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喜歡對的人,身上會發光噢
看了這篇文章,寧皓在電話里和陳妍西開玩笑着:“他說的很對,我現在就是什麼都不做,在家裏養老就好。”陳妍西哈哈一笑:“是咯,提前進入退休生活。”
寧皓笑着又道:“不過,我突然又不想退休了,我會有第二部電影。你知道的,我準備拍攝一部校園電影。”
“真的?”陳妍西驚訝的問道,“你真的決定了?”
寧皓認真的點了點頭說道“是的,我決定了。”
坐在自己的書房電腦前,寧皓盯着電腦的屏幕,上面有着一個Word文檔,上面寫着一個個的文字,正是寧皓正在敲打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劇本。
校園電影目前為止,電影市場上還沒有出現過叫好叫座的電影,不過寧皓可是清楚的記得,之後將會迎來很多的校園電影,比如迷你宮的《小時代》系列,泰國的《初戀那件小事》,《暹羅之戀》,《天才搶手》以及口碑不怎樣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梔子花開》等等,絲毫不影響他們收下過億的票房。
這些電影很多也是利用了粉絲經濟,有圈錢的嫌疑,但是也從側面反應了,至少這個題材是有受眾的,只要能夠拍好了,就會爆發出無與倫比的熱潮,瞬時席捲全國的年輕學生,粉絲階層。
而現在正是互聯網起勢的年份,所以寧皓知道,現在正是自己拍攝校園電影的契機。
而且《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真的是一部讓人又愛又恨的電影,他的原作者是九把刀。
寫下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已經32歲了。女主角沈佳宜原型,也已經嫁做人婦六年。或許九把刀已經對沈佳宜本身沒了什麼波瀾。但是對於喜歡沈佳宜這件事情卻是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寧皓很喜歡這部電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一句話,從17歲開始說了15年,就算那句話是“我是豬”也能催眠到腦海里深信不疑。當這種催眠變成習慣,“沈佳宜”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信念──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有了理由,努力有了方向,人生有了意義。不管何時何地,那三個字像一句咒語,在心底念着就會渾身充滿力氣。就像高中時足球隊的男生,把喜歡的女生名字縮寫綉在球服後面,背在身上迎着風發足狂奔,好像從此可以所向披靡。
“喜歡對的人,身上會發光噢。”
誰都發過光的吧。哪怕現在變老了,發福了,神情麻木了,沒有夢想了,但一想到多年前發過光的自己,還是會傻傻地就露出會心微笑吧。
所以這部電影的意義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每一個觀眾穿過這個黑暗的電影院去找曾經的自己。
曾經上映的時候,哪怕故事已經爛熟,旁白仍像小說,高中畢業之後的部分拍得泄氣,很多人還是在最後十分鐘,眼淚像爆水管一樣飆出來,黑暗中響起了擤鼻涕的聲音。
寧皓喜歡拍青春片的人。他們都因為記性太好,又不甘心只用回憶抵抗餘生,於是為自己造了一架時光機,重演,定格,鐵證如山。每當青春的鄉愁又犯病時,拿出來看一次便是解藥。
而此刻,寧皓坐在電腦前,一想到還沒有拍到這樣的一部電影,又好像全身加滿了動力。
他認真的分析了下如果自己拍攝《那些年》,電影的難度上,拍攝的場景集中在高中校園,這是他很熟悉的地方,沒什麼問題。拍攝的過程中沒有複雜的鏡頭,沒有特技,也沒有特效,沒什麼問題。
在演員上面,本就是青春片,所以啟用新人本就是很自然,而且國內有着這麼大的演員群體,又有那麼多的科班學生,所以根本不缺年輕的,有演技的俊男美女。而且,寧皓準備通過這部電影再次將小鮮肉的概念提前推出!
所以,完全沒有技術上的問題,唯一讓寧皓擔心的就是這部電影本身是在2012才上映,而現在才2005年,如果推出市場會接受么?
寧皓托着下巴,皺眉思索了起來。
他自己是個年輕人,如果現在有一部出色的,引起熱潮的校園電影上映,他一定會去電影院看。
原因很簡單,因為青春是一生都無法治癒的傳染病,即便到了耄耄之年依舊如此。
難以忘卻的青春、無法割捨的校園愛戀、過剩的男性荷爾蒙、好好學習的清純女學生……
青春電影最大的特點便是,影片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熟悉的自己的影像,進而迸發出觀眾對青春的集體感懷。
而且《那些年》不同於那些動不動墮胎早戀的青春片,他着重於熱血兄弟、青春初戀,所指向的都是對青春的膜拜和讚美,那些青春朦朧的愛戀、感傷和困惑,單純而直接地點綴其中,沒有刀光相向的殘酷物語,有的是小清新里積極健康的心態,就像影片里的沈佳宜那樣單純向上。
當然,除了小清新,裏面也有柯景騰們時常脫口而出的“污言穢語”,**、四腳獸、六腳獸以及課堂打飛機、集體看*****等等明顯具有性色彩的名諱和場景充斥其中,在一向講求清新風格的青春片里,這些標準的重口味場景可謂兇猛異常。但是,恰恰是對重口味的自信且合理地運用,才使影片脫離了單純溫情催淚的清新。
小清新與重口味完美結合在一起,你很難將兩者嚴格區分開來,觀眾既為小清新所感動,也為重口味會心一笑,兩者的結合,共同導向溫暖的記憶,引發觀眾的青春感懷。
電影的高潮是婚禮段落,給那些年的青春畫上最完美的驚嘆號,也使影片抵達情感高峰。柯景騰和沈佳宜沒有像俗套的偶像劇般走到一起,他也沒有以伸腳絆新郎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愛。
.....
寧皓會因為這部電影懷念自己的學生時代,懷念自己的青澀感情,所以他會去看,而像一個高中生,他也會去看,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這般精彩的故事,他渴望自己置身電影之中,渴望自己像男女主角那般,另外,自己的同學朋友都去看了,他不去看不是顯得很落伍?
這也是《那些年》能夠創下神奇票房的原因。它讓無數人看到了自己。
而2012年的《那些年》,無論故事內容還是拍攝方式,在2005年都是合適的。
當年《那些年》在台灣上映,最終創造了恐怖的4.1億新台幣票房,而在之後香港上映創下了4千萬6百萬港幣。《那些年》可謂是屢創奇觀,電影院大排長龍,之後去東京影展,拿了金馬獎四項提名,無論是台北,香港,還是東京,在最後放映的十分鐘,場內總會想起掌聲!
所以寧皓很期待,若是直接把《那些年》放到內地電影院線放映,這部電影還會成功么?寧皓不太敢確定,但是成功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