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皇太極(1)
皇太極
個人履歷
皇太極(1592—1643年),一作黃太吉、洪太時、洪太主、紅歹是等,均為同音異寫,也有稱為阿巴海,滿族,愛新覺羅氏,正白旗,清朝的建立者,史稱清太宗,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后金統帥。
人物生平
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從小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是女真葉赫部首領楊佳努之女。楊佳努為了與努爾哈赤結盟,把小女兒許配給他,稱這是天生的“佳偶”。萬曆十六年(1588)努爾哈赤成婚,時已三十歲,新娘只有十四歲。當時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袞代,即莽古爾泰之母。但是努爾哈赤與葉赫那拉氏感情甚篤,喜歡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預政事。
皇太極本人生來面色赤紅,眉清目秀,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
皇太極出生時,努爾哈赤正從事統一女真的事業以滿洲部為核心,已將其周圍各部統一。萬曆十五年(1587)在呼蘭哈達山下東南建築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舊老城)。皇太極就出生在這裏,他家住在這一山城的最裏邊,是方圓幾百里內最富有的大戶。城外有自己的“農幕”,即農莊,家裏有大量的綾羅錦緞。吃不完的雞、鴨、魚肉及美酒等。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裏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與自己想的一樣,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不幸的是皇太極八歲那年,他的生母病逝。這位葉赫那拉氏,母以子貴,在皇太極當皇帝以後被尊為中宮皇后,清代稱“孝慈高皇后”。皇太極在母親死後,跟隨父兄,迅速成長,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發。當皇帝以後,皇太極還對小時候這種生活記憶猶新,曾說:“太祖時,我們聽說第二天要外出打獵,即事先進行調鷹蹴球,作好各種準備。如到時不讓去,哭着也要請求前往。過去,無論老少,競相奮進,皆以行兵出獵為大喜事。那時僕從很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即使這樣艱苦,也樂於跟着為主效力,國家之有今日興隆正是這種努力奮鬥的結果。”皇太極很像他父親,吃苦耐勞,體格健壯。瀋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矢長四尺余,不僅一般人不敢問津,就是一個壯士也很難拉開,而皇太極當年運用自如。
皇太極在參加作戰和協助努爾哈赤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逐漸顯露了頭角。據文獻所載,皇太極早期較大的軍事行動,是對烏拉作戰。時間是萬曆四十年,皇太極二十歲。那時努爾哈赤正在統一海西四部,已滅哈達、輝發兩部,還有烏拉和葉赫部。烏拉首領布占泰被努爾哈赤擒獲以後放回去,背棄盟好,掠東海窩集部的呼爾哈部,並公然要娶努爾哈赤已下了聘禮的葉赫“老女”,還以骲箭射已嫁他的努爾哈赤侄女,實際這都是阻止和對抗努爾哈赤實現統一。於是努爾哈赤決定發兵征烏拉。皇太極就在這時隨軍出征。九月二十二日大軍起程,二十九日抵烏拉部,與烏拉兵相峙三天。努爾哈赤所部四齣焚毀糧草,烏拉兵白天出城對壘,夜裏入城固守。皇太極與其兄莽古爾泰急不可耐,想立即過河進攻。努爾哈赤對他們說,“用兵不能像你們想的那樣簡單,好比砍伐大樹,怎麼能一下子砍斷?必須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漸漸折斷。相同的大國,勢均力敵,要一舉將其滅亡,怎麼可能辦到?應當把它附屬的城郭一個一個攻取,一直攻下去。沒有阿哈,額真怎麼能生存?沒有諸申,貝勒怎麼能生存?”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他們毀掉了烏拉的一些城寨,而“伐大樹”之說,對皇太極後來與明朝作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年,烏拉被滅.
在逐步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皇太極幫助他父親努爾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國家。努爾哈赤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背着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願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也跟他一起行動。皇太極等向努爾哈赤揭發了褚英的陰謀,萬曆四十一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後又毅然處死了他。從此皇太極進一步得到了信賴。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始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建制。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當新年來到的時候,皇太極同諸兄弟們為努爾哈赤舉行了莊嚴而熱烈的儀式,上尊號“覆育列國英明汗”,建國稱金,也叫大金或后金,年號天命。現遼寧新賓縣老城村為當時的都城赫圖阿拉,迄今還有“尊號台”的遺址,俗稱“金鑾殿”。從此在東北大地誕生了一個和明朝對立的國家政權。
在這個后金國家裏,努爾哈赤以父和汗的名義處於權力的頂峰。其次就是他的子侄四人,稱和碩貝勒,他們“共議國政,各置官屬”。此四人依年齒次序為: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他們相當於漢人所說的王,所以有時也稱大王、二王、三王、四王。阿敏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之子,其餘三人均為努爾哈赤之子。在四人中,皇太極排在最後,這並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這說明他們的地位和權力是同等的。
不僅如此,在後金所從事的主要戰爭活動中,皇太極獻智獻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發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而在歡慶努爾哈赤六十大壽的宴席上,皇太極獻上一計。他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並建議利用明朝守城游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伙,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裏應外合,兩面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撫順之戰是后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后金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后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撫順兵敗城陷的消息傳到明都,“舉朝震駭”,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驚呼:“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置后金於死地,明朝於萬曆四十六年(1619)聯合女真葉赫部及朝鮮,發動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明朝傾全國之力,集中將士近十萬人,分四路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進攻,企圖圍而殲之。這對后金是個嚴峻考驗,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努爾哈赤針對明軍分進合擊的進攻戰略,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反攻戰略,提出:“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儘管明朝進攻的軍隊在南方首先暴露出來了,而後金的努爾哈赤、代善等還是判斷明朝的西路軍是主力,即從撫順來的杜松軍。所以代善、達爾漢轄領兵先行開往撫順。大軍過扎喀關(三道關),欲按兵等待努爾哈赤,皇太極提出不可等待,要加快步伐,以防止明軍攻擊后金築城的民夫。行至太蘭岡,代善、達爾漢轄又欲將軍隊隱蔽起來,皇太極也不同意,說應當耀武揚威,對敵佈陣,民夫看到這種情形,也會奮勇參戰。后金的頭號功臣額亦都非常贊成皇太極的主張。按着皇太極的意見,后金軍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與明軍大戰,在築城民夫配合下,殲杜松於鐵背山,首戰告捷。繼而北向迎擊開原總兵馬林一路明軍,途中皇太極又打敗了杜松軍的后營游擊龔念遂、李希泌。在西、北兩路已勝,準備轉戰東路時,皇太極緊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之後,趕赴前線。他和代善在阿布達里岡(今遼寧新賓縣榆樹鄉嘎巴寨村南十里)與明軍相遇,互相配合,大敗明軍,明總兵官劉綖力戰而死。另一路明軍在李如柏率領下,未及交鋒,狼狽逃回。薩爾滸之戰是后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決戰,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滿族是在明代各部女真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皇太極對滿族的形成,有特殊的貢獻。薩爾滸之戰前,葉赫部依靠明朝的支持,一直抵制努爾哈赤的統一。經此一戰,葉赫和明朝的聯軍被打敗,它存在的基礎動搖了。接着后金又下開原、鐵嶺,葉赫更加孤立。但是葉赫首領金台石(錦台什)、布揚古(布羊古)拒不投降。天命四年八月,努爾哈赤進攻葉赫,金台石、布揚古分別佔據東西二城頑強抵抗。金台石在東城已被攻破而走投無路的時刻,請求見皇太極,說見他以後可以投降。皇太極是他的外甥,特意從進攻西城的戰場上來到東城。見面之後,皇太極百般勸金台石投降,然他個人頑固到底,縱火**。從此葉赫部被統一。這標誌着一個新興的滿族已登上歷史舞台。史載:“滿洲國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同一音語者,俱征服。是年諸部始合為一。”
努爾哈赤一生事業的頂峰是率兵進佔遼瀋,在遼瀋大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皇太極積極幫助他父親實現這一大業。進佔遼瀋之前,代善、皇太極和努爾哈赤本人都多次領兵至這一地區騷擾。但皇太極卻是他們當中較早認識遼瀋之重要及主張將其佔領的一個人物。天命五年六月的一天,皇太極領鐵甲八千騎突襲瀋陽北境,掠走一千餘人。過去“遇唐人輒盡屠,今則一切不殺”,以爭取民心。八月,皇太極等隨努爾哈赤領兵攻掠懿路、蒲河(瀋陽城東北)。明軍出城反擊,皇太極率精銳輕騎追殺,一直想殺入瀋陽城內,被代善勸止了。第二年,二月十一日,皇太極又隨父統八路大軍,攻掠奉集堡(今瀋陽城南蘇家屯區奉集堡)。皇太極麾下精兵進至黃山,並追擊明將朱萬良至武靖營(今瀋陽市西南蘇家屯區大武靖營)。
天命六年努爾哈赤發動了遼瀋大戰。皇太極是這次大戰的策劃者之一和衝鋒陷陣的前線指揮官。三月初十日,后金傾國出兵,十二日兵臨瀋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出城抵禦被戰敗,十三日後金佔領瀋陽。明援遼總兵童仲揆、陳策及周敦吉等繼與后金兵大戰渾河。皇太極奮勇參戰。后金的將領雅松遙望明兵,膽怯而退,皇太極卻毫無畏俱衝上去,打敗明軍,並追殺至白塔鋪(今瀋陽市南郊)。然後與明奉集堡守將李秉誠、朱萬良、姜粥接戰。皇太極以百餘騎擊敗明朝三總兵。第二天,努爾哈赤斥責雅松說:“我的兒子皇太極,父兄依賴如眸子,因你之敗,不得不殺入敵營,萬一遭到不幸,你的罪何止千刀萬剮!”怒斥之後,將其削職。
攻下瀋陽城后,后金兵進城住了五天,三月十九日,努爾哈赤又統大軍攻向遼陽。明朝在遼瀋的所有兵將都集中在這個古老的重鎮。皇太極率后金右翼四旗兵衝鋒在前,在左翼四旗兵配合下,於遼陽城外打敗明軍,直追至鞍山界方返回。二十一日,經過城外城內的反覆激戰,后金攻取了遼陽,明朝守城的經略袁應泰**,巡按御史張銓被活捉。這位大明的忠臣不肯屈服於后金。李永芳去勸降,被他大罵一頓。皇太極用宋朝徽、欽二宗降金的故事進行說服,他雖然終未低頭,但對皇太極卻表示相當尊重。從中反映出皇太極不單是后金英勇善戰的一員驍將,而且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政治家了。后金在遼瀋大戰的勝利,影響所及至於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相繼而下,連同以前所得,后金已經把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納入了它的統治範圍。後來皇太極就以遼瀋為中心,統一了全東北及蒙古的一部分地區。天命六年後金遷都遼陽,十年定都瀋陽。
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在叆雞堡(今遼寧瀋陽市城南大愛金村)。九月一日,皇太極繼父登汗位。這次汗位易人,充滿了激烈複雜的鬥爭。
首先是,努爾哈赤臨終前沒有明確選出汗位繼承人。后金建國前,他曾想讓長子褚英接班,後來又有意使次子代善嗣位,均半途而廢。天命六年正月十二日,努爾哈赤與代善、皇太極等對天焚香發誓,讓子孫互相輔佐,勿開殺戒,二月又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按月分直”。終未指定繼承人。
代善
其次是,努爾哈赤諸子欲為汗位繼承者不止一、二人,他們早已展開明爭暗鬥。其中皇太極與代善爭奪最烈。薩爾滸大戰、遼瀋大戰,他都與代善爭過功。那時朝鮮人估計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必代其父”,而皇太極“潛懷弒兄之計”。此外,還有烏拉納喇氏所生的多爾袞。努爾哈赤死時,烏拉氏只有三十七歲,她為大妃,年富力強,“有機變”,她很想立其子為汗。努爾哈赤一合上雙眼,她就被逼殉夫,理由是“心懷嫉妒”。到了順治初年,多爾袞還說皇太極的為汗,“原系奪立”,也透露了爭權的內幕。
第三是,努爾哈赤已經說讓代善繼嗣之後,又想用皇太極取而代之。努爾哈赤一位從弟叫阿斗,“勇而多智”,努爾哈赤曾詢問他:“諸子中誰可以代替我者?”答:“智勇俱全,人皆稱道的人就是了!”努爾哈赤立刻明白了,他所指的就是皇太極。這件事很快傳了出去,代善知道后深為不安。阿斗又暗中告訴代善,皇太極準備對他下手,代善向努爾哈赤哭訴了事實真相,努爾哈赤追查到了阿斗那裏,處罰了他。
但是,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終於登位為汗。與其爭奪汗位者,只犧牲了一位烏拉納喇氏。皇太極能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原因在於,一是他本人當時的勢力比較強大,有戰功,有政治鬥爭3經驗,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不能與他相比。二是努爾哈赤死時,后金國家已經是穩定的政權,繼他為汗者,必須有治國才能。這一點皇太極最合適。他在努爾哈赤諸將中是“僅識字”的一個,又對努爾哈赤的統治,“多所贊畫”。奪取遼瀋時,他首先注意收養遼人,表現出遠見卓識,所以選汗位繼承人時,代善之子岳託薩哈廉最先提出皇太極“才德冠世”,擁護他。三是皇太極的母親曾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他自己處事又比較穩健,不走極端,深得人心,當時就是個“人皆稱道的人”。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勢力最大、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十分明智,以鞏固后金的大局為重,甘願讓賢,倡議推立皇太極。基於這些原因,皇太極終於繼努爾哈赤為汗。<
皇太極登汗位的儀式於九月一日舉行。屆時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及眾貝勒、文武大臣聚會於朝,由皇太極領他們焚香告天,行九拜禮畢,皇太極即汗位,轉過身來,諸貝勒大臣向皇太極行朝賀禮。當年這位后金國汗三十五歲,改第二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由此也被稱為天聰汗。九月二日,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大臣對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后土“垂佑”,國祚熾昌。皇太極自己發誓,其中說:“今我諸兄弟子侄,以家國人民之重,推我為君,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徵有過愆,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鑒譴,奪其壽算。”三大貝勒與眾貝勒接着發誓,除了表示擁戴皇太極之外,三大貝勒還單獨表示要守盟誓、盡忠良。
天聰汗皇太極雄才大略,+不滿足於守成,決心要開創嶄新的局面。他執政后,躊躇滿志,從面臨的內政出發,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第一,“安民”。努爾哈赤晚年,境內的人民反抗如火如荼。皇太極繼位后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他知道漢官漢民備受虐待是禍亂之源,因此規定,凡國內漢官漢民即使從前想逃跑的及令“姦細”往來的,事屬已往,不再追究,結果“逃者皆止,姦細絕跡”。皇太極非常強調滿洲、漢人“均屬一體”,審罪、服役,不要有差別。他了解到從前按滿官品級分配被掠的漢人為奴,編庄服役,漢人常受欺凌,就改革為每個備御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他還禁止諸貝勒大臣屬下私至漢官家勒索財物及進行騷擾。這使漢人得到安定,感到后金統治下的地方是一塊“樂土”。
第二,“重本”。后金進入遼瀋以後,不僅當地漢人從事農業,連滿族也把農業作為本業了。皇太極愛惜民力,停止修城築牆,為的是“專勤南畝,以重本務”。他下令,所有村莊田土,八旗既已穩定,以後就不要變更了。對庄民的財產及所養牛羊雞豬等,都不準任意妄取。
第三,加強集權統治。努爾哈赤時代的后金帶有濃厚的民族原始特色。皇太極當汗以後,傾心仿照明朝大搞**集權。他上台伊始,設了八大臣管理國務,稱八固山額真,在旗內總管一切事務,國家有事,與諸貝勒“偕坐共議”,狩獵出師,各領本旗兵行,還負有稽察責任。固山額真的設立,削弱了諸貝勒的權力,卻加強了汗權。更有過之者是廢除三大貝勒“直月”制度。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皇太極即汗位,四去其一,其餘三大貝勒仍“分月掌理”,這是一種分權制度。天聰三年(1629)完全改為由以下諸貝勒代行直月之事。皇太極的權力便高高在上了。努爾哈赤創建的后金國,直到皇太極為汗的第五年,政府機構還不大完善。為了強化統治,皇太極根據漢官寧完我的建議,仿照明朝的政體,正式設立了六部,並以多爾袞等貝勒分管各部,貝勒以下,每部設滿、蒙、漢承政三員,參政八員,啟心郎一員。只有工部省設蒙古、漢軍參政六員。後來證明,由於六部的設立,“各司其事,事不留行”。
天聰六年標誌着皇太極集權統治加強的革新措施是,原來國人朝見時,皇太極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受,從本年正月始,由皇太極一人南面獨坐。過去諸貝勒率大臣朝見,不論旗分,惟以年齒為序,從此也按旗分,依次朝見了。
在對外擴張上,皇太極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剛剛迎來他即汗位后的天聰第一年,就派大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等統大軍征朝鮮,在朝鮮土地上點燃了兩國的戰火。他提出此戰,一征朝鮮,二討毛文龍,說是“兩圖之”。朝鮮責問后金無故興兵,遭到阿敏的反駁,並列了朝鮮不遣使吊努爾哈赤之死等七大罪狀。在後金兵的武力進攻之下,朝鮮國王李倧棄京城,帶着妻子逃到了江華島,派其弟原昌君與后金講和,訂立了“江都之盟”。后金與朝鮮結為兄弟之國,大掠三日而返。后金從這次勝利中,打破了朝鮮與明朝的同盟關係,緩和了它今後出兵可能出現的後顧之憂,又從納貢和開市中獲得了一定的物資利益。
對皇太極最重要的考驗當然是對付明朝。努爾哈赤是在寧遠吃了敗仗不久死去的,皇太極即位時,明朝正因為寧遠的勝利而變得強硬起來。皇太極一上台就曾致函寧遠巡撫袁崇煥,表示希望“彼此和好”。袁崇煥絕不示弱,回信提出,既然希望和好,就應說明后金如何從佔領的遼東地區退出。實際上雙方都沒有多大誠意講和,后金想爭取時間用兵朝鮮,明朝則時時不忘恢復一統天下。后金有一名漢人生員岳起鸞,力主與明朝議和,說不議和,人民就會逃亡殆盡,若和好,就應速行放還漢人,或歸其紳士。他的奏疏上達以後,皇太極就把他殺了。明朝也並非坐等后金退兵,而是一邊要地,一邊修築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錦州城,加緊備戰。
天聰元年五月,繼征朝鮮之後,皇太極親率大軍征明。這是他當后金汗以來對明朝的首次用兵,也是他施展最大抱負的開始。但是前進路上荊棘叢生,困難重重。這時大明的忠臣袁崇煥正在實施“恢復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他總結交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築起了一道寧錦防線。皇太極想及早發動進攻,旨在使袁氏的防禦體系付諸東流。他在六日起程,十一日兵臨錦州城下,一上去就是四面合圍.后金兵先打外圍,企圖迫使錦州城內的明軍不戰而降。但是平遼總兵趙率教和副將左輔、朱梅等堅守不屈。皇太極下令攻城,整整打了一天,自己傷亡慘重,城卻屹立未動。繼續又攻十幾天,依然無成。后金只得分出部分兵圍攻錦州,主力由皇太極率領轉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縣城)。守寧遠的正是袁崇煥,他命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城拒戰。皇太極督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等進擊。明兵吶喊抵抗。袁崇煥坐鎮指揮,放大炮,后金兵一排排倒下,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傷。明將滿桂也負重傷,士兵死傷大半。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再次攻城,時已六月四日。城既不下,又趕上暑天來臨,將士中暑很多,皇太極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毀大小凌河二城。此戰明軍防守成功,時稱“寧、錦大捷”。
寧錦苦戰,不勝而歸,皇太極遇到了新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遼西不能攻取,便不能進山海關,如果要奪取北京,只有另找出路。但是不管走不走遼西這條路,這條路線卻非投入相當兵力不可,否則明朝就要從這裏反攻上來。再則,改變進攻路線,又不得不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
皇太極在總的戰略上要與明朝爭衡,這是不可改變的。但在遼西受阻,一時不得不另找出路。他決定向蒙古進軍,一方面征服尚未統一的蒙古余部,另方面也是尋找從蒙古向明朝進攻的道路。皇太極對蒙古是有所了解的,當時他已參加過與喀爾喀、科爾沁等部的結盟,也曾領兵馳援過科爾沁,還娶了兩位蒙古女子為妻。然而蒙古方面的最大勁敵是察哈爾林丹汗。他在對付蒙古問題上要有所進展,必須制服這個勁敵。
天聰二年二月,喀喇沁部落蘇布地杜棱古英等致書皇太極,報告“察哈爾根本動搖,可乘此機,秣馬肥壯,及草青時,同嫩阿霸垓、喀喇沁、土默特興師取之”。於是,皇太極首先帶領兩幼弟多爾袞及多鐸統大軍征察哈爾所屬的多羅特部,進至敖木倫地方,俘獲一萬一千二百人。因敖木倫大捷,多爾袞被賜號墨爾根戴青,多鐸賜號額爾克楚虎爾。八月,與喀喇沁議和,九月調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及喀爾喀諸部兵來會。九月六日,后金大軍出征察哈爾。二十日進擊席爾哈、席伯圖、英、湯等處,俱下。第二天追至興安嶺,獲人畜無計其數。十月中旬勝利而歸。這次出征,后金既打擊了大敵察哈爾,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諸部蒙古的統治。不久,皇太極派阿什達爾漢到這些地方宣敕,以後如征察哈爾,凡管旗諸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從征,違者罰馬駝,不至約會之地者也罰馬。
皇太極從此改變了進攻明朝的策略和路線。他要大力利用蒙古了,並且繞過山海關,從長城各口入邊。天聰三年六月,皇太極明確提出,征伐明朝新的部署是:一、此次行師不能獨往,要諸蒙古合師並舉;二、為保證供應,必先採木造舟;三、滿漢蒙古凡有善謀,各以所見入告,擇善而從。大軍出發前又遣使諭蒙古諸貝勒率所部兵來會。十月初二日,皇太極親統大軍征明,首次繞過山海關,攻向內地。歷史上稱此為“入口”之戰。十一日後金兵到遼河,沿途蒙古各部紛紛來會。但是徵詢對察哈爾與明朝先征哪個時,出現了兩種分歧意見。皇太極贊成先征明朝,所以繼續向明朝邊境進軍。二十日,抵喀剌沁的青城,皇太極突然遇到來自兩大貝勒代善和莽古爾泰的壓力,二人至皇太極住處,“密議班師”,舉出“勞師遠襲”、“糧匱馬疲”、“眾寡不敵”、“恐無歸路”等等為由,但是岳託、濟爾哈朗等堅決支持皇太極的行動。最後,皇太極裁定,繼續進軍。這是皇太極在軍政集權上的一次巨大勝利。意見統一以後,以濟爾哈朗、岳託統右翼四旗,阿巴泰、阿濟格領左翼四旗,迅速攻破大安口、龍井關。皇太極繼後攻克洪山口城,入內駐師。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領兵援遵化,兵敗被斬。十一月三日後金兵攻佔遵化。皇太極特別表揚了正白旗小卒薩木哈圖奮勇先登的英雄行為。入遵化城后,他還大加宴賞功臣,用“膺顯榮,獲富厚”,激發他們“克勤厥職”。二十日,后金兵又進逼北京城,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兵來援,至德勝門。原來皇太極一直在遼西派一部分兵力以守為攻,不斷騷擾,明朝不敢絲毫放鬆警惕,大兵皆集於寧遠,山海關以西很空虛。此時為保衛北京,只得調邊兵入援。連袁崇煥、祖大壽也領兵進山海關入援了。
對北京的威脅使皇太極得到的巨大收穫就是他的對手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清洗了。袁崇煥在遼西的頑強抵禦曾使皇太極父子受阻,逼得皇太極繞過山海關的正是袁崇煥。但是這位大明忠臣竟在內外夾攻之下含冤而死。災禍起於崇禎元年的平台召見。那時袁崇煥被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入都,崇禎於平台召見他,他對皇帝說,“計五年,全遼可復”。當時就有人認為他說了空話,要惹禍的。第二年,他又到皮島親自斬殺了毛文龍。時毛為遼東總兵,雖有跡象表明他與后金暗中媾和,但袁的行動畢竟有些冒失。在後金兵迅猛向北京進發時,袁崇煥、祖大壽的入援兵都沒有狙擊,到了廣渠門外才重創后金兵。但此時滿城都在傳袁崇煥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特別是后金兵攻北京城南時,袁崇煥擁兵不戰,獨滿桂以五千人一日二十戰。傳說滿桂身中五箭,拔出來,皆袁兵字號。崇禎和明朝統治集團中一些人對袁崇煥產生了懷疑。就在這時,皇太極巧施了一個反間計。他從進攻北京作戰中捉了明朝兩個太監,故意向二人泄露后金撤兵是與袁崇煥有密約。再把這兩個太監放回去。他們到了北京,以重大軍情奏報崇禎,性多猜疑的崇禎皇帝,認為不能再留着袁崇煥了。這就導致了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煥,祖大壽在旁見此情景,戰慄失措,立刻逃回錦州。第二年八月,以酷刑處死袁崇煥。這是一樁歷史冤案,袁崇煥對后金的鬥爭是堅決的,崇禎殺他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從此明朝“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袁崇煥下獄,遼東兵潰,皇太極所率后金兵繼續得以在京師附近攻掠。他們見北京不可下,便西趨良鄉,克固安,然後返回,過北京近郊時得到消息,原來攻下的十餘城皆叛。天聰四年正月皇太極親自指揮后金兵攻下永平,遷安不戰而降,灤州也降。二月皇太極率軍北返,所得永平、遷安、灤州、遵化皆令貝勒大臣率滿洲、蒙古八旗駐守。在這四個多月的入口作戰中,皇太極對明朝地方官民發佈了很多招降的“諭令”,並不斷派遣使者要求與明朝政府議和。這裏既表現出他對已奪取的土地不肯放棄,也對未得到的地方心嚮往之。
但是大明國直到此時仍有相當勢力,其內部也不乏有為之士。后金兵東歸不久,明朝兵部尚書、大學士孫承宗就恢復了關內四城。后金派去的守城阿敏,不但棄城逃回,還在棄城之前盡屠城中歸降的明朝官民。皇太極甚為憤懣,因數阿敏大罪,將其幽禁。這位二大貝勒至崇德五年(1640)死於幽所。孫承宗乘機加強防禦,修大凌河城,兵部尚書梁廷棟主其事,七月興工,未能完成,皇太極已經發起了有名的大凌河圍城戰。后金兵按八旗,分列四面八方,各旗還成立了炮兵營。從這年起,后金已能造紅衣大將軍炮了。城內明朝約有三萬軍民被圍得水泄不通。城內的兵幾次突圍,均告失敗,外來的援軍也遭后金截擊,退回錦州。此間明朝派監兵張春同總兵吳襄等率四萬援軍開來,結果張春被活捉,吳襄逃跑,全軍被殲。從天聰五年八月初七日起,后金圍困了兩個月後,城中糧盡援絕,“炊骨析骸”,而皇太極不斷發動政治攻勢,到十月廿五日,守將祖大壽“力竭計窮”,投降了后金。拒不投降的副將何可綱被斬。原來的三萬餘人只剩下一萬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馬三十二匹。后金消滅了明在關外的精銳部隊。後來,祖大壽借故奔回錦州,而張存仁等數十名明將歸金,他們大部分成了這個國家的棟樑。皇太極及諸貝勒皆以得人為慶。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