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出生於西魏時代,生於581年,而卒於682年,是個百歲老人。(孫思邈的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不過反正年齡不小。但第四種說法地較多,他自己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他在一百多歲時寫的,也就說明他應該不是101歲)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

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稱為“聖童”。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見到他5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嘆,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后,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後怎麼也應該在627年後召見的孫思邈。按傳說孫思邈出生於541年的話,此時的他應該已經80多歲高齡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這時高宗怎麼可能邀請一百多歲高齡的孫思邈做諫議大夫?所以說傳說生於541年死於682年是不成立的。據推算應該是生於570年左右,死於740年左右。

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癒疑難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他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麼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志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徵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

唐代名醫孫思邈被尊為藥王,他卻不用動物入葯。他說: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葯者,良由此也。”(《備急千金要方》)

孫思邈一生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1卷、《會三教論》1卷、《福祿論》3卷、《攝生真錄》1卷、《龜經》2卷等。

【理念與貢獻】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后,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着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藥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着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曆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后,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藥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后,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云:“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在藥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藥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藥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藥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着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獃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后,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遊覽、憑弔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史載其著作計三十餘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着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着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在他的《丹經》一書中,第一次把火藥的配方記錄下來。

藥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複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鬚髮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后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複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后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複。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複。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太白山處士孫思邈撰

夫養生繕性,其方存於卷者甚眾。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於澄神內觀,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尋設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從心,術即不驗。誠由前之誤交切而難遣,攝衛之道賒遠而易違,是以混然同域,絕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論之未備,所以將來志士覽而懼焉。今所撰錄,並在要典。事雖隱秘,皆易知易為,以補斯闕。其學者不違情慾之性,而俯仰可從;不棄耳目之玩,而顧紋可法。旨約而用廣,業少而功多。余研核方書,蓋亦久矣。搜求秘道,略無遺餘。自非至妙至神,不入茲錄;誠信誠效,始冠於篇。取其弘益,以貽後代。苟非其道,慎勿虛傳;傳非其人,殃及三世。凡着五章為一卷,與我同志者寶而行之云爾。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處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濟者,天下無之。故養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與論養生之道也,故以自慎為首焉。夫聖人安不忘危,恆以憂畏為本。營無所畏忌,則庶事隳壞。

《經》曰:人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憂畏,朋友遠之;治家者,不以憂畏,奴僕侮之;治國者,不以憂畏,鄰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憂畏,道德去之。故憂畏者,生死之門,禮教之主,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無憂畏,則身名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廣;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着;臣無憂畏,則勛庸不建;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治,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盪而意昏,應生者死,應死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其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勍敵,妻妾為寇讎。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已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得害,陸行虎兕不能傷,處世謗讟不能加。善知此者,萬事畢矣。

夫萬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之患。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於一日,為益既廣,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氣勢相伐,觸其禁忌,更成沉毒。緩者積年而成病,急者災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膩餅臛之屬。此與酒漿果瓜相妨。或當時不覺即病,入秋節變生多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欲知自慎者,當去之於微也。夫養性者,當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

唯無多無少,幾乎道也。故處士少疾,遊子多患,繁簡之殊也。是故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驗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夫常人不可無欲,又復不可無事,但約私心,約狂念,靖躬損思,則漸漸自息耳。

封君達云: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恆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施瀉,秋冬閉藏。又魚膾生肉,諸腥冷之物,此多損人,速宜斷之,彌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謀欺詐惡事,此大辱神損壽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甘味脯臘,醉飽饜飫,以致疝結之病;美色妖麗,以致虛損之禍;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游觀,弋獵原野,以致發狂之迷;謀得戰勝,取亂兼弱,以致驕逸之敗。斯蓋聖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養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聽、久視,不強食,不強飲,亦不可憂思愁哀。飢乃食,渴乃飲。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約五里,無病損。日夕有所營為,不住為佳,不可至疲極,不得大安無所為也。故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不息也。

想爾曰(想爾蓋仙人名):勿與人爭曲直,當減人算壽。若身不寧,反舌塞喉,嗽漏,咽液無數,須臾即愈。道人疾,閉目內視,使心生火,以火燒身,燒身令盡,存之,使精神如彷彿,疾即愈。若有痛處,皆存其火燒之,秘驗。

仙經禁忌

凡甲寅日,是屍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不得與夫妻同席、言語、面會,必當清凈,沐浴不寢,警備也。

凡服藥物,不欲食蒜、石榴、豬肝、犬肉。凡服藥,勿向北方,大忌。凡亥子日,不可唾,減損年壽。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卻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見屍。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與女人同處。

仙道忌十敗

一勿好淫,二勿為陰賊兇惡,三勿酒醉,四勿穢慢不凈,五勿食父母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殺一切昆蟲眾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視三光。

仙道十戒

勿以八節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鱗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臟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殺伐樹木,勿以五月五日見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席,勿以八節日雜處。

學仙雜忌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饗其饌。

右已上忌法,天人大戒。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競;或胎神所憎,三宮受惡之時也。若能奉修則為仙材,不奉修失禁,則為傷敗。

夫陰丹內御房中之術,七九朝精吐納之要,六一回丹雄雌之法,雖獲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雖均至化,而太上不以為高。未弘至道,豈睹玄闥?勿親經孕婦女,時醑華池,酣鬯自樂,全真獨卧。古之養生,尤須適意,不知秘術,詎可怡乎?勿抱嬰兒,仙家大忌。

夫建志內學,養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靈氣。如學道者,每事須令密。泄一言一事,輒減一算。一算,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閉目內視。學道者,常當別處一室,勿與人雜居,着凈衣燒香。

凡書符當北向,勿雜用筆硯。

凡耳中忽聞啼呼及雷聲、鼓鳴,若鼻中聞臭氣血腥者,並凶兆也。即燒香、沐浴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護。行陰德,為人所不能為,行人所不能行,則自安矣。

夫喜怒損志,哀樂害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人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習真者,都無情慾之惑,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於胸中,則真感不應,靈女上尊不降。陰氣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常恨此,賴改之速耳。所以真道不可以對求,要言不可以偶聽慎之哉!

導引

常以兩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澤,斑皺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氣正坐,先叉手掩項,目向南視,上使項與手爭,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脈流通,風氣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動身體,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內着厚帛,拭項中四面及耳後周匝,熱,溫溫如也。順發摩頂良久,摩兩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氣不幹。都畢,咽液三十過,導內液咽之。又欲數按耳左右,令無數,令耳不聾,鼻不塞。

常以生氣時咽液二七過,按體所痛處。每坐常閉目內視,存見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兩眥兩眥,目睛明也,閉氣為之,氣通乃止。周而復始行之,周視萬里。

常以手按兩眉后**中此處,目之通氣者也,三九過。又以手心及指摩兩目及顙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過,皆無數時節也。畢,以手逆乘額上三九過,從眉中始,乃上行入?際中。常行之,勿語其狀,久而上仙。修之時,皆勿犯華蓋華蓋,眉也。

行氣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氣,服餌。凡此三事,亦階淺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術,列敘百數;服餌之方,略有千種,皆以勤勞不強為務。故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獸,可以止瘡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復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夫善用氣者,噓水,水為逆流;噓火,火為滅炎;噓虎豹,虎豹為之伏匿;噓瘡血,瘡血則止。聞有毒蟲所中,雖不見其人,便遙為噓咒我手,男左女右,彼雖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九當作九之氣,亦登時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靜,所以修道難成。

凡行氣之道,其法當在密室閉戶,安*=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閉氣,自止於胸隔,以鴻毛着鼻上,毛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當以漸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魚肉及喜怒憂恚而引氣者,非止無益,更增氣病,上氣放逆也。不能閉之,即稍學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氣,更噏之。能十二息氣,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氣,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後生氣時閉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以手下籌,能至於千,即去仙不遠矣。

凡吐氣,令人多出少,入恆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霧、惡風、猛寒,勿行氣,但閉之,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煩,但不思念一切,則心常不勞。又復導引、行氣、胎息,真爾可得千歲。更服金丹大葯,可以畢天不朽。清齋休糧,存日月在口中,晝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環,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黃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無數。若修存之時,恆令日月還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與目瞳合,氣相通也。所以倚運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衛護,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卧心有恐者,存日月還入明堂中,須臾百邪自滅,山居恆爾。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從口入,使照一身之內,與日共光相合會。當覺心腹霞光映照。畢,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關通暢,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廢,使人聰明朗徹,五臟生華。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是也。一有服色姓名(出《黃庭經》中),男子長九分,女子長六分。

昔黃帝到峨嵋山,見皇人於玉堂中。帝請問真一之道,皇人曰:長生飛仙,則唯金丹;守形卻老,則獨真一。故仙重焉。凡諸思存,乃有千數,以自衛率多,煩雜勞人,若知守一之道,則一切不須也。

仙師曰:凡服金丹大葯,雖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葯,餌八石,適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禍,或為百鬼所枉,或為太山橫召,或為山神所輕,或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經》中。

太清存神鍊氣五時七候訣

夫身為神氣,為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具,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氣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聖。氣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齋齡,道成究竟。依銘鍊氣,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凈慮。氣海若俱,自然飽矣。專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時,后通七候,神靈變化,出沒自存,峭壁千里,去住無礙,氣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顏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由,通靈百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人,天地齊年,日月同壽。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礙五時七候,入胎定觀耳。

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註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熟,堅固準定矣。

從此已后,處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之人,勿令舊識。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蚻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眕霞,彩雲捧足。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

第五候,鍊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賢聖集會,弘演至真。

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何得通靈?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委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此胎息定觀,乃是留神駐形,真元祖師相傳至此。最初真人傳此術,術在口訣,凡書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智之人,逢斯聖文矣。

藥王醫龍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日,玉皇大帝在靈霄寶殿早朝,眾神三呼萬歲,參拜已畢。玉皇大帝危襟正座,高居深視,對群神曰:“眾卿有事早奏,無事捲簾退朝。”言畢,只見巨靈廣法天師急急出班奏道:“啟稟陛下,太子耳病癒來愈重,昨晚又疼得一夜未合眼。”玉帝聞奏,大怒:“御醫都那裏去了?難道白吃俸祿不成?”巨靈廣法師慌忙答道:“御醫守護,寸步未離,方藥用遍,就是不靈。”玉帝環視左右,忙問:“眾卿可有良方?”只見各路大仙面面相覷,緊鎖雙眉,搔頭撓肋,搖頭不語。沉默良久,忽然,太白金星出班跪奏:“陛下勿憂,臣薦一人,保能治癒太子的病。”太白金星是玉帝殿下一位老臣,人情練達,足智多謀。一看太白金星出奏,必有良方。玉帝即刻轉憂為喜,急切問道:“老愛卿薦舉何人,快快奏來。”太白金星道:“下界大唐華原孫思邈。此人醫術非凡,唐太宗親封真人。”玉帝以為那路名仙神醫,原來是一凡間俗醫,不大高興地說:“老愛卿,你老糊塗了。天宮神醫尚無良方,下界肉眼凡胎,哪會有如此能人?火燒眉毛,老愛卿再莫要開玩笑了。”太白金星趕忙回道:“孫思邈雖出身貧寒,但論醫術,天上人間,當今沒有第二個。為龍子治病非同小可,臣斷不敢當作兒戲。”玉帝說:“何以見得?”太白金星接著說:“臣親眼所見。”

原來昨天太白金星值日,忽聽下界哭聲震天,悲聲大放。太白金星急忙撥開雲頭仔細察看,只見耀州五台山下,幾個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後面跟着一位老婦人。只見老婦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絕。正行走間,碰見一老者,童顏鶴髮,身背葫蘆,看老婦人十分傷心,急步上前問道:“老婦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婦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對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發現有血滴,忙安慰老婦人道:“老婦人不要難過,棺內人尚有救。”老婦人聽說棺內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聲,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這樣了。也許天可憐我,女兒有救。於是邊擦眼淚邊說:“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難產,死去已有兩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婦人擦乾淚眼,抬頭一看,驚喜地喊到:“孫真人!?”老婦人以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細一看,果然是孫真人,不覺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為老人氣糊塗了,傳來喊話:“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孫真人來了!”聽說孫真人來了,抬棺的人才停下來,將棺木緩緩落地。有人小聲嘟囔:“醫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誰再能沒聽說過能把死人治活。”孫真人來到棺前,讓打開棺蓋一看,說:“好險啊,我若遲來一步,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隨即拿出苗銀針,找准穴位,扎進婦人身內,兩指捻提轉動。眾人圍着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內婦人。稍停,棺內便傳出嬰兒的啼哭,產婦的**,眾人才鬆了一口氣。老婦人連連叩頭謝恩人。孫真人一針救二命,剎時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京兆,傳遍唐土。從此,人們對孫思貌以藥王相稱.

孫思邈醫龍:

當地傳說,當年有條龍在現今的岔口(地名,在現今石川河耀縣與富平縣交界處,東西兩側為塬,中間為石川河,最窄處不足300米,南北兩側均地勢平坦)龍嘴被划傷,多日不愈,血流成河,血水從岔口一直延綿到洪水頭(意音:紅水頭村,現在為陝西省富平縣梅坪鎮政府所在地),龍遂找到藥王為它醫治,病治好后,為了感謝藥王的救命之恩,龍遂穿山為洞(此洞洞口在現今藥王山藥王爺塑像右後側,深不可測,據說曾經有好幾波探險者進去后都沒有出來,也有傳說此洞一直延伸至20多公里開外的原銅川市附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極品仙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極品仙醫
上一章下一章

孫思邈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