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零章:太子監國
李承光成年了,馬上就要十九歲了,已經從當初那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嬰兒,成長為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的大男子漢了。
在雍州牧這個位置上幹了四年的時間,李承光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再往後的一年裏,李承光便回到了朝廷,開始幫助李元吉處理政務。
以李元吉當下的這個年齡,處理政務自然是不在話下的。
雖然年紀逐漸的增長,體力也與以前不可相比,但這些年來李元吉卻一直沒有拉下鍛煉身體這件事情。
四十歲出頭,這個年紀對於後世來說,正值壯年,對於現在來說,也並不算太大,當然,放在古代這個人均壽命並不長的時候,這個年齡其實也不小了。
太子在逐漸的適應,老臣也在逐漸的退去。
去年的時候,第三屆任期如期到來,一直被李元吉重用了十多年的房玄齡,也退了下去。
馬周接替了房玄齡留下的中書令,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那個,張行成則改任尚書左僕射,成為了僅次於馬周的那個,大臣們的變動還有很多。
而第一屆十五個內閣成員,如今還在的,僅僅只有五人,老的老,去的去,早已不是當初熟悉的那副模樣。
時光冉冉,歷史的車輪正在一步步的前進着,這些年來,歲月又曾饒了誰?
就連李元吉的額頭上,也都出現了一絲皺紋。
神元十七年,正旦朝會,看着那熟悉又陌生的大殿,大臣們。
已經步入五旬的宋忠,在朝會結束之前,拿出了那份早已準備好的聖旨。
李元吉無恥的剽竊了後世的一些東西,比如說現在的聖旨,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並不叫聖旨,歷史上的唐朝,聖旨的格式是門下二字開頭的。
李元吉覺得這樣不夠突出皇族的威嚴,皇族已經放棄了太多本該屬於他們的權力,現在只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確保皇族的地位。
當然,沒有人逼迫他,這一切都是李元吉自願作出的。
來自於後世的李元吉很清楚,自己不去做出改變,歷史就會淘汰自己,淘汰掉大唐,與其讓後代子孫去頭疼這個問題,倒不如讓自己這個老祖宗一口氣給解決掉好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下之本……”噼里啪啦的,宋忠接連不斷的念着聖旨上的文字,上面寫了很多,講了大唐這些年來的發展歷程,講了太子李承光的成長曆程,全篇聖旨大約千字左右,饒是念,宋忠也念了很久,甚至險些出現體力不支,好在聖旨終於念完了,只剩下最後一句話:“朕命太子監國……”
‘嗡……’
殿中的氣氛瞬間爆發了起來,李元吉卻沒有在意,而是朝着宋忠去了個眼神,宋忠會意,直接讓側面早已準備好的禁衛搬着一張椅子走了上來,就擺放在李元吉龍椅的左側前方,位置與龍椅呈四十五度角,剛好可以讓大部分大臣看到這裏。
太子監國,對於太子來說,這是登上皇位的最後一步。
沒有經歷過監國的太子,永遠不會知道當一個皇帝有多難,儘管李承光先前表現的很好,但是現在,大臣們依舊不敢完全放心。
不過對於李元吉的命令,大臣們也不敢忤逆,監國而已,畢竟皇帝還在,又不是什麼都不管了,出不了什麼大簍子。
至於龍椅,除了皇帝以外,就算是太子,就算是擁有了臨時皇帝權力的李承光,在登基之前,也沒有資格去坐上去。
哪怕以後的朝會李元吉不露面,哪怕以後的朝會都將由李承光來負責,他的位置,也只能是現在李元吉為他安排的那裏,那個龍椅即便是空着,他也不能去動心思。
太子監國,李元吉當然不會完全的把心放進肚子裏,畢竟這不是小事,畢竟太子還太年輕。
其實早在之前擬定這條命令的時候,李元吉就與大臣們通過氣了,太子監國這條命令要擁護,但如果太子做出的決定無法讓他們信服,他們可以拿着奏摺來找自己。
李元吉已經決定了從台前撤退到幕後,將這個舞台讓給李承光,在他羽翼未豐的時候,自己心甘情願的去為他保駕護航。
沒有人知道李元吉為什麼要這麼做,也沒有人知道太子監國的期限到底是多久?
按照正常的情況,只有皇帝出巡的時候,才會讓太子監國,這個期限也就是皇帝離開,到皇帝歸來這段時間。
而另一個情況則是皇帝病重,無法批閱政務的時候,才會任命太子監國,直到皇帝駕崩,然後太子登基,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帝,繼續行駛這些權利。
第三種則是李元吉現在操作的這一種,皇帝為了測試一下太子的能力而任命的太子監國,不過這個案例出現的並不多,很多皇帝都是通過私下裏將奏摺交給太子去處理,然後去觀察太子的能力。
而這種私下裏的觀察,李元吉已經觀察了十多年了,他覺得已經沒有必要了,於是就有了這一幕。
神元十七年,李承光以太子的身份,第一次完整的登上了大唐的舞台,開始在群臣的輔佐下處理政務。
好在早前很多年的時候,李元吉就提出,並且建立了內閣制度,很多事情內閣大臣都會處理掉,現在的皇帝需要親自去處理的政務,其實並不多,這也讓李承光可以更加從容的去處理這些政務。
開始的時候有些緊張,因為是第一次,因為李元吉已經鑽進了後宮,整日裏陪着皇后,陪着其他的嬪妃,徹底不問朝政,如果李承光不去後宮,甚至都見不到李元吉一面。
而李承光也很好的繼承了孝道,每天早晚,必去後宮兩次請安。
這一年,李承光沒有任何的個人作為,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之前李元吉做好的規劃在走的,李承光成為了李元吉的堅實擁護着,一絲不苟的去完成着先前制定的計劃。
而這一年,李承光也從生疏,到逐漸慢慢的適應了這種生活,處理政務時的謹慎,也慢慢的變成了遊刃有餘,能夠難倒他的問題,也並不多了。
到了下半年的時候,李承光開始將自己的思路也給添加了進去,不過這是明年的計劃,在不改動當前五年計劃的同時,增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元素。
當然,監國雖說擁有了皇帝的權力,但卻並非皇帝,這種國策性質的事情,李承光還是會去問一問李元吉的。
但李元吉卻搖了搖頭,甚至沒有打開那份計劃,重新將皮球推給了李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