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十節 舌戰群儒(3)

第一章 第二十節 舌戰群儒(3)

“願聞先生高見!”赤袍者雙手交叉揣在懷裏,一臉不屑地說道。

都說來敏恃才傲物,果不虛言,分明不把我放在眼裏。今日就讓你受益非淺。

諸葛迷說道:“在下這一制度仿效前朝左雄之法,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

東漢順帝時期,郡國選舉的人實在不成體統。左雄為尚書令,建議“諸生試家法,文吏試箋奏”。這就是科舉考試的雛形。等到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來敏奸笑道:“我原以為是什麼新奇的玩意兒,不過是拾人牙穢罷了。”

諸葛迷也笑道:“敬達兄豈不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左雄創立考試之法以後,牧守沒有敢輕易薦舉,考察選舉的制度清正公平,可以看出考試的效驗。但自此以後,朝綱不振,烽煙四起,於是這一方法就被人忘卻了。”

“那請問先生從中得到什麼創舉呢?”來敏譏諷道。

“夏天穿厚厚的袍衣算不得什麼新鮮的創舉。不過我的科舉制度又在左雄考試法的基礎上另有新意。”別人或許不敢明言,諸葛迷初生牛犢不怕虎,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全然不把東宮重臣的來敏當一回事。

在場眾人無不端詳着來敏的穿着,荊州派不禁哈哈大笑,就是益州派也是對其古怪穿着認為不合常理。來敏被笑得很是尷尬,坐下來,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下去。

諸葛迷接著說道:“墨子曰: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自古選舉人才講求德才兼備,即賢良之士。我這科舉就是要設立科目應試考生的學識。”

“哈哈哈,選舉人才既然講究德才,那你考究學識,豈非本末倒置。”又是秦宓出言究難。

適才議論九品中正制的時候諸葛迷就敗下一陣,此刻討論科舉,他不甘心再輸,壯膽說道:“我不是說德才就不需要,只是請問子勒兄,學識尚可考證,那才德又如何考校才算公平?”

“郡國里選就是考校的德才。”秦宓言比稱郡國選舉。這是關乎益州士人未來的政治途徑,也是益州派寸尺必爭的。

諸葛迷故意嘆口氣說道:“子勒兄原來在家不是孝子啊。”

此言一出,右側眾人無不氣憤。

秦宓在西蜀無論品德,才能和學識都是一流人物。他又是潔身自好的雅士,哪裏能夠容忍別人說他不孝,當即變色道:“閣下似乎誹謗鄙人。”

“不敢不敢!在下就有個疑問,既然秦兄是位孝子,那為什麼郡國里選不以秦兄為孝廉。不曉得是選舉制度不公平還是選舉秦兄的郡守不公允。細細想來,當真令人扼首嘆惋。”秦宓少時有才學,州郡辟命,稱疾不就職。但州郡選舉他並沒有舉孝廉。諸葛迷抓住這一細節,死摳字眼,叫秦宓自相矛盾。

秦宓本來完全可以舉孝廉,但因州郡官吏**,將孝廉送給別人。他一直以為恥,所以後來州郡以才學辟命,故意推辭。今天在堂上被諸葛迷無意揭短,不由得氣血攻心。但他心志平和,定性頗高,生氣之餘立刻清醒。暗嘆道:此人不知何方來歷,竟然對我等知根知底。

諸葛迷心想:得罪秦兄的地方將來我定當賠罪,在堂上顧不了太多,還望秦兄雅量包涵。繼續說道:“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磔。堯舜量才不求全,蓋因泰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細流,所以成大也。既然才德考校有欠公平,又怎能用不公平的制度將學識的考驗一併去除呢?要想治國理民,考試學問至少還有幾分把握。”

“敢問先生,考試學識在於何種科目?是考記誦默寫經書,還是考說明義理,或者詩賦?”馬謖充滿期待地望着諸葛迷。說到詩賦不由得環視對面眾人,秦宓無疑是全益州詩賦的佼佼者,文藻壯美被世人稱誦。

諸葛迷沒有直接回答,只是旁敲側引道:“科舉考試有兩大弊端:第一,學非所用。如果考試的科目並不是幫助治理國家的內容,那麼即使考取也一無是處,浪費人力財力。第二,所試者系一日之長短。為考試而學習,必然容易脫離實踐。”

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這兩大弊端表現得非常明顯。到了宋代仁宗時期范仲淹開始改革弊制,再後來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也有改革科舉制度的相關舉措。結果都因為改革領導者被罷黜相位,法制遭到廢除。科舉制度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終於發展到明清時代的八股取士,導致整個中華民族封建帝國走向最後的沒落。

這也是諸葛迷一開始沒有講述科舉制度,而是首先揭露其弊端的良苦用心。他堅信科舉制度的公平、實用、可行等優點總有一天必將得到大家的認可。

但是科舉制度就像一把雙刃劍,稍微使用不當,就將禁錮學者的思想,成為統治者集權和愚民的工具;而且學而無用,也將浪費士人的智力,阻礙文化和政治的良性發展。

諸葛迷不希望自己在三國建議的科舉制度將來成為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障礙。因此要把弊端放在重點,只有集合智者的思想加以糾正,才能逐步完善科舉,不致陷入八股取士的誤區。

“既然有這些弊病,先生還敢獻醜?”孟光彷彿抓住對手的破綻,第一個起來持反對意見。

諸葛迷表情嚴肅地說道:“因噎廢食不可取。難道因為有弊端就放棄科舉?試問天下有什麼事情沒有利弊之分。”

一聞聽‘因噎廢食’,孟光就慚愧地回到原位。

“先生既然能指出其弊端,想必也有改正的方法吧?”馬謖熱切期待着科舉制度的出爐。在他看來鄉舉里選和九品中正都不是完善的選舉制度,這個科舉制度或許能夠解決目下蜀漢的人才問題,倒也值得期待。

“我的科舉制不考帖經和墨義,也不考詩賦,只考學問策對,另外對其他技能的人才考試技藝等專門的科目。”

唐代的進士,既要考帖經和策,又要考明經和試策,還要考試詩賦。然而人力有限,不可能樣樣具全。所以閱卷者也只注重一種,其餘的都不過敷衍了事。到明清時代就乾脆弄個四書八股。整個古代始終沒有解決好科舉制度里學而無用的弊病。

諸葛迷乾脆只考策對,把重心放到政治理論上。但這也違背學問的內涵,不過亂世中也只能講求最優效率了。

“閣下所說的其他技能又指什麼?”馬謖追問道。對於任何一處不明白的地方都要詳細探索,他對科舉的興趣之濃不言自喻。

“人才有九:德才,國家棟樑;理才,運籌帷幄;政才,經國治民;學才,治學傳教;武才,指揮軍隊;農才,教民耕稼;工才,採礦制器;商才,經商致富;辯才,伐交議政。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故因利而導,各盡其才,九不缺一。專門考試科目可以設置為農科、工科、商學、辯論和騎射等科目。”諸葛迷引章據典,講述各類人才的區別和各盡其才的必要性。那些自詡熟悉典故的西蜀文士不禁側目。

“閣下所說考試非一日之長短,那怎麼避免呢?”秦宓也對科舉產生興趣,插嘴問道。

“秦兄這話問得妙極。”妙極二字本屬譙周的專利,諸葛迷趁此盜版,實在是為了還秦宓大大的面子。

“科舉考試只能選取人才,若要培養人才,還需要大興太學。從太學裏選取考生,參加考試,再斟酌任用。荀子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大興太學則先要尊重教授博士。”

其時劉備入蜀,在益州廣興太學,就是為了恢復兩漢時期學術鼎盛的太學。曹操等在北方也興辦太學,江東孫權也重視學術文人。三國也是繼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文人學術研究風氣盛行的時代。但漢代太學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諸葛迷提出的太學純粹為了考試而辦。

諸葛迷也有苦衷。他不是不想發揚學術,重新恢復諸子百家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只是當今亂世,紛爭激烈殘酷遠勝過春秋戰國。國家要想圖存,必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首先有大的見樹,至於學問其重要性排在前三者之後了。

然而諸葛迷的太學又與後世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學校制度不同。

范仲淹限定應試的人,必須在學三百日,曾經應試的在學一百日。他的方法也是避免一些不學無術的人憑藉一時僥倖謀取仕途。

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學校養士,整頓太學,立三舍之法,以次遞升。升至上捨生,則可免發解及禮部試,特賜之第。方法繁瑣,難以實行。

諸葛迷的太學制度折中,從太學裏選拔考生也是充分考慮門閥世族的利益。須知當時的窮人一般無錢讀太學,只有有財的門閥和世族才會讓子弟享受太學良好的教育。當然商人也在其中,不過讓商人出身的應試商學,則避免了商人進入政壇,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商人的社會地位。當然他也意識到這將會激起士人甚至當權者的極大反對。所以他也在思考着怎麼解決阻力最小。

“那麼先生認為考生從太學裏來,不知道這科舉制度是面向哪些人開放?”問話的是號稱‘荊楚四傑’之首的廖立。

這是一個尤為重要的問題,也涉及一個壟斷性的潛在問題。如果科舉只對某部分人開放,無疑就意味着國家政權被某部分人壟斷,其實質與九品中正制不相上下。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諸葛亮十分器重,認為他和龐統都是楚地的良才,但贊興王業。廖立曾為長沙太守和巴郡太守,現任侍中。在座眾人里也是唯一有過兩次二千石經歷的人。舉手投足都為荊楚士人所重視,只是性格有些偏激。

諸葛迷微笑着向他施禮,然後才回答說:“科舉制度當然向全國開放。無論出身貧賤尊卑,只要有真才識學,只要就讀過太學,都要一視同仁。”

他的話很快得到在座秦宓、譙周、蘇章等人的支持。他們出身貧寒,對於門閥世族逐漸壟斷仕途深有同感。一視同仁的太學是他們共同的願望。其實立太學的本意也是讓全國熱衷學問的青年求學,不料到漢末因為選舉制度的緣故,弄得投學的多是來贏取名聲或拉幫結黨。

“哈哈哈哈,先生原來只圖個畫餅充饑啊!”身着赤袍的來敏自鳴得意地笑了,站起身來。他以為這次可以痛快地反擊諸葛迷。

“先生這話就有些離譜了。先生可知道有句俗語么?”馬謖慌忙為諸葛迷打圓場。

“什麼俗語?”

“黃金滿籬,不如遺子一經。”

諸葛迷笑了笑。他其實明白從實踐的角度講,漢代的選舉制度就其本身是不錯的。大體而言,最先必進學校讀書,才獲補吏。補吏以後才獲察舉。這由教育而行政實習,由行政實習而選舉,再由選舉而對策,再由對策而任用幾個階段,表面看極合情理,切實施行,卻毛病多多。究其原因,就是讀書資本在作怪。

古代社會,不易得到讀書機會。如果你出生在一個讀書家庭,問題就容易解決。

當時爵位不可世襲,但書本可以。世代經學,就可以跑進政治圈子。如此學問和書本就變相成為資本。一本書的價值就很高了。

當時的讀書家庭就很容易成為做官家庭,同時就便是有錢有勢的家庭。兩漢所謂家世二千石的,只要家庭里有一個人做到郡守,就有察舉權。若是連做了幾郡太守,就是足跡遍天下,各地放經他察舉的,便是他的門生故吏,將來政治上得意就要對原來的舉主報點私恩。因此察舉過人的子孫,就有容易被人察舉的可能。

漢代選舉又是分郡的,每郡只有幾個名額,於是永遠落在幾個家庭,,這也是世族門第永遠帶有郡望的原因。袁紹稱霸河北,與他祖宗四世為三公有關。至於劉備,那就只能白手起家了。

堂上所有人都望着諸葛迷,這次看他有什麼辦法打破傳統。

“呵呵,年輕人不要太過張揚。實話告訴你吧,姜還是老的辣!”許慈素來好妒忌比自己能幹的人,見諸葛迷剛才口若懸河只說得本方几位敗下陣來,心裏很不痛快。現在看他突然語塞,當然出來譏諷。

在座眾人都清楚古代書籍最初用竹帛書寫,書本不易得。後來蔡倫改進造紙術,但紙還是很昂貴。書本必須手寫抄傳,書本還要千里尋師訪求。讀書求學有很大限制。

所以諸葛迷剛說科舉面向全國,立即引來諸人的鄙夷,以為他只是夸夸其談,不考慮實際困難。

不料諸葛迷猛然笑道:“許公莫笑!成竹在胸,在下才敢斗膽直言。實行科舉首先就得洛陽紙賤。”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返三國之輔佐諸葛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重返三國之輔佐諸葛亮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第二十節 舌戰群儒(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