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12章 集束手榴彈
馬克IV型坦克!
在前面幾輛輪式裝甲車被擊毀之後,後面的坦克,並沒有害怕,而是繼續轟隆隆地開動了過來!在開動之中,六磅炮,同時在向著這邊開火!
坦克!
剛剛的穿甲燃燒彈,可以撕開裝甲車的鋼板,但是,卻對馬克IV型坦克無能為力!
這種穿甲燃燒彈,在100米的距離上,穿甲能力也不過10毫米!
而現在地面開動過來的坦克,正面的裝甲厚度,超過了60毫米!(來自百度資料,如果有更具體的資料,請各位大大在書評區內更正!總感覺到這個厚度有些太逆天了,二戰初期的坦克,很多都沒這麼厚啊。現在,請先按照60毫米看吧。)
凡爾賽條約之後,德國陸軍是不能擁有坦克這種劃時代發明的武器的,但是,這只是說德國正規軍。
而這種一戰中的最古老的坦克,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在一戰中,德國繳獲的這些坦克,最後就扔給了自由兵團。
反正自由兵團也是民間組織,而同時,這些坦克的加入,讓他們處理起來國內的暴動,更加得心應手!
別的不說,單單是履帶滾滾過來的這種氣勢,就能夠嚇倒很多人!
在上次的卡普政變中,自由兵團的坦克,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次,他們又來了!
這種一戰中古老的菱形履帶的坦克,現在正在向著這邊開動過來,上面的骷髏標誌越來越大,讓人有一種恐懼的感覺。
裝甲車和坦克,畢竟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堅持住,快,手榴彈!”希瑞克大聲地喊道。
剛剛的穿甲燃燒彈,已經用完了,畢竟,那東西太寶貴了,在和平時期,是不可能大規模地下發的。
不過,即使這種穿甲燃燒彈依舊有,也根本就無法繼續使用,打汽車可以,打坦克,還不夠!
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把反坦克槍就好了!希瑞克在心裏想到。
作為研究二戰歷史的“專家”,希瑞克對二戰初期使用的反坦克槍,也是相當有研究的,其中,他最喜歡的,就是Lahti39反坦克槍!
槍管粗大,20毫米的口徑!這種口徑,幾乎就是槍和炮的分界線了,所以,也有人把這種東西叫做單兵大炮!
20毫米子彈的后坐力,是相當驚人的,相應的,槍管的設計,也是讓人驚駭。
槍口前端加裝制退器,兩側各有5個排氣孔。槍管前半部設有散熱套筒,密密麻麻的,上部有把手。
組合型雙腳架頂端兩側各有一個小型減震器,下面的尖角駐鋤適用於硬實地,這一切,都是為了可以減輕槍管的后坐力和射擊時候的震動的。
即使採取了種種措施,槍的后坐力依舊無比的大,所以,這種槍的後面的槍托,是向下的半弧形,底部安裝橡膠軟墊減輕后坐力。
它整體,都體現得無比霸氣,這種槍,就是專門為了戰場而生的!
如果現在有一把這種武器,足以幹掉馬克坦克!
但是,現在,他們只有用手榴彈,捆成一捆,塞到履帶的下面引爆,才能夠炸毀那輛坦克!
同時,這也意味着犧牲,只有最勇敢的戰士,才敢那麼做!
步兵對坦克,始終都是弱勢的一方!舍爾納被剛剛希瑞克的戰果鼓舞了,第19步兵營,要與自由兵團決戰!
自由兵團,臭名昭著!前幾年在柏林,他們就以屠殺人民而臭名遠揚!
手榴彈!五六枚手榴彈,被快速地捆到了一起,一名步兵營的戰士,將這捆手榴彈夾在了腋下,然後,沖了過去!
“笨蛋,匍匐前進!”看得希瑞克在後面大罵。
“砰砰砰。”冰冷的槍聲響起,這名戰士,倒下了!
剛剛衝出去,就倒下了!
“我來!”第二名戰士,跟着躍了出去,他來到了倒下的戰士的身邊,拿起了手榴彈,然後,慢慢地向前匍匐。
對面的機槍子彈,再次射來!
又犧牲了一名!
“這樣不是辦法,我們必須要想別的手段!”舍爾納大聲地喊道,一扭頭,卻看到希瑞克不見了!
希瑞克,夾着另一捆手榴彈,已經出發了!
他沒有走最近的直線,而是順着旁邊的街角,在慢慢地前進,沿途的一切,信箱,垃圾桶,柱子,都是他的掩體!
希瑞克,在慢慢地靠近,靠近!
馬克IV型坦克內部,噪音巨大無比!這種坦克,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坦克兵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後面的人,想要聽到前面的人說話,是不可能的,用扳手敲擊,然後打手勢,才是這裏面的坦克手們的交流方式!
同時,他們看起來很威猛,機槍子彈可以四處掃射,兩邊的炮更是兇猛,但是,坦克的視野里,是有相當大的盲區的!
哪怕是後世,坦克在城市作戰的時候,也需要有步兵的配合,離開了步兵,他們很容易就被扛着火箭筒的敵人幹掉!
而在這一瞬間,裏面的坦克手,突然都停下來了,彷彿有第六感覺一樣,他們似乎意識到了一個可怕的情況。
“轟!”巨大的爆炸聲,在馬克IV型坦克的車體下面響起!
希瑞克成功地靠近了馬克坦克,同時將集束手榴彈放到了下面!
爆炸聲中,坦克底部被炸開,這也是坦克最脆弱的部位!
而跟着,更大的爆炸聲傳來!
“轟!”這個爆炸,幾乎是地動山搖,坦克內部的彈藥殉爆了!
爆炸聲中,馬克IV型坦克冒出了滾滾的濃煙,下面的半截,幾乎都成為了碎片!可以從正面看到那個可怕的大洞!
這輛最可怕的怪獸,被擊毀了!
裏面的成員,無一倖存!就在爆炸發生的當時,裏面就全部成了破碎的血肉,沒有一個完整的軀體!
“勝利,是屬於我們的!”希瑞克大聲喊道:“前來鎮壓我們的自由兵團,一定會被我們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