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艦所和原子物建的設定補充
毫無疑問,銥星整個工業建造體系都是圍繞着原子物建這一技術展開的,造飛船和造手機的設備其實是一種設備,只是非大小,顯然小型生產日用品的原子物建設備,就無法生產數萬米長的戰艦,不是技術不行,是體積不夠。
造艦所生產戰艦是一次性、一體化在船塢中給戰艦成形的,所以銥星的戰艦是沒有零件拼裝問題的,本身就是一個大傢伙。造艦所本身造艦使用的也是原子物建設備,每一個船塢實際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原子物建設備,但是造艦所僅用來生產戰艦。
那麼造艦所是怎麼來的呢?
造艦所是由大大小小不同的工程艦和工程機械人建成的,而這些工程艦和大型工程機械人,顯然也是原子物建設備。他們還可以被利用於生產其他軌道建築,包括天文台、大型核聚變反應堆發電廠、反物質能源堆、軌道武器平台、商業港、通訊中繼設施等等。
那麼工程艦和工程機械人是怎麼來的呢?
工程艦是由隸屬軌道工廠群的大型造船廠建造的,而在這裏,才算是原子物建設備的自我複製。
自我複製的基本流程如下
Month0:有工程艦編隊C1,軌道民用造船廠S1,C1編隊建造1個新的造船廠S2,S1生產一個新的工程艦編隊C2
Month1:工程艦編隊2,造船廠2.C1和C2分別生產S3和S4,S1和S2分別生產C3和C4.
Month2:工程艦編隊4,造船廠4.重複之上流程。
Month3:工程艦編隊8,造船廠8.
非常簡單的一個指數爆炸模型。不過工程艦編隊需去建造其他建築,比如軍用造艦所,造船廠也需要生產大量的民用船舶。所以,指數爆炸模型僅僅是理論上的。軍用造艦所的建成還跟更多其他因素有關係,而銥星的製造力也不可能完全消耗在軍事方面。所以基本在八個月內,一月一個造艦所是正常的速度。
但十分確定的結果是,原子物建會使得一個文明在很短的時間內,擁有大量的民用和軍用設施和財產。給一個比較平均的銥星工程艦編隊製造力的估計,現在星聯應該有100-150個工程艦編隊。理論上一個月就能建造100-150個造艦所,算數是這樣算的,但現實情況是,星聯根本滿足不了同時開工100個造艦所,這會消耗海量的物質資源,完全拖垮星聯對其他民用經濟上的物資供應,更不用說100個建成的8船塢造艦所,同時開工800條戰艦所消耗的資源量。另外,所有的建造都是耗能的。
也就是說,真正拖累星聯建造速度的,是原料和能源的供應。而這兩種東西,都需要拼經濟規模,有更大的採礦團隊,有更多的發電廠,才可能支撐龐大的生產力。所以,不是星聯沒有進入戰時狀態,把主要的資源投入軍事準備上面,而是為了軍事準備,該完成的東西都得完成,不可瘸着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