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10章 馬克IV型坦克
登高一呼,響者雲集!
現在,已經是11月的11日!經過希特拉的演講,聚集在一起,準備向著柏林進軍的遊行隊伍,已經發展到了三萬人!
這是一支足以改變德國歷史的隊伍!終於,在這個後世稱為光棍節的早上,希特拉和魯登道夫帶隊,一起向著柏林進發!
從慕尼黑到柏林,有近六百公里的距離!這段距離,如果靠兩條腿走路的話,得用半個月的時間!對希特拉來說,恨不得立刻就衝到柏林去,把魏瑪政府那群混蛋給弄走。
但是,急不得。
他沒有足夠的交通工具,不論是汽車,還是火車,都無法把這三萬人一次性地運到柏林去!而分批次的話,那會有很大的危險性。
所以,現在只能如此,而且,這樣反而更好,一路上,希特拉可以繼續演講,可以讓更多的人加入他的隊伍,擴大他的影響力!
現在,工人黨在全國的聲譽依舊不夠強,甚至很多人都不了解工人黨,這次向柏林進發!
一路上,希特拉通過不斷地忽悠,宣傳工人黨的種種好處,足以讓工人黨的影響擴大的全國!讓更多的人支持他!
一路,會如同滾雪球一般地擴大,等到了柏林,他的隊伍,說不定會擴大到一百萬!
隊伍的正前方,“卐”字旗高高飄揚。
接着,就是反戈過來的防衛軍作為先導,希特拉和魯登道夫,走在防衛軍的後面。
再後面,就是大批的衝鋒隊員們和慕尼黑的市民,這些年輕的小夥子們,興緻高昂。
希瑞克走在希特拉的旁邊,上次的戰鬥結束后,希瑞克在希特拉的心裏,更加重要了,他幾乎算是取代戈林,成為希特拉的心腹了。
戈林沒有跟着來,中了兩顆子彈的戈林,現在應該還在慕尼黑的醫院裏發出一陣陣的慘叫呢。
上次,如果不是希瑞克急中生智,把洛索夫推出來,用他來威脅防衛軍的話,政變在當時就失敗了!這次政變能夠成功,希瑞克是最大的功臣!
想到這裏,希特拉不由得再次看了希瑞克一眼,如果自己能上位的話,一定要大力提拔希瑞克!
不過,當希特拉的眼睛望過去的似乎,卻看到了希瑞克眉宇間的憂愁。
“希瑞克,怎麼了?”希特拉向希瑞克問道。
“魁首,你說,魏瑪政府會看着我們這群人,浩浩蕩蕩地去柏林嗎?”希瑞克說道。
這幾天以來,希特拉的腦子裏,一直都在處於極度的亢奮之中,他沒有想更多的事情,他只在想着如何發動更多的人民。
但是現在,希瑞克卻在擔心。因為,希瑞克熟知歷史!
歷史上的啤酒館政變是失敗的,在慕尼黑當地駐軍的鎮壓下就失敗了!
現在,歷史已經被改寫,那麼,這次進軍,又會遇到什麼情況?
希瑞克一直在想這些問題,於是,他終於得到了這個結論:魏瑪政府,一定會派遣軍隊來阻擋他們,對這點,政府的決心是很大的!
“我們的起義,一定會成功!”希特拉拍着希瑞克的肩膀,說道:“為了偉大的德意志的復興,我們別無選擇!”
“看,那是什麼?”就在這時,已經有人發出驚呼。
兩側有着直通頂部的履帶,形成一個類似平行四邊形的結構,中間則都是鋼板打造的車體,上面裸露着無數的鉚釘,前面凸起的盒子上,有一門機槍,而兩側,還有兩門六磅炮!
車體的前端,塗著一個骷髏的圖案!
馬克IV型坦克!
當初,英國人為了在一戰中打贏可怕的戰壕戰,研製了專門用來突破防線的可怕的鋼鐵怪獸,就是坦克!
當時的馬克I型坦克,只要開上去,就能夠嚇跑敵人!
在戰場上使用之後,英國人也在不斷地修改,馬克II和III型改進幅度很小,並且沒量產。
一直改進成為了IV型,它調整了引擎的位置,改進了懸挂從而減少了拋錨的幾率。
它更換成了更加快速可靠的履帶速差轉彎,取消了尾輪,對地形的適應性也有所增強。
同時它裝備了可靠性更好的劉易斯機槍,駕駛室前方也增加了一挺機槍,是更為稱職的步兵殺手。
馬克IV型坦克是英國第一種大規模裝備的坦克,建造了1,220台,而I型只造了150台。
在戰爭中,一些坦克也因為機械故障拋錨,最後被德國獲得,戰爭結束之後,這些已經老舊的坦克,德國防衛軍是不屑一顧的,結果,白白便宜了自由軍團,都給他們了!
如果繼續用來衝鋒陷陣,幾毫米厚的薄裝甲,實在是太差勁了,但是,如果用來驅逐遊行的人群,那簡直就是太輕鬆了!
普通人,只要看到這種坦克轟隆隆地上來,就會有發自內心的恐懼!連在戰場上見過血的老兵都害怕,更不用說普通的暴徒了!
那黑色的骷髏圖案,代表着這支部隊的身份,不是德國防衛軍,而是自由兵團!
果然,當望到了遠處的坦克開動過來的時候,這邊就出現了本能的恐懼!
到來的,還不止一輛!
這輛坦克,是最引人注意的,在這輛坦克的前面,有幾輛開道的輪式裝甲車,而在後面,就是普通的卡車,上面坐滿了武裝人員!
“快,快散開,尋找掩體,準備戰鬥!”舍爾納大聲喊道,他同樣被希特拉鼓動,現在已經是堅強的戰士!
他知道,自己必須要頂在前面,如果他的防衛軍都擋不住的話,那整個遊行的隊伍,就會瞬間垮塌掉!
怎麼對抗前面的坦克和裝甲車?
“舍爾納,舍爾納,咱們的人,是否帶着特種子彈?”希瑞克向著舍爾納問道。
現在,能否幹掉對方,就看部隊裏攜帶的子彈是否齊全了!希瑞克作為舍爾納的上級,當然知道部隊裏面的彈藥配發。
“狙擊手裏有”舍爾納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