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馬邑驚變(中)

第一百四十章馬邑驚變(中)

這口氣憋了兩年之後,劉徹決定不再憋屈下去了,他又召開了一個會議,主題是要對匈奴開戰。他說我大漢對匈奴不薄啊,又是送美女又是送物資,可我們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是搶劫和傲慢,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我決定和匈奴開戰。

他把這個決議一拋給大臣們以後,整個朝中就像是開了鍋一樣,朝中兩派再次掀起一個大規模的論戰,論戰雙方的代表人物還是兩年前那兩個人:主戰派大行王恢,和主和派御史大夫韓安國。兩派爭論得非常激烈,可以說是唇槍舌劍,爭論的焦點是三個問題:

第一,要不要打。主戰派王恢以史為鑒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戰國時期的那個小小代國,面臨北面強大的匈奴,都能對抗匈奴,讓匈奴不敢輕易南下,保護了代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和那個小小的代國相比,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實在是太窩囊,匈奴現在打我們簡直比當年打代國都頻繁,這說明一個道理,它對當年的代國有畏懼,而對我們今天的大漢它毫無顧忌之心,所以這個仗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出國威,打得匈奴害怕。

韓安國還是老主意,和親,不能打。韓安國的理由比上一次申述得更充分了,韓安國講了三不打。第一,找不到。那個大草原,大戈壁,匈奴民族又是一個馬背的民族,沒有固定的處所,你派了那麼多軍隊到草原上去,你就能保證你能找到匈奴民族嗎?你能找到它的軍隊嗎?第二,打不贏。你找到它的時候你已經是精疲力竭了,你用精疲力竭的軍隊去對抗它的精銳之師,你能保證打贏嗎?第三,划不來。你就是千辛萬苦,萬苦千辛打贏了,你佔了那個大草原,你佔了大戈壁,你幹什麼用?難道真的要在大草原戈壁灘開荒種地不成?

主和派韓安國一番義正辭嚴,講了不該打匈奴的三個理由:找不到,打不贏,划不來,可以說是有現有據,合情合理。而主戰派王恢提出來的泱泱大國被匈奴欺負則是有些太窩囊,在情感上也是很得人心支持的,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爭論可以說是勢均力敵。

第二,是怎麼樣看待高祖劉邦的和親。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在漢代地位崇高,影響巨大。怎麼樣看待高祖的和親不但是個和與戰的問題,而且是個政治問題。所以劉邦的和親就成了主戰和主和兩派爭論的一個焦點。這是主和派的一個法寶,也是主戰派難以逾越的一個鴻溝,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沒有辦法在理論上說明和匈奴為什麼要打。

對這個問題兩派各有不同的解釋,韓安國是怎麼解釋的呢?韓安國說,當年高皇帝之所以不和匈奴打是因為高皇帝不會因為個人的私怨,而讓天下的百姓受苦。他避開了一個打不過的問題,而把劉邦說的仁心宅厚之極。實際上這個打不過是很難說出口的。你要說開國皇帝無能打不過匈奴,那是很犯忌諱的。

主戰派的王恢卻做了一個另類的闡釋:高皇帝當年不是打不過,而是他不想在七年的戰爭之後,重新讓漢朝的老百姓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是為天下蒼生考慮。

王恢這個解釋很巧妙,他首先也像韓安國一樣迴避了打不過的問題,他說不是打不過,而是不想讓連年戰爭的百姓再一次陷入和匈奴無休無止的戰鬥,所以高皇帝當年才不打。他同時又帶出來另一個問題,說高皇帝當年不打是不想讓老百姓受苦,而現在的和親卻帶來了匈奴連年的入邊騷擾、搶劫,讓漢朝的百姓是連年受苦。那言外之意,如果高皇帝活到今天,為了不讓漢朝的百姓受苦他也一定會打。

第三,怎麼打。韓安國說的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一直的是消極防禦。我就守住我的邊防,你一來我就跟你打,你一走了我就守邊,一直是消極防禦幾十年。現在要打,按韓安國的說法,你要派重兵深入匈奴的腹地,到草原上、到戈壁上去找他們,這個仗風險很大。

但是,論戰的結果,劉徹還是同意了王恢的意見,那就是:打。因為這一次,劉徹得到了一個很好的作戰方案,這個作戰方案是避開了韓安國所談的深入匈奴腹地,尋找匈奴主力來作戰。怎麼個打法呢?是“誘敵入邊,聚而殲之”。把匈奴的軍隊引誘到漢朝的邊界上來,然後加以圍殲。這樣既消滅了匈奴的主力,又規避了韓安國所以的種種風險,這個就是劉徹心中的如意小算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煙大漢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風煙大漢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章馬邑驚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