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2

62.62

多訂幾章就達到30%了,不試試嗎?寶貝兒

如今見她面上刻意修飾過的妝容,還有一身打眼的裝束,配上含羞帶愜的笑意……阿媛驀地明了,只怕之前也不是單單為傘而來,只是今日不巧被自己正面撞上。

念及此處,阿媛倒有些尷尬,惱恨自己為何要跟她打招呼,當做沒看見,自顧自往前走了才好。

李幼蟬提步要走,忽又意識到自己有些倉皇,斜眼見到阿媛提着的香燭紙錢,抬起如蔥玉指攏了攏鬢髮,訕訕笑道:“阿媛妹子是去燕子坡吧?與我回家是同路呢,我們一道走吧。”

阿媛只得應下,她與李幼蟬並不熟識,怕沒得話說,一路尷尬。沒想到李幼蟬卻很快沒了剛才的羞赧,一路很是健談,阿媛只需應得一兩句話,兩人相談倒是融洽。

等李幼蟬將她家姐姐在鎮上剛生下孩子的事兒講完,路已走到村中段,李家院子就在眼前。阿媛見李幼蟬講到姐姐的婚後生活時,眼中有難掩的喜色,似是十分羨慕與渴望的。

果然是紅鸞星動,阿媛暗忖一聲。

兩人辭別,李幼蟬輕提裙裾,款步姍姍,推門進了自家大院。

凡是村中富戶,院子都比普通人家大,院牆也築得高,絕不會隨隨便便圍個籬笆。李家院子也是這般。

雖看不見內里陳設,但見隱隱露出的檐瓦、磚石、木料等,成色都比普通村戶好上許多。

阿媛接着往前走,她娘的墳埋在燕子坡,走到村尾再過得一兩條溪便到了。

一路上看到不少村民,都是或扛鋤頭或牽牛,往自家田裏去。

阿媛一一打過招呼。其實阿媛覺得自己與村民們算不上熟稔,雖然在同一個村子裏十多年,但她覺得自己好像不屬於這個地方,或許有一天能離開這個地方的。

阿媛不像村子裏那些碎嘴的婆娘看見個人就能嘮叨,婆娘們見她是個寡言的,自然不會主動找她說話,加之阿媛家現在不種地,與村民們也少了農事上的交流。

村頭也就顏青竹他們兩戶。阿媛算來,也就與顏青竹比較熟。小時候,她和顏青竹倒是玩得很近的。

吳有德本來有幾畝地的,在阿媛她娘死後,吳有德也懶得種地了,把田地放給村裏的王山泉家種,每年收成了,收取一些糧食,夠他和阿媛兩人一年的口糧。

而吳有德,便拿着她娘那些年辛苦做糕織布賺的錢去喝去賭。她娘在的時候,家裏擺着的好些物事亮堂堂的,一點都不像村裡小戶人家。吳有德拿去當的當,賣的賣,如今家裏是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了。

阿媛想到吳有德,心裏難受,抬頭看,不知不覺已是行到燕子坡下了。

燕子坡上柳樹繁茂,野花盛開,一個個墳頭像白饅頭一樣嵌在偌大的山坡上——村裡歷代人的墳大都埋在這裏。

好多墳頭上都掛了紙,看來忙着春耕的村民們一早都來祭拜過了。

阿媛也很快走到她娘的墳前。除了草,燃了香燭,擺好祭品,阿媛跪到墳前給她娘燒紙。

整個山坡上也沒有別的人,阿媛便小着聲和她娘說話了。

“娘,還記得我上回跟您講的宋明禮嗎?就是您走後,家裏來的那個秀才。等他中了鄉試,我們就定親了,到時候我帶他來看您。”

阿媛又添了些紙錢。

“吳有德那個混蛋,跟您在的時候預料的一樣,現在要把這個家給敗掉了。不過我把我的錢藏得好好的,他找不到。我賣糕點賺多少,他心裏也沒數的。”

阿媛不信鬼神,但她總覺得這樣跟她娘說話,她娘是能聽見的。阿媛不想講太多吳有德的事,她娘會難過擔心的。

“娘,你別擔心。等我跟明禮訂了親,我就想辦法搬到鎮上住。我也是怕宋家父母嫌我是個孤單的,這才一直沒聽您的話搬到鎮上去。等婚事定下來,也用不上吳有德了。過個三五年,也許明禮都做官了,我們說不定都不在枕水鎮了,吳有德要糾纏也糾纏不了,用些銀錢就把他打發了。”

阿媛說得爽快,但心裏面是揪着的。一切的計劃都是要宋明禮先考中舉人,若是他沒有考中,吳有德會不會因為無利可圖而反對他們的婚事呢?雖然他只是后爹,但她現在沒有別的家人,按理,吳有德是有權給她做主的。

阿媛禁不住嘆了口氣。

“娘,你總說家裏人一定會來找我的。可是都這麼多年了,要找的話,早來了……如今我也不抱這種希望了,只要將來我和明禮過得好,我是從哪裏來的,我家裏還有什麼人,這些又有什麼打緊。”

燕子在低空中盤旋,阿媛知道,一場春雨恐怕又要來了。

待紙錢燒完,阿媛又與她娘說了幾句道別的話,起身見頭頂一處楊柳新枝繁茂。清明時節有在房前或屋檐插上柳枝的習俗,傳說能驅蟲辟邪,又或說是為了紀念某個名人。總之到得這日,確實家家折枝,戶戶插柳,他年長出蔭蔭一片,或是今日無心之舉。

阿媛伸手摺下一段鮮嫩的柳枝,打算也往自家屋檐插上。她娘曾說過,在真正屬於她的那個家,每年亦都堅持這個習俗。誰人插的柳枝來年鬱鬱蔥蔥,便是平安喜樂的好兆頭。

阿媛將柳枝放到籃中,提步從燕子坡離開踏上了回家的路。

果然,路才走到一半,雨又淅淅瀝瀝下了起來。江南春雨悄悄然,阿媛撐傘,加快了腳步。

到得自家家門口,見顏青竹已歸來,正把他院子裏的制傘工具往屋裏搬,雨天他便只能在屋裏做活兒了。

阿媛想提醒他一句,李幼蟬來找他……買過傘,又覺得自己多事,人家兩個有什麼事自然用不着她傳話,她若是驀地說出來,沒準兒顏青竹也要害臊起來。阿媛便沒開口,徑直往自家去了。

她心裏想着,或許過不了多久,對面便要多出一位新的鄰居。李幼蟬嬌俏的面容浮現在腦海中,這般容貌倒是與青竹哥相配,她家中又富裕,不知道多少人巴望着做她夫婿,想來青竹哥也是願意的。

阿媛想到自母親去后,顏青竹一直明裡暗裏對自己多番照顧,心中自是感激。顏青竹二十歲的年紀,在村裡算不得小了,對他有這般姻緣阿媛亦是祝福。

只是阿媛心中亦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奇怪感受。阿媛自己分析,大概是習慣了每天都看到的那番景象——要麼是顏青竹坐在院中忙碌,劈竹刨竹的聲音清晰地傳來,聽得多了,未覺得它噪,倒是和着清風鳥鳴盪出幾分韻律;要麼那院子便是孤寂寂的,只有落葉與小鳥來光顧,偶爾有膽子大的野貓翻過籬笆去院子中玩耍,來買傘或修傘的人叫上一聲,見無人應答,便知道是主人早早地出了門。

若是顏青竹成了親,這幅單調的畫面里就會多出一些內容,一些色彩。

大概就是這點不習慣吧,阿媛壓住內心奇怪的感受。

天色尚早,今日又是難得的節氣,阿媛自然打算去趟鎮上做買賣。

於是又往廚房中操辦起來,在午前趕製出了一籃子糕點。

今日鎮上出門踏青的人甚多,還未走到橋市,籃中糕點已賣去十之**。阿媛看着剩餘的糕點,想到上次留給宋明禮的太少,要不這次托那位門人老者捎帶些給他?不見面,只捎東西,應是不妨事的吧?想想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阿媛調轉步伐往鎮西行去。

說起鎮西,倒有三妙。

一妙是月桂橋下的雙馥糕坊,終年只賣兩種糕點——帶着濃郁玫瑰香的豬油年糕和鬆軟香甜的芡實糕。

雖是只有兩個品種,店家手藝卻已臻峰頂。門口常有排隊等待開爐的顧客,偶爾長隊要排至月桂橋上。

阿媛自認手藝不錯,卻也未曾做這兩種糕點來賣,實在是雙馥糕坊盛名已久,不敢與之爭輝。

二妙是綾紗巷裏的鴻泰染布坊,這裏產出的布匹經久耐用,色彩斑斕,尤其圖案眾多,最是耐人挑揀。成婚時扯一匹“榴開百子”做被面,做壽時扯一匹“瑞鶴鳴祥”做錦袍,若家中有孩子呱呱落地,扯上一匹“添丁進寶”最是合宜。

阿媛籃子上常搭着的那塊藍印花布,便是多年前柳巧娘從這裏購置的。原是做帳幔之用,如今舊了,便裁下一段做蓋布。顏色雖洗得泛白了,質料卻無半點破損。

還有第三妙,旁人聽來總覺得與前兩者不搭調,那便是在梅子潭旁佔了一大片地的梅吟詩社。

此刻已近晚飯時分,梅吟詩社中,大丫頭阿芹正望着屏風上仿製的《韓熙載夜宴圖》發獃。

聽曲看舞才沒意思,幹嘛不把這些食物細細描繪?都看不清他們吃的什麼……

從寒食至清明,冷食了三日的阿芹顯然對畫的關注點與眾不同,看着千古名畫,肚中竟咕咕作響起來。

“鐺——鐺——鐺”門響了三聲。

阿芹捂着肚子,慢騰騰地走出屋子去檐廊外開門。心道:“出門都不帶鑰匙,成心讓我這餓得半死的人多動腿腳,若是沒帶好吃的回來,仔細我把夜半攬香的活兒撥給你做。”

可待開了門,阿芹卻忍不住使勁眨了眨眼。

“阿媛,怎麼是你?!”阿芹霎時忘記了腹中饞蟲作祟,激動得差點說不出話來。

鎮東,鎮北,鎮西均是商鋪林立,熱鬧繁華異常,而阿媛行走的鎮南,深巷子裏築着高高的牆頭,院落頗多,店面極少,儼然是民居緊湊之地。

阿媛在巷子中一個矮牆邊停了下來。此處原本雪白的牆壁已經斑駁,鎮南多是老宅,殘破處並不鮮見。而裸|露的青磚縫裏卻肆意繁衍出一簇簇碧綠的鳳尾蕨,迎着絲絲雨滴微顫着身姿,鮮翠欲滴。再是貧瘠的磚土,也未阻擋這生命的磅礴。阿媛看着,不由歡喜。

牆頭伸出一枝沾了雨水猶如浴后美人的嬌艷杏花,與鳳尾蕨一起,一粉一翠,映襯得古樸的黛瓦白牆生機盎然,並未因陳舊而顯破敗之色。鎮南民居,大抵如此,雖是老舊,卻越發自然寧謐。

阿媛安心似的點點頭,心道:“便是這裏了,好在杏花未謝。”

她素來不怎麼會記路,這家只來過一次,因前次商定了生意,她特意記下了這家的特徵,怕今次來找不到。

“上了南面埠頭直走,第二條巷子盡頭前幾戶,那家牆披蕨草,院有杏花。”便是這樣,她才記住了,不會一個人在這偌大的鎮子裏走丟。

這院牆開了道小木門,應是這家為了方便從巷子出來走水道特意開的後門。

阿媛輕輕敲了敲門。

這家二層的馬頭牆下鑲着一扇雕花木窗,此時窗前便映出一個人影,立時問道:“何事?”聲音軟糯,是江南特有的溫柔。

阿媛不慌不忙地答道:“沈娘子上回定的青團,我送來了。”

那裏面一聽,馬上應了。過得半晌,一個着竹青色繡花上襦,水粉色百幅裙的年輕婦人給她開了門,正是那沈娘子。

沈娘子笑盈盈地客氣道:“難為這下雨天,你還送過來。”

阿媛揭開那小心翼翼用布遮住的大籃子,取出最上面幾個用油紙包成大塊的物事,笑回道:“說好的生意,便是下刀子也要來的。誤了您家過寒食節,我便是告罪也不頂事兒了。”

沈娘子笑着點點頭,早拿了食盒將東西接了過來。

阿媛道:“每包六個,一共四包,煩請娘子查看。”

沈娘子笑着擺擺手,和氣道:“數量必然不會少,味道更是讓人放心。”眼前這看着十五六歲光景的小丫頭,沈娘子是有幾分好感的。相貌乖巧,做事利落不說,小小年紀出來販賣,很是不易。又瞧着她身子瘦弱,心下便又生出幾分疼惜。

阿媛見她滿意,為人又爽快,想着將來能多做她幾次生意,便又道:“這次還新做了艾餃和各色撒子,我包些給娘子嘗個鮮吧。”說罷從籃中取了幾個放到沈娘子的食盒裏。

沈娘子見那捏成海燕狀的艾餃顏色翠綠如玉,清香撲鼻,又見那金燦燦的撒子綰成各種形狀,仿若金絲盤繞,頓時喜了眼,忍不住誇讚了幾句。

當下沈娘子便付了青團的錢,又多給了幾個錢,說是補貼點她坐船的錢。

阿媛道了謝,又小心地遮了籃子,重新撐了傘往下家去了。

“歪棗巷第三戶,巷口有棵歪棗樹,有個瘸子愛坐樹下。今日做這家王娘子第三次生意,要了五個青團,十個艾餃並三個撒子。”

“落日橋下第一家,此戶臨水有埠頭,埠頭下常繫着只一人坐的小木船。今日做這家嚴婆婆第五次生意,要了十個青團,十個艾餃。不愛吃甜膩,要拿專門用黃油紙包了的,少油少糖的給她。”

……

阿媛按着記憶又如此走了三四家,雖則都不是第一次去的,但她還是認認真真尋着路線,又盡量多記些沒走過的路。

鎮南雖只佔枕水鎮四分之一域,大小橫豎也有十多條街巷,十多座橋,還有寬的窄的數不清的河道。

因為多數是住宅,很多小街巷都沒有名字,向人打聽起來皆是麻煩。本地人住慣了,說起來哪家哪家在何處都是差不離,只是阿媛卻必須費了心思去記了,這裏可不比她家山上那個南安村。南安村佔地雖也大,戶數卻不過七八十戶,幾條村路簡簡單單,走上兩日便熟了。

賣了那幾戶預定的人家,籃子裏還剩了各色糕點數十個,是阿媛特意多做的。

今次趕上清明寒食二節,一來諸戶家中禁火,只能冷食,二來親友相約,或掃墓或踏春,總要備些拜祭用的糕點和路上的零嘴,阿媛的生意這才一下子翻倍了,往日裏那些預定的買十個已算多,三五個的是大多數。都是吃了覺得味道好,讓她下次來了直接送上門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傘匠娘子的水鄉生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傘匠娘子的水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