈何已失先機。正當鍾會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時,突然收到司馬昭的一封來信“我恐鄧艾不會乖乖束手就擒,所以派了賈充率步騎萬人屯駐漢中郡成固縣樂城,我自己則率十萬大軍在長安,隨時做將軍你的後盾”鍾會得信后驚呼“若只取鄧艾,晉公應該知道我完全能夠獨立完成。如今卻大兵壓境,恐怕是為防我吧?既如此,我們必須馬上行動。事成可得天下。事不成那就退保蜀地,再作劉備”
16日,鍾會召集所有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官員及蜀國舊官員,出示了一份一個月前剛去世的郭太后遺詔,並為郭太后發喪。遺詔上寫明司馬昭弒君,大逆不道,讓鍾會起兵勤王。鍾會將這份遺詔給在坐諸人一一看過,並要他們全部署名,表示自己願隨鍾會討賊。然後將這些人全部軟禁關押起來,命自己的親信代領諸軍。緊閉城門宮門,嚴兵圍守。只有監軍衛瓘詐稱有病,請居外廨。鍾會因他手上無兵,便同意了。
鍾會想要的是這些魏將手中的兵權,姜維想要的卻是這些魏將的性命!其真實想法就是:借鍾會之手殺光魏將,然後自己再把鍾會殺掉,甚至把十餘萬魏兵也盡數坑殺,這樣蜀漢就能復國了。姜維曾密書給劉禪“願陛下再忍數日之辱。臣定當使社稷復安、日月復明”但很明顯,鍾會在這點上是無法與姜維達成一致的。這一整天,鍾會就都在猶豫未決。而機會也就在這一天的猶豫中喪失!
鍾會有一親信小兵叫丘建,本是胡烈帳下。因見到胡烈被囚,心生憐憫,便去請求鍾會:讓被囚諸將每人放一個親兵出入,以照顧他們的飲食。鍾會同意了。胡烈馬上抓住機會,要自己的親兵去給自己的兒子胡淵傳話“鍾會已挖好一個大坑,準備了數千根大杖,要將我們這些人都活活打殺在坑中”僅一夜時間,這番話就在外營內傳遍了。
於是18日日中,胡淵率其父胡烈的兵馬首先擂鼓衝出,後面跟着大軍,一起攻向CD城——鍾會、姜維的所在!一場混戰之中,姜維、鍾會、蜀國太子劉璿、姜維妻子及將士數百人喪生,宮中死傷狼藉。最後由衛瓘出面安撫諸將,數日乃定。
鄧艾的部將也乘此機會,一路去追趕正在押往洛陽途中的檻車,想救出鄧艾父子。衛瓘心想自己當初與鍾會一起陷害過鄧艾,現在就不能再讓鄧艾活着,急忙派與鄧艾有私怨的田續率兵去追。最後在廣漢郡綿竹縣之西,田續追上檻車,將鄧艾、鄧忠父子斬首。當初鄧艾偷渡陰平小道時,田續畏難不進,差點被鄧艾斬首,當然心中記恨。此次得以公報私仇,田續心中大爽“可以報江油之辱矣”鄧艾留在洛陽的其餘諸子也全都被殺。鄧艾的妻子、孫子鄧朗被司馬昭下令徙往魏興郡郡治西城縣。直到9年多后才被司馬昭之子、晉武帝司馬炎赦免,鄧朗被封為郎中。
鍾會之兄鍾毓曾密奏過司馬昭,說鍾會必反。此時,鍾毓已經去世。司馬昭追念鍾繇之勛與鍾毓之賢,下令特赦鍾毓的兩個兒子:鍾峻、鍾迪。並給官爵如故。鍾會的功曹向雄為鍾會收葬,司馬昭召向雄前來責問“當初王經之死,你哭於東市,我沒有處罰你。現在鍾會是叛逆,你還為他收屍,你究竟想幹什麼”結果向雄一番侃侃而談,司馬昭心悅誠服,與向雄宴談甚歡。
2月1日,賈充進入CD城。曹奐下詔特赦益州諸人。
26日,曹奐、司馬昭返回洛陽。
巴東太守羅憲奉劉禪之命,率兵二千駐守郡治永安縣。曾親手斬殺言CD亂者一人,安撫百姓。吳軍見劉禪投降;鄧艾、鍾會造反,便起兵西上,想借援蜀為名,而有窺視蜀地之志。羅憲怒道“兩國互為脣齒,今吳國不恤我難而背盟攻我,實在是不義。且蜀漢已亡,吳也必不得久。我又豈能為吳國降虜”堅守城池,並派楊宗突圍北出,去向曹魏的安東將軍陳騫告急,並送上文武官員的印綬及人質向司馬昭求救。吳將步協前來攻打永安白帝城,被羅憲大敗。孫休怒,又派陸抗、留平、盛曼等將率三萬人將白帝城團團包圍。
3月17日,司空王祥轉任太尉。征北將軍何曾升任司徒。尚書左僕射荀顗升任司空。
19日,曹奐下詔:進封司馬昭為晉王,增封10郡。共20郡食邑。王祥、何曾、荀顗三人一起去見剛被封王的司馬昭。荀顗說我們當行大禮參拜。但王祥卻說“晉王雖尊,但說到底還是魏國的相國。我們是魏國的三公。彼此之間只相差一階而已,哪有身為三公隨便去拜人的道理?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的這種事,我不會做”而三人見到司馬昭后,何曾、荀顗就行了大禮,王祥只是長揖而已。司馬昭道“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也”
司馬昭下令將劉禪舉家遷到洛陽。這時的劉禪早已不是皇帝,大臣們基本沒有願隨劉禪北行的。只有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等寥寥幾人願舍妻棄子,單身隨禪。且一路上郤正還不斷指導劉禪的言行。劉禪不禁慨嘆知郤正之晚。
建寧太守霍弋奉劉禪之命,都督南中七郡。魏兵剛入蜀時,他便上表請求率兵趕赴CD勤王。劉禪當時覺得CD不可能被攻下,就拒絕了霍弋的請求。蜀漢滅亡后,霍弋身着素服,大哭三日。諸將皆勸霍弋奉劉禪敕命,早降曹魏。但霍弋卻有不同意見“現在道路隔塞,未知主上安危與否。若魏國能以禮相待,則我等再降也不晚。若萬一危辱主上,則吾將以死拒之,還談什麼早降遲降呢”直到聽說司馬昭下令將劉禪遷往洛陽好生安置的消息后,霍弋才率所屬六郡將守上表降魏。被司馬昭仍封為南中都尉,委以本任。
27日,曹奐下詔封劉禪為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百匹,奴婢百人。子孫為三都尉。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等群臣封侯者5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