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第三十二章 我們尼山中
心中萬千花開,
似你聲,
如他聲,
再問一聲,
原是心弦動!
晨光熹微,郭明月迎着晨光習武完畢后,便坐在後山竹林的大石頭上,她徜徉在書本的世界中,快活極了。
風輕拂,日光明,竹動了,鳥聲亮,花香浮,晨露香,蝶兒飛。
書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彷彿出現在郭明月面前,跟她說著話呢。
為啥呢?
因為郭明月在開掛看書呢!
她手中拿着老子的《道德經》,翻到“孔德之容”這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恍惚恍惚,不錯,單單瞧起這段話,的確非常讓人恍惚。
所以郭明月便看書,邊看釋義。她翻看了道德經全譯全注,務求把這本書吃進肚子裏,完全消化掉。釋義是電子圖書館裏面的,郭明月直接打開電子圖書館,電子書就這麼投射進郭明月的眼睛裏。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的形態,是隨“道”轉移的。
郭明月自知自己不是聖人,所以……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道路,是信仰。
德是品德,是良知。
21世紀的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著作《白說》說過:“書讀久了,總會信點什麼。”郭明月看過這本書,她喜歡這本書。
她理解了“道可道,非常道”這段話,原來它理解起來完全不艱澀,原來道,就是日常的一言一行,平時的點滴收穫,是你寫入書中那一點一滴的感悟,是你的貫行的準則,是你逐漸明朗的信仰……
很多人是這麼想的:善良是愚昧,是蒙蔽心靈的毒藥,因為生命從一出生就是一場你生我亡的鬥爭,講“善良”的人,那是無知的蠢貨。
但是,人的一生,總該有其堅守,善良是一個人內心美好的德行。由此看來——善念,良知,必將陪伴郭明月一生。
“呼呼……”氣喘呼呼的荀巨伯急急忙忙地跑來。
“明遠,我終於找到你了!”他着急地說,語調非常快,“你一個人躲在這裏看什麼書呀!”荀巨伯對郭明月這麼氣定神閑的態度也服氣了,這都什麼時候呀!
“巨伯,你這麼著急,有什麼事?”郭明月沉穩地回答。她的態度是如此的:天大的事,不如我看書這件事大。
荀巨伯嘆了口氣:“你……唉,一句兩句也說不清楚。”還未解釋完,荀巨伯直接把郭明月從大石頭上拖了起來,一副“分秒必爭”的模樣,拉着郭明月跟他走,“你跟我來!外面都鬧翻了!”他聲音很無奈。
原來是郭明月的畫作和字帖被陶淵明偷偷拿下來了,順便與山長共同欣賞,欣賞着欣賞着,就有學子開始瘋傳着一個消息。
“郭明遠這廝,憑着一幅畫,一張字帖,要青雲直上了呀!”根據傳言,已有朝中貴人親自欽點他的作品,並說此人乃是尼山學子當中的第一人。
如果是這樣,學子可能憤怒,但也不可能這麼團結,都一起起來向山長討說法,求個公平。
而是有人給這個沸騰着的火鍋再添了油加了點火:“好像貴人內定了郭明遠此人為品狀頭名了。”
這話一出,整個書院都炸開來了。郭明月這是犯了眾怒了,好多已經失去理智的學子都不服氣,都想找山長討說法。
祝英台等人和一些理智仍在的理智學子則在現場維護着秩序。由於山長王世玉這個大儒外出不在,所以眾人也無法了解切確的情報,所以此時祝英台等人的勸解更是火上添油。
有起鬨的,例如劉伯錫,他便這麼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難怪你們會這麼幫郭明遠說話!”
“伯錫說得沒錯!”有同好贊同。
“你……”祝英台揮起拳頭。
“怎麼,說不過,就想打人呀!”劉伯錫“死豬不怕開水燙”繼續說道。
連祝英台這個爽利的和氣人都被氣得快打人了,可見此時沒脾氣的老好人內心也有一團火。
梁山伯道:“你們也實在太不講理了!”他無法可說,因為說話是對牛彈琴。
郭明月趕來,就看見雙方對峙的場面。
敵方強大我方勢弱呀!
郭明月為何畫畫和寫作呢,究其原因,就是為了給尼山投下一把火。不是怒火的火,而是薪火的火,書院是讀書的聖堂,而學子到書院就是要增長見識,升華自身的。而不是吃喝玩樂混日子的。
不出意外,郭明月餘生都要在這個時空度過了。郭明月想要盡自己的一點微小的力量,掃開書院一些仍有理想的學子的頹廢之態……
而有些人,顯然是誤解了郭明月之意。
荀巨伯已跟郭明月說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了,郭明月也搖頭無解。
“諸位,明遠還沒接到喜訊通報,沒想到你們倒比我接到了消息呀!”郭明月調侃道。
祝英台對郭明月的態度氣急敗壞,她不自覺地跺了跺右腳,像一個女子一般的姿態:“明遠,都這個時候了,你還有心思說笑!”好在這個時候沒什麼人注意到這個細節。
郭明月也無奈,這個時候不說笑,難道還能義正言辭地證明自己絕對沒有得到貴人的青睞嗎?這也得看某些學子是否願意相信!
雙方繼續對峙着。
怎麼辦呢?
只要等山長回來解釋了。
沒有人會跟武力高超的郭明月動手的,因為根本打不過他。不過屋裏無法勝過郭明月,口舌之爭倒也可勝過他。
於是學子選擇用語言戰勝敵人,所以一時間,場面熱鬧極了。
而局外人馬文才對這些不理智之人是如此的:“哼,淺見寡聞,人云亦云!”
咦,馬文才也在這裏呀。馬文才什麼時候這麼沒有存在感呢。有學子這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