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巨額募資
掌握核心科技,打通產業鏈佈局,躍居全球汽車銷量第一的中華集團利潤率因此足以跟豐田汽車相媲美。
若是只滿足於“市場換技術”的白日夢,被外方牽着鼻子走,而不抓住機會想辦法消化引進技術,及時形成自己的研發力量,那麼只能是大號的組裝工廠。
曾經國家指定的“三大三小”定點汽車生產企業,歷經多年合資之後,自主研發力量依舊孱弱,只能依靠合資工廠提供利潤存活。儘管發展自主品牌口號喊得響,但最佳成長時機已經過去,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已經被各大勢力瓜分完畢,形成了高聳壁壘阻擋後來者的進入。
可中華集團卻殺出了一條血路,成功把握住中國汽車市場爆發的巨大紅利,跟着風口成為了全球銷量老大,從而穩穩站在了第一集團之列。
事實證明,技術落後並不是中國人不夠聰明,而是由於歷史原因缺課太多,只要一旦打牢基礎,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並完成反超。
中華集團能在國產品牌之中脫穎而出,並在國外巨頭的層層圍剿下不斷發展壯大,離不開公司掌舵人韓皓的得力把控。
從摩托車發動機發家,到跨入摩托車整車產業,歷經一定積累后再跨行殺入汽車領域,顯示了韓皓獨一無二的商業嗅覺。從仿製汽車發動機立身,到組織人員自我研發國產發動機,再到進軍自動變速器的一系列操作,展現了韓皓對掌握核心技術的極致追求。從發展自主品牌主打國產汽車,到跨境併購鯨吞國際知名汽車品牌,再到走出國門遠赴境外建廠實現跨國經營,顯示了韓皓傑出的戰略眼光。從傳統燃油車起家,到敢於破釜沉舟投資新能源汽車,並且對未來智能出行大規模佈局,反映出韓皓不斷創新的意志。更難得是在整合汽車產業鏈之後,韓首富敢於向事關國民經濟大局的晶片、液晶面板和作業系統等門檻極高的高科技關鍵領域進軍,向由發達國家緊緊把持的全球科技產業鏈至高地發起衝擊,以身作則引發了全社會關注並取得共識,極大推動中國工業4.0偉大事業的進程。
可以說,沒有韓皓的話,中國汽車工業將會是另一番模樣,中國商界在全球的影響力也將大打折扣。
縱觀韓皓打下的商業帝國,除了中華集團牢牢立足汽車本業之外,已經形成了多點開花並有的放矢的新格局。
雖然以摩托車發家,但韓皓參考國外摩托車進化史以及結合現實情況,明白了兩個輪是跑不過四個輪的道理。像寶馬、本田雖然保持着摩托車品牌,但主力卻是汽車領域,兩個輪的市場在發達國家不斷萎縮。
根據后發理論,發展中國家將很大程度重走發達國家走過的進化之路,意味着中國的摩托車市場同樣會步入消退期,中國各大城市層出不窮的禁摩令強化了這一點。
正是基於如此考慮,摩托車業務一直留存在中華集團內部,按韓皓的劃分屬於夕陽類產業。以前的功臣為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到老了拼不動公司依舊養着她。
想不到禁摩之後,廣大國人的出行需求被電動兩輪車所代替,並演化出銷量破千萬輛的市場需求。而且還引領了全球電動兩輪車的消費風向,將這個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2013年,光是華夏摩托旗下的電動兩輪車就賣出了1310萬輛,其中接近四分之一出口到了國外。
依照現有發展速度,估計2年後將形成超過3000萬輛的龐大國內市場需求,大大超過已經徘徊多年數據停留在1500萬輛的摩托車市場。
曾經的小弟,現在搖身一變就要變成大哥。
有了電動兩輪車的加持,華夏摩托的重要性終於改變,成為韓皓出行戰略的重要一環。
在中華集團內部,華夏摩托一直被有意無意忽視,身上光芒都被屢創佳績的汽車業務掩蓋,要說員工們心裏沒有牢騷是不可能。
韓皓也想過要單獨拆分華夏摩托,將其作為獨立的經營個體,以此來重新激發其活力。由於其他事務牽涉到他的精力,此項方案就一直沒有落地。實際上作為華夏摩托最大的競爭對手本田摩托,實際上一直並在本田公司內部,未曾獨立拆分上市。
今天電動兩輪車市場的大爆發,終於讓韓首富下定了決心,放蛟龍入海讓其自我遨遊,拆分華夏摩托作為單獨業務上市。
龐大的國內電動兩輪車市場,猶如當年摩托車混戰般存在着大大小小700多家生產企業,但卻沒有一家上市企業。頂着電動兩輪車加摩托車霸主的華夏摩托,將成為當之無愧的兩輪第一股。
華夏摩托可謂是非常優質的資產,摩托車板塊在中國、印度、印尼、東南亞地區以及新開拓的非洲市場(包含了合資公司的成績),合計銷量突破1800萬輛,牢牢把持着霸主地位將老派王者本田力壓一頭。
新成長起來的電動兩輪車板塊去年總銷量突破1310萬輛,並且極具成長潛力,除了國內市場繼續發展外還將業務拓展到了境外新興國家。就算是在剛剛以1780萬輛成績超越中國奪得全球摩托車銷量第一的印度,電動兩輪車的需求也很旺盛,表明該領域比摩托車要更具有發展潛力。
在過去一年,華夏摩托的總銷售額達到了690億人民幣,凈利潤為26.2億元,是一家財務健康的現金流企業。
從投行給出的初步估值計算,IPO的話將不低於400億人民幣市值,算是國內實力雄厚的製造業巨頭了。
為了向晶片、液晶面板和作業系統等燒錢大戶投資,韓皓將名下的投資產業做了調整,騰出大量資金來投資新興產業。
作為吉利地產和恆大地產的個人大股東,韓皓為了籌集資金,將自己在兩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全部下降到3%,大規模減持房地產公司股票,以此換取了接近200億元的現金。
此外將新浪、高德地圖兩家公司各25%股權出售給阿里巴巴集團,獲得35億人民幣的資金。
利用阿里巴巴重新赴美上市時機,減持2.5%的股票給其他戰略投資者,套現了50億美金(合計約310億人民幣)的資金,但個人持股比率依舊在7%。
趁騰訊股票市值突破1000億美金之際,分次套現了4%的投資股權,獲取38億美金(合計約230億人民幣)的回報,個人在該公司持股降為5.2%。光這次套現就不但回收了當初對騰訊股權的幾十億投資,還凈賺了一百多億人民幣。
阿里和騰訊兩家互聯網巨頭的市值成長程度,大大超越了以實業為主的中華集團,體現了市場對互聯網企業的追捧。
另外,韓皓還有一大殺手鐧的資產,當年浙海銀行上市后他以持股33%成為大股東並承諾5年時間不減持,一路跟隨着銀行成長。
歲月流逝,伴隨經濟飛速發展,浙海銀行也從一家地區銀行成長為全國範圍內知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市值也從700億一路飆升到2200億元。
現在5年承諾期已過,韓皓也開啟了減持之路,“大股東為投資新興產業募集資金”的市場公告,讓他的持股份額降到了20%,從而募集了240億元的流動資金。
浙海銀行開啟了互聯網金融戰略后,股價就不斷攀升,因此韓皓這個大股東減持並未對股價有太大影響。
至於民生銀行的股份,韓皓當年為了籌辦浙海銀行就將其清空,後來經不住工商聯同仁邀請又在二級市場買回不到1%的份額,算是保留一點香火情在內。民生銀行內部股權過於複雜,導致內鬥不斷,股東們沒辦法又將韓皓請了回來坐鎮。
綜合上述操作,韓首富個人一共募集了1015億的龐大自有資金,加上銀行槓桿和其他基金跟投,伴隨他指揮棒而動向高科技產業領域投資的資金合計超過3000億,可謂是國家級的戰略投資。
這些資金將投向晶片設計的海思半導體,主攻晶片製造代工的崑崙半導體,補齊國產液晶面板的京東方,針對個人和工業軟件的鴻蒙作業系統,面對未來的ATL下一代鋰電池動力,適配工業4.0製造的高端智能機床,來自稀土資源的新材料研究……
可以說在汽車領域之外,韓皓又開闢了第二戰場,並為此制定了五年計劃,打算5年時間追趕上主流競爭對手,10年後實現反超。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