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腦外科)
神經外科(腦外科)
外科學的分支。在外科學基礎上,研究人體神經系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及其附屬機構(顱骨、腦膜、腦血管等)的損傷、炎症、腫瘤、畸形和某些功能紊亂疾患(如神經痛、癲癇等)的病因、發病原理、病理、癥狀、診斷與防治的理論和技術。
神經外科是主治由於外傷導致的腦部、脊髓等神經系統的疾病,例如車禍致腦部外傷,或腦部有腫瘤壓迫需手術治療等。
(一)我國神經外科的創立與發展
我國神經外科是新中國誕生后新興的一門學科。在解放前,據記載只在北京、上海等地,有少數外科醫生(如關頌韜、趙以成、張查理等)從事過神經外科工作,沒有獨立的神經外科。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內建設百廢待興,經濟十分困難,新中國成立剛一年又遇到抗美援朝戰爭,就在這時黨中央和人民政府高瞻遠矚,適時發出加速科學技術發展的號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決定:一方面從1951年開始派塗通今、王維均、王毅、張紀、陳公白、瞿治平、許建平等,陸續到蘇聯學習神經外科技術;另一方面於1952年5月,在天津市總醫院建立腦系科(包括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由趙以成教授任主任,神經外科有李光、薛慶澄、王忠誠和方都醫生等。1953年2月中央衛生部又委託該院舉辦新中國第一屆神經外科進修班,當時首批學員來自北京、南京等13個大城市,15個醫學院校和各級醫院的優秀青年外科醫師,其中有馮傅宜、韓哲生、曹美鴻、蔣先惠、曾廣義、易聲禹、李秉權、丘緹光、戈治理、熊德佐、翟允昌等。趙以成和李光等7位教師任主講人,薛慶澄和王忠誠負責教學準備、標本製作和臨床工作,同時參加學習班上課。當時教學條件十分困難,一缺教材、二無標本,設備又簡陋。有的教材由主講人英語口授,再翻譯成中文,用臘版刻成教材。條件雖差,為了培養新中國第一批神經外科專科人材,教師認真教學,學員刻苦學習。他們學成后,回到各地開展神經外科工作,成為學科帶頭人,為50~60年代和後來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4年10月,趙以成教授奉命在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建立神經外科。當時,前蘇聯基輔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阿魯秋諾夫來我國,與趙以成教授共同舉辦神經外科學習班,來自北京醫學院和上海醫學院的11名學員邊學習、邊工作。1954年2月,該科遷至北京同仁醫院,設病床60張。1958年該科又遷入新建的北京宣武醫院,設病床110張,分顱腦外傷組、腫瘤組、小兒神外組、綜合組等,由趙以成任主任,王忠誠任副主任,醫生有陳炳桓、白廣明、詹名杼和趙雅度等。1960年3月,我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在宣武醫院成立,趙以成任所長,王忠誠任副所長。1974年趙以成教授因病逝世后,王忠誠教授任主任和所長。從此,我國神經外科進入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相互促進的新時期。自1958年開始先後在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宣武醫院,舉辦多期神經外科醫生進修班,為全國各地和軍隊培養了大批神經外科醫生。
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史玉泉教授,繼天津和北京之後,在上海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創建神經外科,該院神經外科病床60張,病人眾多,每年招收進修生,並於60年代開始招收研究生,為各地培養了大批神經外科醫生,成為當時我國南方地區的神經外科中心。50年代軍內神經外科也異軍突起,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段國升教授,在抗美援朝期間,救治大量顱腦傷傷員,1952年他在瀋陽軍區總醫院,組建我軍第一個神經外科專科,設病床30張,是培養我軍神經外科醫生最早基地之一。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塗通今教授,在前蘇聯莫斯科布爾登科神經外科研究所留學,攻讀神經外科,獲副博士學位。於1956年回國任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他在第一附屬醫院創建神經外科,並按莫斯科布爾登科神經外科研究所模式,組建包括神經內科、神經眼科、神經耳鼻喉科及神經放射醫生在內的綜合性神經外科單位,成為我軍系統和正規的神經外科與培養神外醫生基地之一。
至此,我國京、津、滬、沈、陝建立起多個神經外科中心,成為我國神經外科的發祥地,為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60年代前期,我國高等醫科院校和許多省、市級大醫院,相繼建立神經外科,其學科領導和骨幹,絕大多數是京、津、滬、沈、陝等地培養的神經外科醫生,或從前蘇聯留學回國的神經外科醫生。當時,醫院的設備還很簡陋,最好的只有頭部專用X線機,最常用的檢查也只是腦室和氣腦造影、頸動脈穿剌造影等。在他們帶領下,廣大神經外科醫生艱苦創業,奮發圖強。60年代中期,大多數醫院的神經外科能開展顱腦損傷、顱內腫瘤手術,在上海、北京、瀋陽等地,還開展了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手術,立體定向治療帕金森病等。由塗通今主譯《神經外科手術學》、吳恩惠編著的《顱腦X線診斷學》、王忠誠編著的《腦血管造影術》、史玉泉主編的《外科手術學(第三冊)神經外科手術學》、蔣大介、陳公白編著的《神經外科手術學》和塗通今、段國升、曾廣義組織編寫的《實用神經外科學》先後問世,對神經外科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我國神經外科已呈現出茁壯成長的喜人形勢。
當回顧新中國神經外科這段發展史時,人們會懷開創我國神經外科的先驅-趙以成教授,為我國神經外科的創立和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他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1938年到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外科研究所留學,受教於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Penfield教授,從事神經病理和神經外科臨床研究。新中國成立后,他懷着對人民衛生事業的極大熱枕,為創建我國神經外科、培養神經外科專業人材、發展神經外科事業、不辭辛苦,勤懇耕耘。一直擔任天津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和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直到1974年他與世長辭。趙以成先生既是醫學教育家,又是臨床醫學家,他治學嚴謹,醫術精湛。我國不少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如薛慶澄、王忠誠教授等和一大批神經外科菁英都是他的學生,他是我國神經外科的創始人和一代宗師。
(二)走出低谷蓬勃發展
正當我國神經外科健康發展的時侯,史無前例的‘文革’發生,一時間許多為神經外科事業獻身的有才幹的醫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被下放勞動或受到衝擊,有的科室甚至不能正常開展工作,專業發展陷於停頓狀態,持續達10年之久。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在改革開放政策和鄧小平理論指引下,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又走向正規。1978年科學的春天回到神州大地,人民衛生事業進入繁榮昌盛的新時期,醫科大學開始招生,研究生制度恢復,專業雜誌復刊,學術會議召開。我國神經外科自此走出低谷,進入全面發展和提高的新階段。神經外科專業隊伍迅速發展,已有的神經外科進一步完善加強,許多地、市級醫院新建神經外科,當時我國治療1000例以上顱內腫瘤的醫院已有27家。學術氣氛空前活躍,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時任宣武醫院院長的王忠誠教授出國訪問后,深感我國應有一所世界一流的神經外科臨床和研究機構,經他多方努力,終獲北京市政府和國家計委批准,決定在北京天壇西側,一座佔10萬平方米,病床800張(設神經外科病床350張),一個以神經外科為主體、設備規代化、專業齊全的、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終於1982年建成,成為亞洲最大、世界上不多的神經外科研究基地。當年她和上海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同時被WHO指定為亞洲神經科學研究和培訓基地。從70年代末開始,國內各大醫院相繼從國外引進手術顯微鏡、顯微器械、頭顱CT和全身CT,數字減影造影(DSA)、MRI等先進醫療儀器,使顱腦損傷、顱內腫瘤和腦血管病的診斷大大向前躍進。70年代末,在京、滬、津等大城市將顯微手術應用於顱內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AVM)等,使手術死亡率明顯下降;許多醫院開展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治療缺血性血管病,也從客觀上推動了手術顯微鏡和顯微外科技術在神經外科的使用。進入80年代后,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加快,與國外交流增多,不少醫學院校和大醫院派醫生到國外學習,國內醫科高等院校開始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舉辦神外學習班亦如雨後春筍。
1984年在王忠誠教授提議下經過上級批准,《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創刊,王忠誠任總主編、薛慶澄、史玉泉、段國升、朱禎卿任副總主編;繼而,1986年4月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正式成立,首次會議選舉王忠誠為主任委員,史玉泉、薛慶澄、段國升為副主任委員,塗通今為名譽主任委員,馮傳宜為名譽顧問。他們是我國神經外科的創始人和開拓者、眾望所歸的專業帶頭人,是神經外科界的老前輩;他們學識淵博、著作等身、涉獵面廣、富於創新;他們不僅是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的神經外科學家,也是嚴謹求實、治學有方的醫學教育家;他們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50年代初,王忠誠教授為了開展腦血管造影術,在設備簡陋又無防護的條件下,長期暴露在X線照射下,導致白細胞下降和肺炎,親手積累病例和造影X片2500餘份,編寫出《腦血管造影術》專著,填補了我國空白;70年代和80年後,致力於腦血管病和腦幹腫瘤的研究。他勇於攀登技術高峰,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到1995年經他手術的腦幹腫瘤多達160餘例,死亡率僅1.3%;顱內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均超過千例,無論在數量和療效上均居世界先進水平,是目前國際上僅有的幾位著名腦血管病外科專家之一。史玉泉教授於1950年在沈克非教授支持下,成功為一腦瘤病人手術,1955-1956年,他首次發現腦型肺吸蟲80餘人,其中40餘人作了開顱手術,並提出肺吸蟲成蟲在宿主體內移行的理論,推翻了當時在國際上有代表性的蟲卵沉積學說,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首肯;1957年顱內動脈瘤夾未發明前,他創用絲線套扎瘤蒂法,成功進行多例動脈瘤手術;80年代初又率先開展腦動靜脈畸形立體結構研究,根據畸形血管團的大小、位置、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制定了著名的‘史氏’腦動靜脈畸形分類標準,為國內外同行採用。段國升教授在1952年抗美援朝期間,連續行顱內金屬異物伴腦膿腫手術60多人次,僅一人死於腦膿腫,以後陸續治療180例顱腦火器傷,死亡率僅1.66%,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1971年他率先開展頸髓內腫瘤切除術,數例均獲成功;針對唐山地震后大批截癱患者,他首先開展經胸腔外胸腰段骨折前路減壓術近百例,1/3病例改善;並提出截癱患者平面在頸6、7者,在此平面減壓可改善手指功能的新論點;80年代他對脊髓型、神經根型、后縱韌帶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減壓術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取得良好效果。薛慶澄教授擅長各種腫瘤手術,對顱內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治療研究成果卓越,手術嫻熟,形成自己的手術風格,他的精湛醫術和醫德,受到許多同行及患者的愛戴與崇敬。塗通今教授是深受大家愛戴的老領導、老前輩,他在1958年就開展了經小腦幕上入路切除聽神經瘤、延髓三叉神經脊束切斷術治療三叉神經痛、採用自己改良的中線入路切除第三腦室後部腫瘤等。他現已耄耋之年,仍筆耕不止,不斷撰寫專著和論文,並十分關注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和年輕醫生的成長。‘學會’的常委和‘雜誌’的常務編委,也都是我國神經外科的精英。‘學會’成立和‘雜誌’創刊,是中國神經外科進入大發展的里程碑。‘雜誌’創刊后質量逐年提高,及時報導我國神經外科的新成就、新經驗,促進了國內、外學術交流,指導我國神經外科發展方向。學會成立后,及時抓學會建設、神經外科醫生培訓、國內、外學術交流和新技術傳播等。到1992年除個別省、區外,均相繼成立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神經外科醫生人數激增達5000人,大多數縣級醫院也有了兼職的神經外科醫生。北京、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設有神經外科培訓中心,全國設40張神經外科床位的大型醫院,均招收進修醫生,僅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和天壇醫院,至1996年己培養各類進修生2000餘人。
(三)全面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90年代后,我國神經外科進入全面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時期。隨着在神經外科領域內基礎研究的廣泛開展、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引進以及與國外同行頻繁進行學術交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上海神經病學研究所繼續得到發展,一直走在我國神經外科的最前列,代表着我國神經外科的先進水平;天津神經病學研究所、安徽合肥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研究所、解放軍總醫院神經病學研究所、上海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等相繼成立,有條件的醫院相繼成立了神經外科中心或神經外科研究室,壯大了我國神經外科的基礎研究基地,並與國、內外的科研機構進行協作,從分子水平對顱腦損傷、顱內腫瘤、血管性疾病、功能性神經疾病等進行了廣泛實驗研究與探索。在腦水腫發病機理、腦內源性有害因子對繼發性腦損害的作用、癌基因與腦腫瘤的關係、腦移植的基礎研究等均取得很大進展,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縮小。
90年代以來,全國大多數縣級醫院引進了全身CT,而省、市級以上大型醫院多已引進高磁場MRI和螺旋CT、DSA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造影(CTA)已用於臨床,顱內佔位病變定位更精確,血管病變影像更清晰;術中電生理監護儀器和超聲吸引、激光刀、電磁刀、各種微導管和栓塞材料等用於手術。使我國在顱腦創傷救治、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垂體腺瘤經鼻蝶手術、顱內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手術、脊髓內腫瘤和腦幹腫瘤切除術、聽神經瘤全切和面神經功能保留和海綿竇區腫瘤切除等已達到國際水平,有些項目已居國際領先水平。近年引進γ-刀和X-刀、神經內鏡、計算機輔助的術中導航系統等,使許多顱內腫瘤、血管畸形和腦深部腫瘤能在無痛、無創或較小創傷情況下達到治癒病變,又能最大限度的保存神經功能。我國神經外科已從綜合性專科,出現了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血管內介入神經外科、立體定向放射神經外科、顱底神經外科等分支。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愈益普及,治療方法已從顯微神經外科向微侵襲(微創)神經外科方向邁進。北京天壇醫院和上海華山醫院舉辦多期顱底外科學習班,北京、武漢、天津、廣州舉辦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學習班,主體定向手術和立體放射治療學習班,對於微侵襲(微創)神經外科開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的領導和支持下,除定期召開全國神經外科年會外,多次召開全國性腦血管病專題學術交流會、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專題討論會、顱底外科學術會議、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會議、微侵襲神經外科會議等。並先後召開中、日和中、日、意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亞太地區顱底外科會議、亞太地區立體定向功能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邁向二十一世紀神經外科新進展國際研討會等。不斷派團參加國際會議,或應邀到國外講學,提高了我國神經外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地位。由於王忠誠教授對我國神經外科做出的突出貢獻,1995年7月王忠誠教授被批准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90年代是我國神經外科專著出版最多的年代,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多部。如薛慶澄的《神經外科學》,張天錫的《神經外科基礎與臨床》,凌鋒的《介入神經放射學》,邱緒襄、廖文滿的《顱腦損傷》,陳炳桓的《立體定向放射神經外科學》,馬廉亭的《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學》,段國升、朱誠的《神經外科手術學》,塗通今的《急症神經外科學》,譚啟富的《癲癇外科學》,史玉泉、劉承基的《神經外科手術圖解》,周定標、張紀的《顱底腫瘤手術學》,王忠誠的《神經外科學》,周良輔的《神經外科手術圖解》,徐如祥、王偉民的《現代顱腦損傷救治策略》,史玉泉的《神經病學新技術與新理論》,馬廉亭的《微侵襲神經外科學》,石祥恩的《顯微神經外科解剖圖譜》,江基堯、朱誠的《現代顱腦損傷學》,劉承基的《腦血管外科學》,王忠誠的《神經外科手術學》,易聲禹、只達石的《顱腦損傷診治》,章翔易聲禹的《現代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以及劉宗惠、胡威夷主譯的《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於春江譯《顱底外科手術學》等。這些專著的出版規範了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將對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專科人材素質的提高和神經外科隊伍的壯大,是我國神經外科發展迅速的重要體現。目前,我國縣市級醫院普及了神經外科,已有8000餘名神經外科專職醫師。神經外科醫生形成了從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培養體系,加上到國外留學深造,人材結構更加合理,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王忠誠院士和史玉泉、薛慶澄、段國升教授等,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是我國公認的神經外科權威,他們和其他老一輩專家對青年神經外科醫生尤為關懷,親自先後培養研究生都在20名以上,諄諄教誨、嘔心瀝血地培養新一代碩士和博士,有的再送國外深造,使他們成為技術骨幹或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貯備了大批新秀。‘學會’制定繼續教育計劃,利用舉辦專題專病學習班、專題會議和進修培養等方式,使在基層工作的神經外科醫生業務知識不斷更新,素質不斷提高,基層醫院神經外科普遍得到加強與發展。
回顧神經外科的發展歷程,我們會想像到前輩們創業的艱辛。沒有趙以成、塗通今、王忠誠、史玉泉、薛慶澄、段國升等老教授和其他許多老一輩神經外科專家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我國神經外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形勢。我們要學習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們孜孜不倦、執着追求、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精神;學習他們淡薄名利、不計回報、一心為病人、一心為事業的高貴品質。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新世紀是“神經外科的世紀,這是國際上各領域科學家的共識,神經外科應為之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很發達,神經外科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各地神經外科發展也不平衡,神經外科人材素質還有待提高,多數神經外科醫生英語水平還不能適應與國外交流等。微侵襲神經外科將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神經外科發展的方向,在思想觀、技術訓練、人材培養上還需做紮實工作。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發揚老一輩神經外科專家的奮力拚搏精神,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善於創新和勇於開拓,儘快趕超世界神經外科先進水平,讓中國神經外科在老一代專家創建的基礎上再創輝煌。
神經外科常見疾病
1、什麼是腦瘤?
腦瘤是顱內腫瘤的簡稱,又是顱內原發性或繼發性新生物的總稱。原發性腫瘤來源於顱內各種組織結構,如腦、腦膜、腦血管、腦神經及胚胎殘餘組織等。繼發性腫瘤包括轉移瘤和侵入瘤等。腦瘤是一種神經系統常見的嚴重疾病,常造成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腦瘤並不少見,其發病率為1.34/10萬,國外為9-10/10萬。在全身腫瘤的發病率中,腦瘤的發病率僅次於胃、*、乳腺及食管腫瘤的發病率,約佔全身腫瘤的2%。兒童期腦瘤在全身各部位腫瘤中所佔比例相對地較成人期的為多,約佔全身腫瘤的7%。
2、何謂顱內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顱內良性腫瘤是指生長在顱內某一部位,細胞分化良好,生長緩慢,多能根治的腫瘤。而顱內惡性腫瘤則相反,細胞分化不良,生長迅速,難以根治。有些顱內良性腫瘤,由於位置深在,其周圍有許多重要結構,發現時體積已很大,手術不能全部切除,預后不良。而有些部分的所謂顱內惡性腫瘤,由於生長在不很重要的腦組織中,幾乎能全部切除,手術后也能生存較長時間,甚至能治癒。有極個別的腦瘤,開始為良性,以後轉變成惡性。顱內膠質細胞瘤、轉移瘤及侵入瘤多為惡性。腦膜瘤、垂體腺瘤、胚胎殘餘腫瘤及血管腫瘤常為良性。
3、腦腫瘤有哪些信號?
腦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20~50歲為常見。早期發現腦腫瘤的一些信號,對於儘早治療及康復至關重要。出現以下10種癥狀時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1.清晨頭痛常發生在清晨四五點鐘,往往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活動後頭痛逐漸減輕至消失,故稱之為"清晨頭痛"。
2.顱壓增高頭痛由於腫瘤的佔位壓迫靜脈及腦脊髓循環通路,以及受累的腦組織水腫,使顱內壓逐漸增高。
3.噴射狀嘔吐與胃腸疾病的嘔吐相比,腦腫瘤患者的嘔吐不伴有胃脹、噁心、腹痛和腹瀉,嘔吐與進食也無關,而是在一陣頭痛后突然出現"噴射狀嘔吐",嘔吐物常可噴出0.5米~1米遠。
4.視力障礙腦腫瘤引起腦壓增高后,眼靜脈血液迴流不暢導致淤積水腫,會損傷眼底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而使視力下降。
5.單眼突出即一側眼球向前突,嚴重時導致眼瞼閉合不全。
6.幻嗅出現幻嗅是因為位於腦下部的顳葉受腫瘤的刺激所致,患者常聞到實際不存在的氣味,如橡膠燃燒味、飯糊焦味或香味等。
7.短暫性認人失誤患顳葉腦瘤的人還可以產生對人的陌生感,這種癥狀可短暫出現數秒或數分鐘。
8.感覺減退腫瘤位於大腦半球中部的額頂葉,可引起對側半邊身的各種感覺--疼痛、冷熱、觸碰、震動和形體辨別等感覺減退。
9.單側耳聾若無中耳炎、外傷等病史,僅有一側耳朵聽力呈進行性減退,很可能是顱內腫瘤壓迫聽神經所致。
10.遲發癲癇成年以後開始發生癲癇,如無外傷及其他誘因,則應首先考慮腦腫瘤。
4、何謂脊髓腫瘤?
脊髓腫瘤也稱椎管內腫瘤,包括發生於椎管內各種組織:如神經根、硬脊膜、血管、脊髓及脂肪組織的原發性和繼發性腫瘤。其臨床表現:早期長表現為神經根痛或運動障礙,神經根痛常為髓外佔位病變的首發定位癥狀,疼痛性質多為電灼、針刺、刀切或牽拉感,隨着病情的發展,腫瘤直接壓迫脊髓,表現為受壓平面以下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嚴重者表現為壓迫平面以下的運動,感覺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因此,對脊髓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尤為重要。現代醫學對脊髓腫瘤首選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限於腫瘤發生的部位,手術常為大部切除,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壓迫癥狀,但亦常造成脊髓副損傷,導致支配平面以下運動,感覺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劑量偏小,長不敏感,且容易引起放射性脊髓炎。
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性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具有致殘率高、複發率高、死亡率高及病發症多等特點。全世界有40個國家腦血管疾病占死因的前三位,與冠心病、惡性腫瘤合稱當今世界的三大死因。在我國,全國每年腦血管病新發病例約150萬,每年有近100萬人死於腦血管疾病。
1、什麼是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腦的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發生病理性改變,並引起各種臨床癥狀所造成的疾病。
2、腦血管病有哪些常見類型?
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腦血管病臨床上又稱腦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腦膜外及硬腦膜下腔出血(多由外傷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腔隙性腦梗塞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慢性腦血管疾病則發病隱匿,逐漸發展,常見如腦動脈硬化、腦萎縮、血管性痴獃等。
3、什麼是腦中風?
中風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也是人們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和俗稱。它是以
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無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因這類疾病起病急驟,來勢兇猛,病情變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風一樣,古代醫家類比而名為"中風"。因其發病突然,亦稱為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腦中風就是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總稱。腦中風與中醫學《傷寒論》所稱"中風"名同意不同,後者為"傷風感冒"之意,不可混淆。
4、什麼是腦出血?
腦出血又稱腦溢血,是指腦實質內的出血。據調查顯示本病的發生與高血壓關係最為密切,高血壓患者約有1/3的機會發生腦出血,而腦出血的病人有高血壓者約佔95%。因此腦出血又可分為原發性腦出血和繼發性腦出血兩類。
神經功能性疾病
什麼是癲癇
癲癇是一種猝發病,起因於大腦某部分神經細胞的電訊號錯亂。輕微的癲癇患者會出現發獃或抽筋。嚴重的癲癇患者會全身倒地、昏迷及痙攣(實際上,也是代表大腦在瞬間失去能量后的反應)。75%的發作始於童年時期,他們的特徵是間歇地發獃及短暫(數秒鐘)的心智消失。25%的人長大才發作。癲癇的原因有病菌感染、腦膜炎、佝僂病、狂犬病、破傷風、營養不良、低血糖症、運動傷害、頭部受傷、發燒、頭部腫瘤、頭部有寄生蟲或過敏。
神經外科護理工作:
神經外科是外科學中一個較新的領域,專科性強,近年來發展較快,神經外科的發展,促進了神經外科護理的發展如顱底疾病、神經外科功能疾病、腦血管疾病、脊髓疾病的護理,顱腦外傷的護理,各種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后併發症多而嚴重,使護理問題也隨之增多。只有熟練掌握和熟悉其護理特點,才能達到提高護理質量之目的。下面就神經外科護理特點淺析如下。
1、病情急變化快、病情觀察難度要求高的特點
神經外科的治療範圍主要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與創傷,目前已擴大到治療身體其它部分的疾病如高血壓腦出血、顱內動脈瘤、腦閉塞性血管病、脊髓疾患等。由於神經系統是控制和調節全身的各種功能,一旦受損,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常危及生命,護理中要求觀察病情及時、準確、細心、判斷迅速、連續性強及預見性。因而具有難度大和要求高的特點[2]。
2、急診入院來勢兇猛,搶救配合專科技術有別於一般的特點
外傷性顱腦損傷病人入院時,常常是神志不清,生命垂危並處於休克狀態,生命征不易測到,尤其是開放性顱腦損傷病人,全身血跡、污跡、更是難於觀察。搶救時必須是爭分奪秒,時間就是生命。要迅速建立人工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給予氧氣吸入、脫水藥物,防止腦疝發生。要培養護士具有嫻熟的搶救技術與有條不紊的工作程序,忙而不亂,準確無誤,迅速有效地搶救技術是配合搶救以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前提。
3、監護護理、要求護士責任心強技術全面的特點
重症ICU監護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對病人進行術前評價及糾正治療,術后監測和支持治療,以減少術后併發症,對及時觀察判斷病情,防止顱腦傷及疾病術後繼發性損害,提高搶救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病人處於昏迷或癱瘓狀態,要求護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及慎獨精神。監護護理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監護(昏迷指數測定、生命征測量、顱內壓監測),心血管功能監護,血液動力學的監護,由於監護護理的建立,使護理質量、工作效率和護理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做好全面的監護護理外不能忽視大量繁重的基礎護理工作。
4、基礎護理量大的特點
基礎護理中、病人體位的護理、意識的觀察、瞳孔的觀察、顱內壓的測定、專科疾病護理的難度和特殊性等,都決定了護理量大和繁重,特別是由於危重、昏迷、癱瘓、氣管切開、精神異常和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多,這“五多”的特點,使得基礎護理量大,是專科護理工作最突出的特點,每天大量的口腔護理、會陰沖洗、膀胱沖洗、**擦洗、床上洗頭、洗腳、翻身拍背、更換卧床病人床單、處理大小便、喂飯、打水等,要求護士具有吃苦耐勞、不怕臟、關心體貼病人及強烈的愛心,才能做好基礎護理工作。
5、氣管切開病人多、護理強度大的特點
中樞神經系統一旦受損,常導致呼吸功能衰竭,氣管切開是保證病人呼吸功能通暢,搶救生命的主要治療措施之一,由於此類病人多且常年不斷、護理量大、強度高、工作十分辛苦和技術要求高,尤其是呼吸機的使用,各種生理生化監測指標的掌握,要求護士要刻苦地學習專業知識。
6、探視陪伴多的特點
探視陪伴多也是神經外科突出的問題,因為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而編製護士有限,因而可允許日常探視和陪伴進入病房,但這樣有礙於病區的管理,尤其是給病房正規化管理帶來諸多不利因素。
7、死亡率、殘廢率高,易引發糾紛有高風險的特點
專科治療中本身難度大,預后差,病人家屬要求高,期望大,一旦面對親人死亡時,往往心理承受力不足而極易引發糾紛,如果護理中稍有不慎,比如平時語言藝術、解釋水平、操作技術是否得當、觀察病情是否及時、服務態度有無欠缺、搶救配合是否到位等,常常是一句話、一個操作均是引發糾紛的導火線,因而有高風險的特點。
8、專科治療新業務、新技術進展快的特點
隨着神經外科診療技術的不斷改進、顯微外科技術的引用,神經外科血管內治療,血管介入栓塞技術的開展,立體定向技術(X—刀、Y—刀、C—刀)和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技術、神經移植術的臨床應用等,都表明專科治療進展飛速發展。因此對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除了做好大量的基礎護理工作、常規護理外還必須加強接受專科繼續教育的學習,方能提高護理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