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 22 章
對於教給村裡人種枸杞子樹這件事,林亦還是自己想了個章程,務求讓每家每戶都能得到益處。
如果他提供種植方法,只是叫幾家有些家底的人家得了好處,他幹嘛要做這件事呢,他的目的就是讓像李大牛他們家,那樣的人家,能有錢娶妻生子不再為溫飽憂愁。
而村裡人窮的人家,不一定會種枸杞樹,因為周期太長了,他們連今年的溫飽還沒顧上,那裏能等到幾年以後呢。所以這件事只能他來想辦法了。。。
這要擱在以前他真沒這麼無私的想法,可能是他來這裏以後,總感到有愧吧,想為這裏做些什麼,來沖淡這種愧疚感,不知道他原本這個身體的靈魂跑哪裏去了,是不是也像他一樣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林亦來到這裏,最慶幸的是魂穿到了一個男孩身上,成為男孩可以打獵習武,可以做想做的事,可以有機會完成夢想。
古代封建社會對於女子的束縛真的是太多了,不是誰都能成為程慧娘那樣的人的,這裏大多數女人還是要遵從三從四德。
除了程慧娘這樣自身實力過硬的,敢於挑戰世俗,那是因為她可以不依靠任何人也能活下去,還有一些特權階級的權貴女子也可以不用被三從四德所束縛,但是又有幾個能當皇家子女的。
要想這件事實施,還是要讓里正配合併且了解,下晌林亦到里正家簡單說了下,里正聽了兩眼放光激動道:“亦哥兒你說的可當真,願意教村民怎麼種植枸杞樹。”見林亦點頭應承,連忙讓林亦帶着他去看。里正心裏非常不平靜,他知道亦哥兒提議的這件事,要是做成了,對新安村是多麼大的改變,帶來的好處更大。
他今年已經50歲了,從他30歲當選里正,已經20年了,20年的時間他沒有辦法,沒有辦法讓村裡人富裕起來。可是今天亦哥兒竟然告訴他,可以讓村裡人富裕起來的辦法,他如何能不激動,如何能不激動。
林亦看着里正蒼老的臉上,流露出似悲試喜,平時冷靜、穩重,遇事謹慎的人,現在眼裏竟然蓄滿淚水,林亦搖了搖頭,不由想起林秀才對里正的評價,(里正為人公正、冷靜、遇事穩重、謹慎,也有責任心,為村裡人着想,是個好人,可惜千般好就是無才能啊。。。村裡人想靠他過上好日子難。)林亦只覺精闢,簡直一語中的。
林亦帶着里正來到他家後院他種植枸杞樹的地方,不疾不徐的對着里正道:“里正你看這裏就是我種植的枸杞樹,這兩株大顆的是8年左右的成年樹了,每次採摘能得3斤左右枸杞子乾果,一年能採摘兩次,分別是六月和八月時採摘,藥鋪收枸杞乾果,都在300文每斤左右,具體的價格還要看枸杞子藥效成分保留多少。”
又向里正介紹旁邊那些都是他2年前種植的樹苗,明年能掛果。
里正聽完摸摸鬍鬚滿臉喜悅:“亦哥兒你說你可以提供樹苗,弄好了可以在月底播種,那我們通知村民吧,讓他們在家裏空餘的地方都種幾顆。”
這樣雖然慢些,但是哪家也不會拿出好地來種,說完看林亦以一種詭異的眼神看着他,不由納悶道“怎麼了,你不是說枸杞樹非常好成活嗎,貧瘠一些的土地也行嗎,你要知道村裡人不可能拿好地來種的,畢竟要三年時間才能看到效益。”
林亦再次感嘆他爹林秀才真乃神人也,看人真准呀,他提議教給村裡人種植枸杞樹的方法,竟然讓里正說每家種幾顆,哦麥嘎,他服了。
種幾顆能發家啊!種幾顆能改變啥呀!他費這力氣就是為了讓別人種幾顆?現在他的腦海里回蕩的聲音都是種幾顆。。。
林亦非常認真嚴肅的看着里正,開始說出他的想法,燁朝雖然沒有開墾荒地的免稅鼓勵政策,但是在燁朝開國之初,永燁大帝為了鼓勵開墾荒地,也是出過一條政策,就是購買荒地的銀兩可以延遲5年給衙門,但是每年一成稅不可免,還是要交的。
推出這條政策當時是開國初,百姓剛經歷戰亂沒多久都沒余錢,但是朝廷也挺窮的,所以就出了這條政策,以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朝廷也會多些稅收,但是隨着年代推移,現在知道這條政策的估計也就是衙門主管戶籍田地的主事,能知道些,縣令都不一定知道了,因為主管戶籍田地的主事或其他官員比如戶部官,必須是要看本朝田律的。他是在燁朝【律法全書里田律篇】上看到的,也只是一語帶過,很容易被人忽略。
林亦的辦法是,讓里正徵得村民的同意,然後去衙門辦理開墾荒地的事,當然他的意思是村裡剩下的兩百多畝荒地全部開墾了。
里正聽了林亦的話傻眼了,這這這還有這樣的事,他怎麼不知道,聽都沒聽過,激動的看着林亦:“你說的當真,當真可以五年以後在給開墾荒地的銀子。”林亦非常確定的點頭:“不過五年內還是要每年都上繳一成的糧稅,這樣村裡人會不會很猶豫啊。”
面對林亦的說的問題,里正根本不當回事,以種地為生的農村人,哪家最想的事,不是自家田地變多啊,那一成的稅算什麼,勒緊肚皮的事。
新安村每次有大事發生都會敲鑼,這時聽到鑼聲大家都會到村子西邊山下的空地集合,都知道這是里正召集他們,有事要對他們說。
西邊山下這裏就是村裡去墳地的必經之路,村子建設好后就把這裏整理出來作為村裡廣場,有事時大家都聚在這裏,古代人是很遵守孝道的,對先祖都非常敬畏,還特意在這裏修建了祠堂。
古代的祠堂是一個家族供奉先祖牌位,和辦理家族事宜的地方,不過新安村不同,新安村的村民都是逃難過來的,家家人丁都不多,姓氏還雜,哪家也沒錢和實力自己修建一所祠堂,後來村裡老人提議,大家一起出錢出力修建一所祠堂共用吧。
當時也是無奈之舉,但是現在卻很好的融入了新安村村民的骨血里,讓大家更親近更團結更有凝聚力了。因為他們的先祖牌位都是供奉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