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章 諸葛亮的謀略能力
在正史上和周瑜不一樣,諸葛亮還是給劉備當過幾年正式的謀士,不過這個時間並不長,在劉備有了龐統、法正等人後,諸葛亮主要是處理內政和後勤事物,其中關於諸葛亮謀略最關鍵的還是“隆中對”
【諸葛亮的謀略表現】
雖然諸葛亮並沒有當幾年的軍師,不過他在謀略方面的表現也有幾次。在劉琮背叛后,諸葛亮曾經勸劉備趁機奪取襄陽,控制劉琮,以對抗曹操,但遭到劉備拒絕,後來又勸劉備不要前往江東,再次被劉備所拒。
這兩個建議可以說十分中肯的,劉琮上台後投降曹操大失民心,正是可取之際,就算為了對抗曹操,先奪取荊州擴張勢力也沒問題,再說了劉琮不仁還是在先,可惜劉備顧及仁義不幹。而劉備去京口之事,冒的風險太大了,孫權一個不好就可能把劉備囚禁,事後劉備自己也承認了不應該去。
另外諸葛亮出使吳國時,表現的也非常出色,他把同盟和抗曹之事混為一談,使得劉備輕易就能和孫權結盟。
但在諸葛亮勸諫劉琦外出的事情上就有爭議了,很多人以袁譚爭嫡失敗舉例子,認為諸葛亮此舉不妥。不過歷史上袁氏和劉氏的具體情況還真不一樣,在袁紹,劉表死前,二者都沒有留下遺命確認自己的繼承者,袁氏麾下大臣是很正常的推薦長子袁譚繼位的,後來不是審配等人偽造遺書,袁譚實際上才是袁氏的繼承人,但荊州的大臣們可沒有在劉表死後推薦長子劉琦,而是直接讓劉琮上台,劉琦也是在襄陽實在呆不下去了諸葛亮才勸他外出,和袁譚的情況差很多的,人家袁譚是真的被坑出去,劉琦實際上是呆不下去的。
相對來說,在荊州劉琮的支持者可能和降曹派降聯合,所以勢力強大,甚至已經威脅到了劉琦的生命,像劉備就因為和繼承權有所聯繫直接被追殺,所以襄陽對於劉琦來說不好獃,諸葛亮勸他出去是很正常的。袁譚的情況和劉琦的事情看似一樣,但具體分析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諸葛亮作為軍師的角色主要是在投靠劉備的前期,後期就以處理政務為主了,這其中他在謀略方面最出色還要說是“隆中對”。
【復興漢室和“隆中對”】
歷史上蜀漢集團想要一統天下,我復盤了其中的可能性,個人認為唯一的可能就是“隆中對”,劉備集團只要不偏離“隆中對”里相關戰略的話是有很大希望擊敗曹魏、復興漢室的,但換句話說劉備集團只要偏離了“隆中對”里戰略的任何一點,復興漢室的希望都會大為降低。
按照“隆中對”里的戰略,如果一切順利,理論上劉備可以從無到有,奪取天下,復興漢室。這裏面的第一步就是奪取荊州和益州,在當時劉備寄人籬下,並沒有自己的地盤,所以諸葛亮先要為他選定一塊根基之地,這塊根基之地就是荊、益二州,為什麼是這兩個地盤,因為相對曹操和孫權來說,劉表和劉璋要好對付多了。
那麼荊州和益州少一塊行嗎,不行的,二者對於劉備而言都不可缺。荊州處於四戰之地,歷史上劉表就因為在荊州和東南西北都有衝突,結果困於荊州,勢力越來越弱,先後丟失南陽郡以及部分江夏地域。而只有益州行嗎,也不行,益州易守難攻,不容易出去,還缺乏亂世最為重要的政治、軍事人才。
而且劉備只有佔據二州才有足夠的實力壓制孫權,否者滅魏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給江東做嫁衣而已。
“隆中對”還反覆提及了要聯合孫權,與江東結盟對抗曹魏,這點也是很關鍵的,畢竟江東和劉備準備奪取的荊、益二州都在南方,劉備和曹操對抗之際必須要保住後方的安全,對於孫權不是消滅就是拉攏,而江東實力強大,不容易對付,所以劉備想要打敗曹操,就必須籠絡好孫權。
當劉備做好這一切穩定後方之後,“隆中對”下一步的方略就是等,等到天下有變在趁機奪取天下。這一個等字表明了自知之明,要知道就算劉備佔據了荊州和益州,並且和孫權結成同盟,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吞下當時最強的曹魏,所以劉備想要奪取天下,光靠發展自身的實力還是不夠,他還要一個機遇。
而歷史上劉備有這個機遇嗎?還真有!曹魏的變天就是大好機會,曹操是在劉備之前去世的,而且曹**前並沒有受到什麼刺激,也就是按照正常的發展曹操去世的,而曹**后,他兒子曹丕上台,曹丕很快就改朝換代,這無疑也是一個北伐的大好機會。
曹丕上台之後雖然氣焰非常囂張,他雖然本人也不算昏君,但相比其父曹操和兒子曹睿來說,感覺就曹丕最好欺負了,像曹操就不說了,曹睿給點壓力也分分鐘能變秦皇漢武,歷史上諸葛亮和孫權聯手拿曹睿都沒什麼好辦法。雖然曹丕執政是比較順利的,追究其根源還是蜀漢和孫吳鬧翻了,使得曹魏有機可乘,曹丕在軍事和經濟方面並沒有太強的說服力(軍事伐吳不成,經濟取消五銖錢),而且曹丕還大肆提拔親族將領為帥,外姓將領很難出頭,這無疑也會消弱曹魏的軍事能力。
孫劉聯合討伐曹丕還是有很大勝算的,尤其是在曹丕剛剛上台或者改朝換代之際。時間上劉備對付曹丕也來的及,順利的話關羽、張飛等人更不會死。
從上述的推算可以看出來,諸葛亮的“隆中對”是絕對的神策,他可以使劉備一個寄人籬下之輩有希望奪取天下,並且是確確實實的具有可行性,這相當於現在幫助一個中國或者印度的區域長官一統世界了,要比什麼幫助中國或者印度成為世界霸主都要厲害了。
歷史上劉備失敗原因就是他最後徹底偏離了“隆中對”,劉備沒能籠絡好孫權,關羽出兵得勝后高估了自己,使得劉備集團和盟友孫權反目成仇,還失去了荊州,又進一步沒能把握住伐魏的時機,到了諸葛亮掌權時,蜀漢已經偏居一偶,曹睿也要遠比他父親曹丕難對付,諸葛亮嘔心瀝血,最後也無力回天。
在漢末四對之中,“冀州對”、“江都對”、“榻上對”都相對名聲不顯,遠遠無法和“隆中對”相比,我個人只能表示服氣,像沮授的“冀州對”第一個提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思想,提議也是非常全面和正確,但也沒能預料到西涼軍董卓早死,獻帝提前遷徙,只算到了定數,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基本將定數和變數都算到了,劉備想要復興漢室,可以說只要按照“隆中對”里的策略發展就行了,而像這種策略,真真正正是絕無僅有的,至少我個人沒見到第二個。
註:很多時候,變數需要靠運氣,不過董卓的統治相對曹操來說明顯問題更大,更不牢固,所以變化更多,這也不單單是氣運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