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二十二)
第一章、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
文藝學,是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揭示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和文學史。文藝學包括廣義的文藝學和狹義的文藝學,上面所說的是廣義的文藝學,狹義的文藝學主要就是指文藝理論
第一節文學理論的性質
一、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
1、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學的學科都叫“詩學”、“詩論”。
2、一般
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
共時←—————————————→歷時
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
特殊文學史
文學理論是文藝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四個分支關係密切,它通過橫向的審視,側重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的普遍規律,它指導和制約着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須建立在對特殊的具體的作品、作家、文學現象的研究基礎上。
二、文學理論的對象和任務
1、對象
以文學的普遍的規律為研究對象,具體地說,是以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範疇以及相關的科學方法為研究對象。
2、任務
四個方面:文學本質論,文學創作論,作品構成論和文學接受論。
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一書中提出文學四要素:
世界
讀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學理論應有品格
1、文學理論的實踐性
來源於文學活動實踐;
為文學活動實踐所檢驗;
2、文學理論的價值取向
一種意識形態;
民主、科學、現代的取向;
第二節文學理論的形態
文學理論形態多樣化的依據
1、文學理論認識的客體:文學活動的整體
2、文學活動有兩個流動系統:
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
文學生產—作品價值生成—文學消費
二、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
1、文學哲學
作家與世界的關係:反映論
文學心理學
中國古代文論:
“比興”說
孔穎達《毛詩正義》:“比者,比方於物。興者,託事於物。……比之於興,雖同是附托外物,比顯而興隱,故比居興先也。”
鍾嶸《詩品序》:“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劉勰《文心雕龍》:“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
朱熹《詩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比是明喻,興其實是暗喻。
“虛靜”說
老子《道德經》裏最早提出“虛靜”:“致虛極,守靜篤”
莊子《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的“坐忘”就是“虛靜”。莊子認為只有達到虛靜,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陶鈞文思,貴在虛靜。
“神思”說
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瞳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滋味”說
鍾嶸最早以“滋味”論詩:“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於適口者,若酰,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鹺,非不咸也,止於咸而已。華之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物感”說
《毛詩大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鍾嶸《詩品》:“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妙悟”說
“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
“童心”說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李贄:《焚書》卷三《童心說》
“性靈”說
袁枚《隨園詩話》:“詩者,人之性情也。”“詩難其真也,有性情而後真”,“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神韻”說
王士禛提倡神韻說,要求詩歌“天然澄淡”、“風神韻致”,“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強調“興會神到”、“得意忘言”。
“出入”說
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西方文論:亞理斯多德“凈化”說、立普斯“移情”說、弗洛伊德“無意識升華”說、榮格“原型”說、“投射”說、克羅齊“直覺”說
文學社會學
孟子“知人論世”說
丹納三因素說:丹納在《英國文學史》序言、《藝術哲學》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學創作決定於種族、環境和時代三種因素的理論。
4、文學符號學
5、文學價值學
6、文學信息學
7、文學文化學
第二章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誕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文學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
德國古典美學和文論
1、康德
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
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1781)
《實踐理性批判》(1780)
《判斷力批判》(1790)
審美判斷(趣味判斷):無利害感;沒有概念的普遍性;沒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沒有概念的必然性
2、黑格爾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的集大成者、客觀唯心主義者
主要著作:《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美學》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3、費爾巴哈
德國古典哲學最後一個偉大代表、唯物主義哲學家
主要著作:《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
人本主義人類學原則,堅持反映論和審美意識的觀點。但沒有看到社會實踐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五個基本觀念
1、文學活動論
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文學藝術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文學是“人學”
2、文學反映論
文學作為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3、藝術生產論
藝術生產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只有產品進入資本運作過程中,作家的勞動才是藝術生產。
4、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
文學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特殊性的一面:文學的審美特徵
5、藝術交往論
第二節、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
第二編文學活動
第三章、文學做為活動
文學活動是人所從事的文學創作、閱讀、批評等活動的總稱。
第一節、文學活動及其構成
世界
在這裏主要是指文學活動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或社會現實。
文藝摹仿說
基本觀點:文藝起源於人對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藝摹仿說起初是在人對動物行為的摹仿上來立論的。如德謨克利特。
西方傳統:
柏拉圖:
宇宙間的三類事物:理式;感覺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鏡子、藝術等
藝術與理念世界隔了三層,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亞里士多德:
藝術模仿的世界可以達到真理。
《詩學》:“詩人的職責不在於描述已發生了的事,而在於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
中國傳統:
《周易繫辭下》“觀物取象”: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荊浩:五代大畫家荊浩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葉燮:《原詩》中說:“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
二、作者
作者通過創作文學作品以表達他的感受並試圖以此喚起讀者相應的感受。
1、中國傳統
“詩言志”說
《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
《毛詩序》中的“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荀子·樂論》中的“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
《與元九書》:詩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
“感傷詩”是“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
西方傳統
★
讀者之於作品:再創造
★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
20世紀60年代興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學》:“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