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安人理國
就在李世民決議放開手腳,不再顧慮重重,決心大幹一番的時候,遠在山東公幹的魏徵,在這個時候突然趕了回來。遂同魏徵一起回來的,還有一份《大治天下,以安人理國》的奏書。
魏徵的這份奏章,可謂是甚的李世民的心,只不過這安人理過,可是百年大計,事關一國之興旺。李世民對這件事情定奪與否,不得不多加審慎。
就在李世民一時之間難以拿出個方略的時候,房玄齡給李世民出了一個主意。
以房玄齡的大才,自然曉得安人理國的重要,只不過他身為朝廷的中書令,朝廷中千百雙的眼睛都在盯着他的一言一行。所謂高處不勝寒,房玄齡行事不得不謹小慎微,處處小心。所以,房玄齡並沒有明確表明自己是否支持魏徵的安人理國疏,而是建議李世民兼聽而慎取。
房玄齡沒有明確表明態度,封德彝又是抱病在家。李世民無奈之下只得採納房玄齡的建議,廣開言路,命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員,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方略。
且不說魏徵和封德彝兩方意見在朝堂上針鋒相對,難分高下的時候。遠離朝廷之外的東宮,李承乾身為朝廷儲君,這事關朝廷生死存亡的大事,自然是躲不過去,同樣也要上一份安人理國方略。
自從立下雄心壯志,想要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出遠超過貞觀盛事的盛事的李承乾,當然不會輕易的放過這難得的,對於國家今後的方針大略,可以暢所欲言的絕好機會。
不過,李承乾他自己也明白,哪怕是平白多了三十多年的人生閱歷,可是這三十年的光陰,最高也就僅僅做了一鎮之長,而且還是一個副的。以一個副鎮長的眼光,想要發表一片能夠服眾的治國言論,實在是讓李承乾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好在李承乾對於唐朝的歷史多多少少還能夠記得一些,其中就包括這貞觀之治是因何而來的。
所以,在李承乾上呈的那份方略,他首先是立足於表達出了他這位皇太子,對魏徵見解的認同和支持。然後再用現代的眼光和觀點,闡述一些在唐朝時期,還具有比較大爭議的話題。比如在恢復國力和民生一條,商人到底應該,或者說是能夠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雖說在唐朝,商人的地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普通平民相比,也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但在朝堂上重農抑商仍然是主流觀點。
“不事勞作、投機倒把、低買高賣、擾亂物價。”是當時那個時代,官員們對於商人普遍認同的評價。
在古代,諸多先賢如管子、賈誼、晁錯、董仲舒等都認為:“粟者,王之本事,人主之大務,有人之途,治國之道也。”,而孔子也曾給出過一個強國的標準:“足兵、足食、民信之。”可見農業在當時當政者心目中的地位。
有了重農思想之後,消除農商之間貧富的兩極化,政府抑制富者,救濟貧者的政治主張,便有了成長的土壤和空間,久而久之重農抑商也就成為歷朝歷代君王所信奉的金科玉律。
對於這種看法和主張,從商業高度發達的現代而來的李承乾,自然是不能夠認同。為了能夠更好的闡述自己的觀點,能夠以理服人,最終說服那些思想守舊的飽讀之士。李承乾着實是下了一番功夫,便查各種典籍文獻,期望從中能夠找到,先賢口中說過的,有利於自己提高商人地位的隻言片語。
所謂功夫不負苦心人,在那浩瀚如海的典籍從中,還真就讓李承乾找到了那麼一句。雖然這一句也沒有脫離重農的思想,可這並不重要,因為李承乾也同樣認為,農事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和強盛,所起到的堅實作用。
李承乾所找到的這句話是出自司馬遷之口,原文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以這句話為根基,從而引伸出商業活動在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富足百姓等所起到的作用,最終得出民富則國的結論來。並以此,認為朝廷應該盡量鼓勵商業活動,提升商人的社會地位,取消在穿衣、建房、乘車等方面對商人有歧視性的規定,恢復商人的政治權利,允許其本人及後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為官等等,寫了洋洋洒洒萬餘字來。
其實,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本身並沒有特別的期待李承乾會發表出什麼真知灼見來。對於自己的這個寶貝兒子,身為父親的李世民自認是還是比較了解的。
可是,當他親眼看到太子奏章后,完全被李承乾那,在一些極度保守的官員眼力,甚至可以說是有些離經叛道得言論,震驚的不知道該是高興還是該生氣了。
不過,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看,先拋開爭議很大的重視和鼓勵商業活動這個觀點之外,太子的奏章里雖然再沒有提出什麼能夠讓人感到眼前一亮,能夠行之有效的政治方針來。但李承乾對於魏徵觀點的認同,說明自己所立的這個太子,就眼下這個安人理國方略這件事上,和李世民的觀點完全保持了一致。
皇帝與儲君的政治主張能夠取得一致,對於安人理國這種可能要持續幾十年,甚至是幾代君王的百年大計來說,那是彌足重要和珍貴的。
至於說李承乾所提出來的重商的主張,因為文中引用不少先賢的觀點,所以在李世民看來也不能說是不對。再加上有唐以來,商人的社會地位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官員對於商人也不再像以前那般的敵視,李世民還是認為可以進行一些嘗試的。只不過這個嘗試並不是在現在。
因為隋朝的暴政,再加上連年的征戰,使得整個大唐可以說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儘快地恢復會農業生產,解決全國老百姓以及軍隊的吃飯問題,才是擺在李世民面前的頭等大事。
就這樣,在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朝議和討論,當全國的官員幾乎都開始加入這場辯論,各抒己見的時候,李世民最終作出決定。
決定採納魏徵的觀點,做出了天下可以大治的判斷,並以此為據,制定了撫民以靜的國策。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就從這個起點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