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第213章

太原會戰

背景

1937年夏末,在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指揮下的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后稱蒙疆兵團)在多倫設立指揮部,以四個旅團附有偽蒙軍九個騎兵師由察哈爾(分內蒙古東南部)沿平綏路進犯蒙疆。平漢路之日本侵略軍第五師團在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指揮下,由懷來經蔚縣、淶源向保定策應作戰。

過程

中國方面,國民政府第二戰區以各一部在蔚縣、平型關間及天鎮、陽高進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結,準備在聚樂堡與日本侵略軍決戰。日軍自9月5日向西進攻至24日,僅二十天,便佔領了天鎮、陽高、大同、集寧各城市和大片地區。天鎮作戰失利,追查責任,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伏法。

1937年9月13日,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未經戰鬥佔領大同后,國民政府第二戰區接着組織平型關戰役,其主力撤至恆山內長城一帶防守,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防守茹越口,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撤至雁門關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七十三師及第十五軍退守平型關、團城口既設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五師進出平型關外,遮斷日軍後方供應連絡線。

日軍蒙疆兵團之一部於9月21日陷商都、豐鎮,續向集寧進攻,其主力攻陷應縣、山陰、左雲、右玉、平魯、涼城等地,再向內長城線進攻,以策應第五師團作戰。28日突破茹越口,中國守軍第二零三旅旅長梁鑒堂殉國。日軍進陷繁峙,威脅平型關守軍後方,第二戰區各部遂於30日夜撤向五台山、代縣之線,平型關戰役結束。

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請求,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蔣介石嫡系部隊第十四軍、第九軍、第八十五師、獨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莊趕來太原以北增援。10月10日衛部集中於忻口附近,會合原第二戰區各部,區分為三個兵團。劉茂恩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第九十四師為右翼兵團。以王靖國為總指揮、郝夢齡為前敵總指揮、陳長捷為前敵副總指揮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為中央兵團。李默庵所指揮的第十四軍所屬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八十五師及晉綏軍第六十八師、第七十一師為左翼兵團,歸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統一指揮。於10月12日在忻口以北龍王堂、界河鋪、大白水、南峪之線佔領陣地,進行忻口戰役。

日軍主力於10月8日後相繼攻陷崞縣、原平,13日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堅守陣地,進行反擊,激戰至14日,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負傷,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及繼任李繼程接連陣亡,至16日,前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官兵傷亡極重,戰勢呈膠着狀態。

太原會戰

10月上旬,日軍第二、第二軍主力向正定鉗擊,形勢嚴重。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於娘子關佔領既沒陣地,歸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統一指揮。

日軍陷石家莊后,長驅南進。僅以其第二十師團之一部向娘子關進攻,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11日後進攻井陘、砭驢嶺,中國守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迎擊。14日突進葦澤關、舊關,被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消滅甚多,困守數據點,賴空投補給。惜中國軍隊火力不足,未能將其全殲,圍攻至22日,日軍仍負隅頑抗。

10月21日,日軍被迫抽調第二十師團全部及第一零九師團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師團對娘子關再興攻擊,第一零九師團由橫口車站向測魚鎮、南漳城前進。中國軍隊第三軍及增援之第四十一軍調集未畢,迎擊失利。娘子關側背暴露,退守平定。第二十師團於26日陷娘子關,30日進平定,第一零九師團進至昔陽,平定、陽泉相繼失守,日軍進逼太原。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傅作義守衛太原。忻口各部隊為免於被圍,於11月2日夜開始撤退,轉移太原北郊,終以東山失陷,乃渡汾河西撤。娘子關方面撤下部隊到達太原,日軍已對太原形成包圍,只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11月6日,日軍第五師團和蒙疆兵團向太原陣地進攻,8日由北城突入,守軍向西山突圍,太原陷落。日軍9日陷交城,接連陷祁縣、平遙后停止。中國軍隊退守子洪鎮、韓侯鎮、兌九峪。太原會戰結束。

參加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於會戰結束后,其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等部轉進於晉東南高平、陽城等地;其第十四軍、第十四軍團等部轉進於翼城、沁水一帶。晉綏軍各部轉進於晉西山嶽地帶,與日軍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戰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這是一場由國共兩黨軍隊在站上協同作戰的戰役。

歷史意義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北平-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山西省會太原,雖然最後會戰以失利告終,但太原會戰是八年抗戰中,華北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會戰。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

背景

1937年12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侵佔南京后,第13師北渡長江,進至安徽池河東岸的藕塘、明光一線;侵略華北的日軍第2集團軍從山東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佔領濟南后,進至濟寧、蒙陰、青島一線。日本大本營為打通津浦鐵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先後調集8個師另3個旅、2個支隊(相當於旅)約24萬人,分別由華中派遣軍(1938年2月18日由華中方面軍改編)司令官畑俊六和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佔華東戰略要地徐州,然後沿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西取鄭州,再沿平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64個師另3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

戰鬥過程

徐州以南地區作戰1938年1月26日,日軍第13師向安徽鳳陽、蚌埠進攻。守軍第11集團軍第31軍在池河西岸地區逐次抵抗后,向定遠、鳳陽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軍先後攻佔臨淮關、蚌埠。9~10日,日軍第13師主力分別在蚌埠、臨淮關強渡淮河,向北岸發起進攻。第51軍與日軍展開激戰,傷亡甚重,12日向澥河、澮河方向撤退。第五戰區以第59軍軍長張自忠率部馳援,進至固鎮地區,協同第51軍在淮河北岸地區頑強抗擊日軍。同時,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團軍第48軍固守爐橋地區,第7軍協同第31軍迂迴攻擊定遠日軍側后,迫日軍第13師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復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雙方隔河對峙。

徐州以北地區作戰2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開始分路南犯。東路第5師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南下,連陷沂水、莒縣、日照,直撲臨沂。第3軍團第40軍等部節節抵抗。第59軍奉命馳援,3月12日到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協同第40軍實施反擊,激戰5晝夜,重創日軍,迫其向莒縣撤退。西路日軍第10師長瀨支隊(相當於旅)從濟寧地區西渡運河,向嘉祥進攻,遭第3集團軍頑強抵抗,進攻受挫;瀨谷支隊(相當於旅)沿津浦鐵路南進,3月14日由鄒縣(今鄒城)以南的兩下店進攻滕縣(今滕州)。守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章殉國,滕縣失守。

台兒庄地區作戰3月20日,日軍第10師瀨谷支隊南進連陷臨城(今薛城)、棗莊、韓庄后,不顧第5師和第10師長瀨支隊在其兩側進攻受阻,孤軍深入,向台兒庄突進,企圖一舉攻佔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庄,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3月23日,日軍由棗莊南下,在台兒庄北側的康莊、泥溝地區與守軍警戒部隊接戰。24日起,日軍反覆向台兒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內。守軍第2集團軍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第五戰區以第20軍團主力向台兒庄機動,拊敵側背,與第2集團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並令第3集團軍進至臨城、棗莊以北,斷敵後路。日軍為解台兒庄正面之危,速以第5師坂本支隊(相當於團)從臨沂馳援,進至蘭陵北面的秋湖地區,即被第20軍團第52軍卷擊包圍。4月3日,第五戰區發起全線反攻,激戰四天,殲滅日軍瀨谷支隊大部、坂本支隊一部共萬餘人。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莊撤退。

徐州附近地區作戰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於徐州附近,準備再次聚殲日軍。日軍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對方,主力向西迂迴,企圖從側后包圍徐州,殲滅第五戰區主力。1938年4月18日,日軍第10、第5師分別從山東嶧城(今屬棗莊)和臨沂西北的義堂地區南進,對守軍第2集團軍和第20、第3軍團及第27軍團第59軍實施牽制性進攻。守軍頑強抗擊,至月底,將日軍阻止在韓庄、邳縣(今邳州)和郯城一線。5月5日,日軍開始從南北兩個方面向徐州西側迂迴包圍。在南面,第9、第13師從蚌埠地區分別沿北淝河、渦河西岸北進,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屬河南)后,向江蘇蕭縣、碭山(今均屬安徽)進攻;第3師由蚌埠進入大營集地區,向宿縣(今宿州)進攻。在北面,第16師由山東濟寧渡運河,至14日,連陷鄆城、單縣、金鄉、魚台後,向江蘇豐縣、碭山推進;第14師從河南濮陽南渡黃河,陷山東菏澤、曹縣后,直插河南蘭封(今蘭考);同時,第10師將韓庄、台兒庄地區的作戰交由第114師接替后,在夏鎮附近渡過微山湖,向沛縣(屬江蘇)進攻。由於日軍已形成對徐州的四面合圍態勢,5月15日,中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19日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6月6日佔領開封。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9日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會戰結束。

戰果

此役,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在台兒庄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採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儘管如此,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烽火之烈焰兵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烽火之烈焰兵鋒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3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